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腿正悄悄坏死?这6个信号越早发现越好!第4个多数人拖到晚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5 19:15 1

摘要:腿部坏死不是突然的,它有征兆,有“信号”。只是这些信号太容易被忽略,太容易被误解成“年纪大了”“走多了”“天气冷”。今天我们就来把这6个关键信号,讲清楚、讲透彻——越早发现,越能救命。

别等腿动不了了,才想起来问医生。很多人忽视的腿部“怪现象”,其实早就是身体在报警。

尤其是中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高血脂高血压人群,腿上这些小变化,可能背后藏着下肢动脉闭塞症,再拖,轻则截肢,重则危及生命。

我们每天走路、站立、上下楼,腿是最“勤快”的器官之一。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血流一点点被堵住,腿很可能是第一个“撑不住”的部位。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群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病率接近9%,但诊断率不足一半,很多人等到坏死、溃烂才意识到问题,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期。

腿部坏死不是突然的,它有征兆,有“信号”。只是这些信号太容易被忽略,太容易被误解成“年纪大了”“走多了”“天气冷”。今天我们就来把这6个关键信号,讲清楚、讲透彻——越早发现,越能救命。

一开始,腿会“闹脾气”。走一小段就酸、麻、沉,得停下来歇一歇才缓过来。这种情况叫间歇性跛行,是下肢供血不足导致肌肉缺氧的表现

很多人以为是腿力不支,其实是血管在“堵”。医学研究显示,70%以上的下肢动脉闭塞患者,首发症状就是它。而它最“狡猾”的地方是——坐下就恢复,走走又犯,让人误以为是“走姿不对”或者“鞋不合脚”。结果一拖就是半年一年。

接着,脚会变冷,且不对称。你摸自己的两只脚,一只常温,一只冰冷,尤其晚上睡觉时,一只脚总像泡在冰水里一样。这不是怕冷,是血流不到了。

动脉供应被堵,热量无法传递,脚自然就凉。临床上我们常用“足背动脉搏动”来判断血管通畅度,摸不到脉搏,基本是堵了。如果再出现脚趾发白、发紫、指甲变形,那就是血供严重不足了。

第三个信号容易被忽视:腿毛掉光了。听着有点滑稽,但这是真的。毛囊对营养供应非常敏感,一旦血流减少,最先“饿死”的就是毛囊。

你会发现小腿、脚背的毛越来越少,甚至皮肤变得发亮、干燥、没有弹性。这不是护肤品的问题,是微循环崩了。尤其是糖尿病人,更容易出现这种“皮肤信号”,千万别只当成“老化”。

第四个信号,是最容易被拖到晚期的:伤口久不愈合。哪怕只是一个小水泡、小擦伤,伤口就是不结痂、不收口,甚至开始发黑、腐烂。

这种情况,大概率是局部组织缺血坏死,也就是我们说的“坏疽”。当组织没有了氧气和营养,就像树枝没水,最后只能枯掉。这时候哪怕再好的药膏也没用,因为根源在血管。如果你身边有老人脚趾溃烂迟迟不愈,一定要马上做动脉超声,别拖。

还有一个信号,是很多人没想到的——脚指甲变厚、变黑、变脆。这种变化其实是甲床血流减少导致的。

指甲像树的年轮,营养足就长得快、亮、平整,一旦血流减少,它就慢慢变形、变色、变脆,甚至脱落。有的老年人一个脚大拇指指甲黑了半年没在意,其实那就是血供早就出问题了。

最后一个信号,是疼痛越来越“黏人”。从原来的走路痛,发展成晚上也痛,甚至躺着都痛。尤其是夜间静息痛,说明血流已经严重受限,连休息时肌肉都“饿得慌”。

这时候往往意味着已经进入中重度下肢动脉闭塞阶段,缺血缺氧已经影响到神经和骨骼。很多病人在这个阶段才来看医生,但手术风险也更高,恢复期更长。

那为什么这病发展得这么悄无声息?答案就藏在它的病理机制里。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核心问题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慢慢变厚,变硬,甚至形成斑块,然后堵住管腔。

就像下水道被油渍一点点堵住,等水流不动了,才发现“全堵死了”。而真正让血管加速硬化的,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久坐这些“慢性杀手”。

研究发现,吸烟者患下肢动脉闭塞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4倍以上,糖尿病患者的风险则是普通人的2.5倍。而一旦合并糖尿病,很多人对疼痛不敏感,伤口愈合更差,更容易“直接坏死不自知”。

很多人问我:这病能治吗?能。但前提是早发现、早干预。轻度闭塞时,通过降脂、抗血小板、扩张血管的药物就能控制;中度以上可能需要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严重缺血、组织坏死者,就只能考虑截肢保命。

正确的做法不是等症状变严重,而是主动筛查。尤其是有三高、吸烟史、家族心血管病史的人群,每年做一次下肢动脉彩超,看看血流速度是否正常,血管有没有狭窄。如果已经出现“走几步腿就酸”的情况,建议做踝肱指数ABI检测,数值低于0.9就要警惕了。

顺便提醒一句,有些人腿麻痛不走路,以为是腰椎问题,其实是血管问题;也有些人误以为“静脉曲张”就是腿部血管病,其实动脉堵了和静脉回流障碍是两回事。别盲目贴膏药、按摩、拔罐——这些对动脉堵塞没有任何帮助,还可能加重局部缺血。

说到这里,不得不讲讲老王的故事。他60岁,有糖尿病十年了,平时也不怎么管。去年夏天脚被鞋磨了个泡,结果半年没好,最后脚趾发黑、感染,送来时已经是晚期缺血。医生建议截肢,老王怎么也接受不了。后来做了血管搭桥才保住部分脚掌,但走路功能受损,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我们不想你也走到这一步。腿上的“小问题”,往往是身体的大警告。别把“走不远”“脚冰凉”“脚指甲变黑”当成老了的标志,它可能是血在求救。

医学不是让人恐慌,而是提醒你——身体从来不会无缘无故地出问题,只是你听没听懂它的语言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刘建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治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2022,102(17):1261-1266.
[2]李春鸣.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流行病学现状[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21,29(3):201-205.
[3]王志强.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症的诊治策略[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2):89-93.

来源:老张健康说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