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锣声为绿色金融市场注入崭新动能——国内首个再生金属衍生品,铸造铝合金期货及期权合约正式挂牌交易。这不仅标志着我国期货市场填补了再生金属领域的空白,更为绿色金融体系提供了全新的衍生品视角。建议我国金融机构,未来用衍生品的新维度关注绿色金融发
文/中信金控正高级经济师王越
近日,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锣声为绿色金融市场注入崭新动能——国内首个再生金属衍生品,铸造铝合金期货及期权合约正式挂牌交易。这不仅标志着我国期货市场填补了再生金属领域的空白,更为绿色金融体系提供了全新的衍生品视角。建议我国金融机构,未来用衍生品的新维度关注绿色金融发展潜能,构筑对实体企业铝业风险管理全景图,逐步深化与商品期货交易所的全面战略合作。
再生金属首秀,锚定绿色转型
铸造铝合金期货作为首个再生品种,其核心价值在于为再生铝这类绿色资源,赋予清晰透明的价格标杆与高效流通通道。该品种的上市将价格发现功能深度嵌入再生资源产业链,引导资金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再生领域汇聚,显著强化了金融工具对循环经济的支撑力度。
上市首日情况
6月10日,铸造铝合金期货于当日上午9时、铸造铝合金期权于当日21时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这意味着我国首个再生商品期货、期权正式上市。
铸造铝合金期货上市首日主力2511合约收盘价为19190元/吨,较挂牌基准价上涨825元/吨,涨幅为4.49%。首批上市交易7个合约,全天成交5.73万手(单边),成交金额110.11亿元,持仓1.15万手。上市首日,铸造铝合金期货交投活跃,产业企业参与积极,当日达成首批成交的企业既有大型上市公司,也有未上市中小企业。
铸造铝合金(再生铝)行业基本情况
铸造铝合金是以废铝为主要原料,与铜、硅等熔炼后,通过铸造工艺生成毛坯或零件的铝合金。相较于传统电解铝生产,再生铝凭借能耗仅为其3%-5%的显著优势,成为低碳转型的关键路径。铸造铝合金是废铝循环利用的主要途径,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生产一吨铸造铝合金的碳排放量约为电解铝(火电)的3.6%,可节约3.4吨标准煤和22吨水。因此铸造铝合金堪称“绿色金属”,是铝工业低碳转型的重要产品。
我国是再生铝生产和消费大国,2024年再生铝产量突破1000万吨,预计2030年将增至1800万吨以上。铸造铝合金期货和期权上市,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再生铝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将为国家资源保障、节能降碳以及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绿色金融迈入风险管理工具深化的新阶段
铝产业链服务体系将更为完整
铸造铝合金期货及期权的上市,代表着上海期货交易所已经形成“氧化铝—电解铝—铸造铝合金”的铝期货完整的风险对冲体系,正在构建铝产业链“从矿山到再生”的全覆盖衍生品产品体系,能够为实体企业提供精准的风险管理工具,便于贸易企业稳健发展现货业务,更好地服务上下游企业客户,为整个铝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未来实体企业可以利用氧化铝期货锁定原料成本,电解铝期货管理初级产品价格风险,铸造铝合金期货(再生铝)进行精准避险,并叠加期权赋予的非线性策略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整个铝产业链,特别是面临原料采购波动大、利润空间易受挤压的再生铝加工与利用企业,将逐步获得层次丰富、可灵活组合“工具箱”,显著增强了产业链整体韧性。
绿色金融迈入风险管理工具深化的新阶段
铸造铝合金衍生品的诞生,标志着绿色金融迈入风险管理工具深化的新阶段。过往绿色金融产品多聚焦于信贷与债券等债权融资模式,而期货与期权则开辟了通过市场化价格信号与风险对冲机制服务绿色产业的新维度。企业得以锁定再生材料成本与产品售价,管理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经营不确定性;投资者则可通过衍生品表达对再生铝产业前景的预判。这一创新使“绿色”要素真正成为可定价、可交易、可配置的金融标的,为绿色金融市场注入高流动性,为实体经济低碳转型铺设更坚实的金融路基。
实体企业需要更精准地对冲废铝采购价格波动风险,降低原材料成本;结合“期货+现货”模式,优化供应链和库存管理,提高运营效率;提升绿色低碳竞争力,增强ESG价值;参与期货市场定价,影响再生铝行业标准,增强在再生铝行业的话语权。结合国务院2024年发布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等政策,实业公司在增加先进产能、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节能降碳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
衍生品市场将为绿色金融带来生态重构
中国已成为全球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领军者。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达35.75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近2万亿元,碳市场配额成交量突破2亿吨。然而,绿色金融产品仍以传统信贷和债券为主,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多元化风险管理工具,实体企业在低碳转型中面临价格波动和政策风险等挑战,亟需更丰富的金融工具支持,衍生品市场的创新将为绿色金融注入新动能。
衍生品市场为绿色金融带来功能创新
区别于传统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通过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功能,助力绿色金融实现从单一融资工具到综合风险管理平台的进阶,为绿色金融市场注入活力。
碳期货与期权可以帮助控排企业锁定未来碳价、降低履约成本;新能源期货能够助力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上海清算所的碳排放互换可以为企业提供灵活的风险管理方案。这些工具不仅增强市场流动性,还可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绿色项目,形成“绿色资金—低碳项目—衍生品支持”的良性循环。
衍生品市场结构化产品矩阵将构建绿色金融工程的新范式。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低硫燃料油期货上市以来,为中国航运业逐渐建立了清洁能源的定价基准;光伏企业近年来利用广州期货交易所的工业硅期权锁定原材料成本,建立更好的风险对冲网络。
衍生品市场带来绿色金融制度创新的破局点
实体企业面临来自商品、汇率、利率等不同种类,海内外不同市场,供应链上下游等各种链条,政策预期不确定性等不同维度的风险。截止2024年10月末,我国上市公司套保参与率达历史新高,407家实体企业通过衍生品对冲商品价格风险,企业避险过程中更多地开始使用套期保值。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参与国内期货交易所的商品期货交易,表明我国实体企业越来越重视商品风险管理。近年来,四大期货交易所聚焦农业强国、制造强国、绿色低碳的国内经济发展导向,满足实体企业多样化、精细化风险管理需求。
从监管套利到协同进化,衍生品市场正在构建绿色金融制度创新破局点。近年来,商品期货交易所在绿色金融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步显现。上海期货交易所立足服务新材料、新能源、新赛道开发产品,正加快研究推出铸造铝合金、液化天然气、胶版印刷纸、瓦楞原纸等品种。大连商品交易所聚焦重点领域、沿产业链不断延伸,丰富商品期货期权交易工具,进一步满足企业精细化风险管理需要的合约。
郑州商品交易所,围绕服务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推进更多农产品期货研发上市;广州期货交易所聚焦打造绿色期货品种体系,积极规划布局碳排放权、电力等重大战略品种,在挖掘光伏、锂电、风电等绿色产业链上下游相关品种的同时,积极探索天气类衍生品、光伏气象指数、风电气象指数、水电气象指数等新能源气象类创新品种。绿色金融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做大做强,都离不开银行及其广大客群的深度参与。
对金融机构的建议
一是未来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需突破瓶颈,从实体企业需求出发统筹布局。通过建立银行、证券、期货行业互通的风险缓释机制,形成跨市场监管协同。银行业需突破传统传统绿色金融的业务边界实现跨越发展,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的协同创新将为绿色金融衍生品市场注入新活力。银行最基础的业务是资金结算,作为绿色金融的主力军,银行与期货交易所、清算所等非银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可以开发更多绿色金融产品。
在跨境业务合作方面,通过境内外期货产品互挂等方式,为产业客户提供境内外、场内外的资金服务、融资支持和风险管理;在数据共享层面,通过整合ESG评级、碳交易数据,为衍生品定价提供更精准的底层支撑;在政策协同层面,结合2022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完善绿色衍生品监管框架,鼓励产品创新。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联手,可以构建“期货+期权”、“场内+场外”、“境内+境外”绿色衍生品风险管理体系,积极服务实体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探索银期联手通过衍生品市场助力绿色金融发展的新路。
二是我国金融机构应积极拓展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增强差异化竞争力。2022年全球碳市场共交易125亿吨碳配额,交易额约8650亿欧元,其中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TS)的碳交易额达7514亿欧元,占全球总量的87%;对比而言2023年我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量2.12亿吨,年度成交额仅为144.44亿元。中国碳排放权交易量虽居全球首位,但衍生品市场尚未真正启动,加快推出电力期货、航运期货、碳期货等战略品种,关乎我国在全球低碳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在产品创设方面,金融机构可以将铸造铝合金期货期权与碳排放、再生资源利用率等绿色指标结合,开发结构化金融产品;银行可联合期货公司设计“绿色信贷+套期保值”组合产品,帮助企业同步解决融资与风险管理需求。在牌照资源方面,金融机构可以发挥各自牌照优势,为实体企业形成闭环服务,其中银行可以提供绿色信贷+衍生品组合,期货公司可以涉及铝产业链套保方案,券商可以承销再生铝企业绿色债券或参与行业并购重组。
供应链金融方面,为铝产业链企业(如再生铝加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厂商)提供“期货套保+仓单融资+绿色信贷”组合服务,助力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并锁定利润。并购重组机会方面,再生铝行业整合加速,资产管理公司可借鉴其在铝产业的重组经验,参与高负债但技术领先的再生铝企业纾困,通过债转股等方式盘活资产。通过以上举措,逐步建立铝产业数据共享平台,打造再生铝产业投融资生态圈。
三是金融机构可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等国内四家商品期货交易所,逐步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2023年全球碳市场规模接近万亿美元,欧盟碳市场通过成熟的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体系,实现年交易额超7500亿欧元,远超中国当前水平。欧盟碳排放权期货在全球碳期货交易中占比最高,是交易最为活跃且最为成熟的碳排放权市场。
2022年欧盟碳市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约100亿吨,周度交易量1.6亿吨,欧盟碳期货日均交易量已达20亿欧元,总成交额约7514亿欧元。欧盟碳期货市场参与主体多、二级市场较为完善,对扩大碳市场的规模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碳期货市场还有巨大发展空间,亟需引入更多金融机构提升碳市场流动性。
目前国内上海、大连、郑州、广州的四家商品期货交易所,在争夺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长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规划、绿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方面,与金融机构具备深度合作潜力。
比如在市场互联互通层面,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广州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清算所等平台,推动碳排放权、电力期货等场内衍生品与场外互换合约的联动。金融机构可以发挥跨区域、跨市场、牌照优势,整合银行信贷、产业基金、保险保障、风险管理等多元金融资源,协同期货交易所精准赋能特色产业链,共建综合金融生态圈。
来源|经作者授权发布
编辑丨王茅
责编丨兰银帆
Review of Past Articles -
01
02
来源:清华金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