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四重赋能”提升职业院校思政引领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5 16:42 3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思政引领力作为教育强国的首要特质,是职业院

□胡慧敏(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 黄策先(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思政引领力作为教育强国的首要特质,是职业院校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根本遵循。职业院校要通过大课堂、大基地、大平台、大师资建设,把雷锋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

一、建好“大课堂”,促进思政引领力多元生成

“大课堂”的“大”,绝不仅仅是指物理空间大或者参与规模大,而是对教育维度、时间深度和育人广度的系统性描述。雷锋精神育人“大课堂”就是要将雷锋精神融入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推动思政引领力在知、信、行等维度多元生成。

(一)强化课程育人。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雷锋精神如何全面系统融入课程体系是新时代立德树人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系统融入思政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体现雷锋精神的丰富素材和教育资源,及时有机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建设“云上大思政课”平台,更新上线一批传承弘扬雷锋精神的在线精品课程和教学案例,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崇尚雷锋的高尚品德,感悟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二是深度嵌入课程思政。依据新修订的职业院校专业标准,结合不同专业的职业素养要求,开发模块化、特色化的雷锋精神拓展课程,有针对性地深度融入雷锋的事迹故事和雷锋精神,确保广大学生对雷锋精神应知尽知、深刻理解。如师范类聚焦“雷锋式教师”培养,装备制造类强化“工匠精神”塑造等,将标准化课程与颗粒化资源融入专业课教学,实现专业能力与职业精神的协同培育。三是创新开设雷锋讲坛。搭建集人文、学术、科技于一体的综合性交流平台,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政界及企业精英、学雷锋典型、知名校友等到校开展弘扬雷锋精神专题讲座。

(二)注重文化育人。文化育人是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环境浸润、活动体验与生活渗透,有助于雷锋精神从理论认知转化为情感认同。一是丰富雷锋文化氛围。将雷锋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建设职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在校园布局雷锋雕像、雷锋广场、雷锋日记标识标牌等景观,打造沉浸式育人场景,让静态环境成为动态的精神教材,营造“人人学雷锋、人人做雷锋”的浓厚氛围。二是拓展学雷锋活动载体。将产教融合理念、行业文化、职业素养教育和雷锋精神核心品质培育有机融合,研发“雷锋号”创评标准,开展“雷锋号”班级、寝室、实训室创评活动,每年度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通过举办故事分享会、主题宣讲、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以评促学、以评促管、以评促教。三是延伸雷锋文化渗透触角。开发一系列的雷锋主题文创产品,将雷锋精神融入文创开发,结合艺术类专业特点,开发一批陶艺、手工、雕刻等系列雷锋文创作品,实现雷锋精神与专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三)笃行实践育人。实践育人是打通雷锋精神价值引领与行为养成的关键环节。一是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学校可以打造“志愿者之校”服务平台,通过建立“校园微志愿+社区大服务”双轨志愿服务体系,开展项目动态管理,通过“服务时长兑换实践学分”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二是推动研学实践场景化。依托红色展馆、历史旧址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发“重走雷锋路”等情境化研学项目,同步联动乡村振兴示范点开展“技能帮扶”,将研学感悟转化为专业服务行动。三是推动岗位实践标准化。在专业实训中嵌入“雷锋式岗位标准”,将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和“钉子”精神融入技能训练全过程,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同步提升。

二、拓展“大基地”,延伸思政引领力空间场域

“大基地”的“大”,本质上是育人场域从物理空间向关系空间的范式跃迁。雷锋精神育人“大基地”要以雷锋精神生长为指向,整合网络虚拟场域、科研创新场域与校地协同场域,推动思政引领力在场域拓展中实现辐射效能提升。

(一)筑牢网络空间。主动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数字化生存方式,拓展雷锋精神融入网络思政教育的无界空间。一是创新微传播。设计“雷锋”虚拟IP形象,开发“雷锋的成长之路”微动漫、“做雷锋式职业人”职场情景剧等融媒体作品,增强价值传递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二是构建微课堂。将“重走雷锋路”课程化,开发3-5分钟的系列全景式云端研学微课,让雷锋精神在“轻量化”的学习中触达人心。三是培育微生态。统筹学校官网、“两微一抖”等新媒体平台,建立“理论解读+活动展示+榜样示范”的内容推广体系,形成精品内容的持续供给和裂变传播,让雷锋精神在网络空间“活起来”“火起来”。

(二)提升科研空间。以创新为引擎,筑牢雷锋精神助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容生产空间。一是建强研究平台。成立校级雷锋精神研究中心,配备专人管理,组建由思政课教师、专业课骨干教师、行业专家构成的雷锋精神研究团队,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组织保障。二是深化理论研究。设立专项课题,聚焦教育强国背景下“雷锋精神与现代职业素质培育”“雷锋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等核心议题,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构建从理论到应用的完整研究链条。三是促进成果转化。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课程资源、教学案例和实践项目,形成雷锋精神“研究-教学-实践”有机衔接的良性闭环。

(三)完善协同空间。构建 “校、馆、企、政” 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深化雷锋精神育人共同体的协同。一是深化校馆协同。与湖南、辽宁等地雷锋纪念馆建立战略合作,共建实践育人基地,开发“行走的思政课”等沉浸式研学项目,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感悟雷锋精神的思想内核。二是强化校企协同。与企业共建“雷锋班”,在实习基地设立“雷锋示范岗”,通过岗位实践与精神培育的深度耦合,实现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同频共振。三是优化政校协同。联合地方政府、社区街道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联盟,打造“校地共建”示范项目,推动学雷锋活动制度化、常态化,促进资源互补、协同发力。

三、培育“大师资”,强化思政引领力人才支撑

“大师资”强调突破传统思政课教师单一来源,形成“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育人队伍。育人“大师资”建设,需以系统性思维整合校内外协同、大中小贯通、数智技术融通的高水平师资,筑牢雷锋精神赋能思政引领力的人才根基。

(一)打造“三师”育人共同体。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一是建强专职教师主力军。思政课教师主导雷锋精神理论阐释与实践指导,专业课教师推进精神内涵与专业课程的隐性融合,辅导员与管理人员通过日常管理实现行为养成引导。二是引入行业导师生力军。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等担任校外导师,通过“岗位案例分享”“技能帮扶示范”等形式,将精神具象化为岗位实践标准。三是吸纳社会宣讲协同军。邀请雷锋精神研究专家、场馆讲解员、传承人等组成顾问团,师生与宣讲团“同学、同研、同讲、同行”,推动精神传播从单向灌输向多维互动升级。

(二)大中小一体贯通培养。雷锋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要突破不同学段“各管一段”,内容重复、衔接断层的问题。一是成立育人共同体。联合区域内大中小学成立“雷锋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立常态化联系工作机制,形成雷锋精神传承合力。二是开发研学路线。整合雷锋出生、工作过的地方以及重要纪念场馆,以“重走雷锋路”为主题,开发包括雷锋故居、荷叶坝小学、长沙职业技术学院雷锋馆、团山湖村、湖南雷锋纪念馆等教学站点的“湖南线”,以及包括鞍山、辽阳、营口、抚顺、铁岭等教学站点的“辽宁线”,设计“小学重体验、中学重理解、大学重践行”的差异化研学项目。三是编写教材读本。紧扣各学段认知规律,编写进阶式实践教学教材系列读本,形成“螺旋上升”的内容体系,同步嵌入数字资源二维码,实现大中小一体贯通培养。

(三)科技赋能提升数字素养。教师数字素养已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变量,更是增强雷锋精神传播效度的关键支撑。一是实施数字技能系统培训。按照教育部要求,提高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二是打造特色数字资源矩阵。聚焦时代传播需求,建设“课程、微课、素材、培训、虚拟项目”等资源系统集成的“雷锋精神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建立资源动态更新机制。三是建立数字素养评价机制。依托教育大数据平台,构建包含技术应用、创新实践等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教师数字素养画像,实施精准培养。

四、搭建“大平台”,形成思政引领力全新格局

“大平台”的“大”,是对资源整合度、系统协同性和价值辐射力的整体性重构。雷锋精神育人“大平台”通过打造实体学院构建育人枢纽、组建教育联盟实现资源聚合、开发智慧APP扩大传播范围,推动思政引领力在空间覆盖、主体联动、技术赋能等维度实现结构性跃升。

(一)打造“雷锋学院”。遵循思政教育“主体性培育”原则,通过示范引领和朋辈教育,将“雷锋种子”播撒到每一班级寝室,推动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一是选优“雷锋种子”。以班级为单位,建立“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实践能力”的三维选拔标准,遴选具有示范潜质的学员,确保种子群体兼具代表性与引领力。二是精设培育课程。设计理论筑基、行为训练和实践淬炼三大模块培育课程,实现学生认知建构与行为养成的统一。三是健全辐射机制。依托新媒体矩阵建立“种子”成长档案,通过结对帮扶、优秀案例巡讲等方式,形成“培育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育人效应。

(二)成立“教育联盟”。联合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的育人力量,成立全国雷锋精神职业教育联盟,形成集约化育人效能。一是合作研究。联合攻关教科研课题项目,定期举办年会暨高端论坛,推动研究成果从分散探索向系统集成跃升。二是资源共享。联合开发雷锋精神数字资源库,整合优质课程、案例、培训等核心资源,实现资源互通,破解优质育人资源分布不均难题。三是合作育人。组织“重走雷锋路 共育职业人”等跨省域研学品牌活动,建立师生互访、学分互认机制,推动联盟单位在实践载体、评价标准等方面深度协同,扩大精神传播的辐射半径,提升思政引领的协同效应。

(三)开发“智慧APP”。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一是打造AI交互学习课堂。开发“雷锋日记AI对话”“志愿服务虚拟实训”等微剧式情景互动模块,设置“话题广场”,依托技术实时分析学生互动偏好以实现差异化内容智能推送。二是构建智能实践管理系统。对接校内外志愿服务资源,开发活动报名、过程打卡、时长认证等功能,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三是生成动态成长数据图谱。通过采集学习时长、实践频次、多元评价等数据,生成个人“雷锋精神践行指数”,使隐性德育成果显性化,为思政引领效能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职业院校应坚持把传承雷锋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立足战线特点和优势,坚持知信行统一,将雷锋精神深度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方面,统筹用好各类教育资源,通过建好用好“大课堂”“大基地”“大师资”“大平台”,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育人体系,为职业院校思政引领力提升提供强大动力源泉,培养出更多具有“红心、仁心、匠心”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为传承雷锋精神提供生动实践和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