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城乡融合:农民增收的路径探索与效应评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5 19:00 2

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进程中,县域城乡融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它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农民增收作为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现,不仅关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更是拉动内需、促进经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进程中,县域城乡融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它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农民增收作为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现,不仅关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更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内循环的重要动力。

回顾历史,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农村地区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突出短板。不过,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5年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也将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重要目标,强调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长效增收机制。

从数据来看,2024年县乡消费品零售额占比达38.8%,这表明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也反映出农村消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直接限制了农村消费市场的规模和活力。因此,深入研究县域城乡融合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与效应具有紧迫性。只有加快县域城乡融合步伐,才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二、县域城乡融合与农民增收的现状分析

1.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态势

当前,县域城乡融合呈现出鲜明的核心特征。消费领域呈现多元化态势,农村居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生活必需品消费,对家电、数码产品、旅游等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数字技术的渗透也愈发明显,互联网、移动支付等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产业下沉趋势显著,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产业链延伸至农村,带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

然而,区域差异较为突出。东部发达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先进的技术水平,在城乡融合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城乡融合进程相对滞后。

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部分农村地区交通不便,水电供应不稳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相对匮乏。

2.农民增收的结构与瓶颈

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从收入来源结构来看,呈现出不同的增长趋势。

工资性收入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经营性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农村二三产业,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产业的发展,经营性收入也保持了一定的增长。财产性收入占比相对较低,仅为2.49%,主要包括土地流转、房屋出租等收入。转移性收入则主要来自政府的各项补贴和社会保障,如农业补贴、养老金等。

然而,农民增收也面临着一些瓶颈。财产性收入占比低,限制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半城镇化矛盾突出,部分农民虽然在城镇就业,但无法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影响了其收入的稳定性。

结合2024年相关数据来看,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度较高,约为49.3%;经营性收入贡献度为32.1%;财产性收入贡献度较低,仅为0.9%;转移性收入贡献度为23.4%。

三、县域城乡融合促进农民增收的核心路径

1.产业融合:激活县域经济内生动力

在县域城乡融合进程中,“农业 +”多业态融合展现出强大的增收潜力。农文旅融合是一种典型的实践模式,它将农业生产、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出集观光、体验、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例如,一些乡村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开发了农家乐、采摘园、民俗文化节等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还带动了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农村电商则借助互联网平台,将农产品直接推向市场,打破了传统销售模式的地域限制,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定制农业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农产品的定制生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产业链延伸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机制。“土特产”精深加工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开发出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如水果制成罐头、果汁,肉类制成香肠、腊肉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则整合了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等多种功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以下是石碣农文旅项目和诸城畜牧产业链的就业带动与收入增长数据对比:

2.要素流动:打通城乡资源双向通道

土地、资金、人才三大要素的双向流动是县域城乡融合的关键。在土地要素方面,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可能。通过流转土地,农民可以获得土地租金收入,同时也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社会资本下乡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了资金活力,投资建设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企业等项目,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吸引了大量人才回流农村,他们凭借在城市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创办了各类农村企业,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增收。

数字技术对要素配置的赋能也不容忽视。数字化物流通过优化物流配送路线、提高物流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例如,一些农村电商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农产品的精准配送,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和运输成本。

制度创新为要素流动提供了保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提升,确保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中。相关政策还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的信贷支持,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3.公共服务均等化:夯实增收保障基础

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教育方面,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的实施,解决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难题,让他们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了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异地就医结算政策方便了农民就医,减轻了农民的医疗负担。

基础设施共享对产业效益的提升作用显著。新能源充电桩的建设,为农村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农村交通的发展。冷链物流的建设,延长了农产品的保鲜期,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价格。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硬设施”与“软服务”包括:

硬设施:农村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新能源充电桩、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设施等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

软服务: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的提升;就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服务的提供;农村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的丰富。

四、县域城乡融合的农民增收效应评估

1.收入结构优化效应

县域城乡融合在优化农民收入结构方面成效显著。工资性收入稳定性得到明显提升,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了大量本地就业机会。以往农民多外出务工,面临就业不稳定、生活成本高等问题。如今,在县域内,随着各类产业集群的兴起,如电子信息、服装加工等产业,农民可以在家门口就业,不仅工作环境相对稳定,还能照顾家庭。

财产性收入占比也呈现增长态势。宅基地盘活是关键举措之一,通过宅基地流转、入股等方式,农民能够从中获得额外收益。一些农村地区将闲置宅基地改造成民宿、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农民不仅可以获得土地流转费用,还能参与项目分红。

经营性收入实现多元化。“一村一品”模式的推广,让每个村庄都有了特色主导产业。有的村庄发展特色水果种植,有的专注于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模式降低了单一产业带来的市场风险,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从融合前后收入结构变化趋势图来看,工资性收入占比逐渐稳定,财产性收入占比有所上升,经营性收入更加多元化。以诸城模式为例,通过发展畜牧产业链,集体收入与农民收入三年增长近三成。这种收入结构的优化增强了农民对抗风险的能力。当某一产业受到市场波动影响时,其他收入来源能够起到缓冲作用,保障农民的整体收入稳定。

2.城乡差距缩小效应

县域城乡融合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效果显著。从城乡居民收入比来看,部分地区取得了明显改善。以诸城为例,城乡居民收入比缩至1.75:1,这表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消费差距也在不断改善。县乡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超过城镇,反映出农村消费市场的活力逐渐释放。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不断提升,消费结构也在逐步升级,从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费向品质消费、服务消费转变。

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弥合生活质量差距起到了重要作用。教育方面,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力量逐步增强,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医疗方面,异地就医结算政策的实施,让农民看病更加便捷,减轻了医疗负担。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如农村道路的硬化、水电供应的稳定,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便利性。

3.经济动能释放效应

农民增收对县域消费市场和内需拉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达到66729亿元,显示出农村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提高,对家电、汽车、旅游等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农村电商和文旅消费成为拉动内需的新亮点。农村电商让农民能够便捷地购买到全国各地的商品,同时也将本地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文旅消费则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到农村体验乡村生活,带动了农村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

要素激活对县域产业升级起到了推动作用。智能分选线、冷链物流等先进技术和设施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效率和质量。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了产业的优化升级。

以平凉红牛产业园为例,通过农民增收,园区内的养殖户有了更多资金投入到养殖生产中,提高了红牛的品质和产量。这进一步促进了牛肉加工产业的发展,生产出更多高品质的牛肉产品。这些产品通过冷链物流运输到全国各地,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也带动了包装、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增收 - 消费 - 产业”的良性循环,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五、典型县域实践与经验启示

1.诸城模式:服务完善型融合的增收样本

诸城模式以“支部引领合作社 + 企业抱团 + 产村景融合”为核心运作机制,展现出强大的增收能力。在支部引领合作社方面,村党支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组织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企业抱团则是众多企业围绕畜牧等主导产业,形成紧密的产业联盟,共同开拓市场、研发技术。产村景融合将产业发展与村庄建设、生态景观相结合,打造出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

诸城的畜牧全产业链发展尤为突出,年产值超300亿。从养殖、加工到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带动了大量农民就业增收。这种模式不需要先天的独特优势,而是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取得成功。政府在政策引导、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发了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

数据显示,通过该模式的实施,集体收入与农民收入三年增长近三成。这表明诸城模式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2.安徽县域:多维度融合的均衡发展探索

安徽县域在经济、创新、城乡融合等多个维度表现出色。肥西县、长丰县等“千亿县”,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县域发展的典范。肥西县以汽车及零部件、家电制造等产业为支撑,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长丰县则在现代农业、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安徽县域探索出了“中心城市辐射 + 特色产业集群”的协同路径。中心城市的产业、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周边县域辐射,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各县域结合自身优势,培育了特色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竞争力。

六、深化县域城乡融合的对策建议

1.强化制度供给:破除融合发展壁垒

制度供给是破除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壁垒的关键。在土地制度方面,应积极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合理规划和引导,让农村土地在市场中实现更优配置,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空间。

户籍制度改革需进一步放开放宽落户限制,消除城乡户籍差异带来的障碍。降低农民进城落户门槛,让进城农民能够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公共服务制度要持续优化,加强医保异地结算等政策的落实,提高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同时,推动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

政策协同至关重要,财政、金融、产业政策应形成联动效应。财政资金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入;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产业政策要引导产业向农村布局,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规划》要求聚焦制度创新,以制度变革激发县域城乡融合的内生动力,为破除发展壁垒提供坚实保障。

2.提升产业质效:培育可持续增收引擎

“特色化 + 数字化”双轮驱动是提升县域产业质效的关键路径。在特色化方面,要像“诸城苹果”一样推进品牌化建设,挖掘地方特色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品质优势,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价格。

数字化则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直播等新兴业态,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的精准营销。同时,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也不容忽视。要加大对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的支持力度,提供技术培训、资金扶持等政策优惠,鼓励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

产业升级的技术赋能与品牌建设路径包括:

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如智能化灌溉系统、无人机植保等,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品质。

注重品牌宣传和推广,利用新媒体、展会等平台,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3.优化要素配置:构建良性循环生态

优化要素配置是构建县域城乡良性循环生态的核心。在人才激励方面,实施返乡创业补贴政策,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资金支持和创业指导。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创业能力。

资金引导上,设立社会资本下乡奖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产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的信贷投放,拓宽农村融资渠道。

数据共享要加快县域数字平台建设,整合农业生产、市场销售、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数据资源,为要素配置提供精准信息。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目前,县域要素流动面临着一些困境,如人才外流、资金短缺、数据流通不畅等。因此,完善要素市场化交易机制十分必要。要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规范土地、林权等产权交易行为,促进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通过这些对策,针对性地解决要素流动难题,构建起要素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来源:新华国研经济学研究院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传媒集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