摘要:这还是中国大陆第一次举办世运会,几乎各项目开赛的第一天,编辑部都会收到篇科普稿:《篮球架、手球网……这个“水上碰碰车”怎么玩?》(皮艇球),《就仨球、没袋口,这台球怎么打?》(开伦)……
新华社成都8月15日电 闲记:世界那么大,是我见识少
新华社记者余孝忠、李丽
本以为报道体育大赛经验已不少,到世界运动会却瞬间成了“小白”。
这次在新闻中心做“老编”,每天都是靠着记者来稿和电视转播学习项目。
这还是中国大陆第一次举办世运会,几乎各项目开赛的第一天,编辑部都会收到篇科普稿:《篮球架、手球网……这个“水上碰碰车”怎么玩?》(皮艇球),《就仨球、没袋口,这台球怎么打?》(开伦)……
不到世运会,不知运动无限。
各种似曾相识的项目,闻所未闻的玩法,奇奇怪怪又可可爱爱。
荷球,篮球和手球的结合体,起源于荷兰,中国开展最好的地方在河南;棍网球,其实跟网球关系不大,更像一种用网兜传球的曲棍球;短柄墙球,好在这个真的是对墙打。确实被惊到的当属自由潜,每个选手都要直面BO(意识丧失)的挑战,简直是用生命在比赛。
写到此处,只恨敲不出一个捂脸小人的表情包表达心情。
也由此深刻体会到了世运会与奥运会“对位”的必要性。犹如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体两面,在奥运会的更快、更高、更强之外,世运会让体育更多元、更包容、更有无限可能。
项目不设限,年龄不设限。奥运会上爆火的“小孩哥”“小孩姐”,在世运会已是寻常风景;英国拔河选手瑞奇·垦丁夺冠当日,还在世运村庆祝了自己72岁的生日。
人生不设限。世运会参赛选手许多是“兼职”运动员——身为产品经理的自由潜选手唐珂,“赛比完了、PPT还没做完”;荷兰拔河队员文森特和妻子都是农民,“白天在农场劳作,晚上抽时间训练”。对运动的热爱,让他们在谋生之外,得以拓展生命的深度和广度。
不设限的世运会来到不设限的成都,仿佛绝配。
来了芙蓉城,才懂世界万千。
玉林片区,老茶馆和咖啡馆比邻而居,摆龙门阵的老大爷和纵享丝滑的小年轻比肩而坐。宽窄巷里,金发碧眼的“老外”和穿睡衣的嬢嬢,共享一锅麻辣江湖。
锦里巷边,与这个网红打卡胜地一墙之隔的,就是三国文化遗址武侯祠。春熙路上,玩滑板的人群中,说不定就有世运会火炬手、滑板“潮爷”梁钰祥,他说,71岁“正是拼的年龄”。
老不出蜀,“少必入川”。
在这座两千多万人口的网红城市里,传统和现代、古老与年轻都可自由生长,动和静、洋与土也能毫不违和,主打一个混搭。
历史上成都是西南文化中心,湖广填四川等人口迁徙,形成了“天府之国”文化交融的特质。如今作为西部开放前沿,成都借助双国际机场和免签便利,是当之无愧的“China Travel”热门目的地。
成都的开放交融,与世运的多元包容,同频共振。
在世运会,源于中国的武术,来自泰国的泰拳,盛行东欧的桑搏,各美其美;龙舟赛的金牌中国没拿下一块,英国发明的壁球如今埃及最强,重在推广。“小众”项目欢迎大众参与,“安利”心大于胜负欲,毕竟众乐乐,才是真欢乐。
世运进成都,火了拉脱维亚的“九头身”拉丁舞裁判,火了阿鲁巴代表团举旗的帅小伙……可以异域风情,可以国风蜀韵,中国网民的审美不拘一格。
正如在成都,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并行不悖,交子双塔与火锅串串相映成趣。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总有一款适合你和我或他。
运动无限,气象万千。成都世运会口号里的无限与万千,值得好好品味。
越品味越觉得,世运和成都的气质里,藏着相通的大智慧:君子和而不同,世界美美与共。(完)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