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日记|“吃”进垃圾,“吐”出燃料!看水泥厂如何让垃圾变废为宝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5 16:10 2

摘要:现代化新重庆“含绿量”有多高?8月12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重庆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由央媒和市级媒体组成的媒体采访团将陆续走进16个区县,挖掘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典型案例,奏响重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编者按:

现代化新重庆“含绿量”有多高?8月12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重庆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由央媒和市级媒体组成的媒体采访团将陆续走进16个区县,挖掘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典型案例,奏响重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上游新闻推出《活力中国调研日记》系列报道,及时捕捉呈现调研采访中发现的有益经验、有效做法和亮点成就,充分展示重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生动实践。

垃圾处理项目厂区。 田华平 摄

8月15日,重庆忠县,重庆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重庆海螺”)一栋厂房内,厨余垃圾经过焚烧、破碎等多道工序后,在各种设备的运转中变成油脂和有机肥,油脂可替代燃煤作为水泥燃料。

不只是厨余垃圾这样被“吃干榨净”,城市生活垃圾在重庆海螺也同样“变废为宝”。当天,“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就走进重庆海螺,探寻其让垃圾变废为宝的密码。

垃圾处理项目厂区。 田华平 摄

重庆海螺是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全资子公司,在这里,已建成日处理200吨生活垃圾处置系统、日处理能力60吨厨余资源化利用项目等等,已实现对忠县范围生活垃圾处置、厨余垃圾100%处置。

“以前,处理餐厨垃圾主要采取填埋措施,但随着各地垃圾填埋场告急,存在漏液、沼气安全等风险,这种填埋处理方式已不能适应需要。”重庆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品质处常务副处长谭继平说,水泥的生产工艺,简单地说就是烧,而垃圾的常规处理方式也是烧,二者也有了可以结合的可能性。

技术人员操作抓料。 田华平 摄

重庆海螺也建设了全国首个水泥窑协同处理餐厨垃圾项目,通过“生物降解+高温焚烧”组合,仅需两小时便可将垃圾转化为油脂和有机肥。

据介绍,重庆海螺通过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焚烧和分类处理厨余垃圾,焚烧后每吨垃圾有0.63%的废铁将被回收再利用,有6.46%的废渣将被作为水泥原料,厨余垃圾中能分离提取6%油脂用于工业生产再利用,有机肥料产出比达23%,形成以“垃圾-资源-产品”循环链推动治理模式,资源化率达95%以上。

目前,年处理忠县厨余垃圾1万余吨,截至2025年7月,共处理厨余垃圾约4万吨。

“与传统填埋方式相比,项目减少填埋用地1000余亩,彻底消除垃圾填埋产生渗滤液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风险。”重庆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制造分厂厂长易军说道。

记者了解到,忠县生活垃圾治理工作采取以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处理模式,已健全全链条治理体系,无害化处理率已达100%,今年,还将实现“零”填埋,为长江经济带生态屏障建设作出示范。

采访团正在了解重庆海螺如何让垃圾变废为宝。

记者手记

站在重庆海螺的厂房外,望着设备运转,能直观感受到垃圾在这里变废为宝。整个厂区内,我们没有看到华丽的口号,只有一组组扎实的数据:95%的资源化率、11.5万吨的碳减排、4.2万吨标煤的节约……这些数字背后,是对“无废城市”的探索,更是中国制造业向绿色转型的缩影。

正如负责人所言:“垃圾处理的终极目标,不是消灭垃圾,而是让它们以另一种形式回归自然与生产。”在忠县,垃圾不再是城市的伤疤,而是等待挖掘的“城市矿产”,这或许可以为更多城市提供一份可复制的“绿色答案”。

上游新闻记者 谭旭 实习生 叶宇航 宋思宇 文图

来源:上游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