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4日晚,华创云信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华创证券就纾困计划及股票质押纠纷起诉贵州百灵实际控制人姜伟及其一致行动人,涉案金额合计17.61亿元,相关案件已获法院受理。
8月14日晚,华创云信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华创证券就纾困计划及股票质押纠纷起诉贵州百灵实际控制人姜伟及其一致行动人,涉案金额合计17.61亿元,相关案件已获法院受理。
两期纾困+一笔质押,三次到期未履约
《财中社》发现,纠纷源于2019年启动的两期专项纾困计划。彼时华创证券以股份转让等方式向姜伟等支付资金14亿元,对应取得贵州百灵约1.61亿股、占11.54%的股份;此外,华创证券另向姜伟提供了3.61亿元的股票质押借款,质押标的为贵州百灵1.10亿股。上述两期纾困计划分别于2022年7月、2024年3月到期,股票质押于2024年8月到期。华创证券多次催促后,债务人仍未履行回购和还款义务,遂向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与云岩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偿还本金并支付固定收益、违约金及其他费用,案件已被正式受理。
为保障权益,华创方面披露本次业务配有“足额增信”:除直接持有的1.61亿股外,姜伟等还额外抵质押贵州百灵0.78亿股以及约11.43亿元的房产、应收账款和非上市股权;在股票质押借款项下,还额外抵质押约2.63亿元的资产。如果把直接持有与增信抵押的股份加总,涉诉相关股份规模约3.49亿股。
回到2018-2019年的市场背景:为化解民企股权质押风险、稳定资本市场,各方推动设立“纾困基金/救援基金(rescue fund)”。以券商资管为例,行业层面一度提出千亿元总规模的母子资管框架,地方与金融机构合力驰援。实践中,常见交易结构是“股权受让+约定回购+固定/浮动收益”,并辅以股权质押和不动产、应收账款等增信。华创证券与贵州百灵大股东的安排,基本遵循了这一范式。但是,这一范式最大的问题来自于期限错配和业绩不确定的风险,若标的公司经营改善未达预期,或实际控制人资金面进一步紧张,到期回购与还款便可能落空,而处置股权与非标资产往往面临折价与周期拉长,这正是本案走向诉讼的内在逻辑。
而为了补这一“旧洞”,华创云信已经开始计提减值。2024年8月就发布公告称,半年度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合计1.43亿元,其中包括买入返售金融资产1.29亿元、应收款项和其他应收款项1498万元以及其他减值准备金额113.39万元。
摘帽之后,阴影仍未尽
从经营状况来看,贵州百灵在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实现营收38.25亿元,净利润3362万,同比增长108.11%,并在2025年6月30日撤销“其他风险警示”,实现“摘帽”,股价日涨跌幅限制恢复至10%。
但公司的监管风险仍然存在,2024年11月9日,贵州百灵发布公告称于前一日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立案调查;目前仍未见结论性意见,后续若被认定存在重大问题,不排除再度触发风险警示或引发投资者索赔压力。
回溯更早,贵州百灵控制人家族的股权质押与违约曾引发连锁反应。2022年,由于在华创证券存续的两笔质押已构成违约,相关方以约七折价格转让部分股份以筹资偿债,并发生过司法拍卖与股权过户。这也解释了为何在本案中需要叠加多重增信。
另外,《财中社》发现,2019年到2022年间,姜伟家族通过协议转让等“变相减持”累计超33亿元,此外又在2019-2020年间通过大宗竞价减持近2.8亿元,2020年单次竞价减持约1.4亿元,2022年末其兄弟持股被司法拍卖成交近6亿元,大致相加可以发现,这位曾好几次登上胡润百富榜的贵州首富,在2019年后已对贵州百灵减持或已超过40亿元。看起来,姜伟并非如贵州百灵所言那般“没钱”。然而,这40亿元并未用作对华创证券的清偿,多次催促未果之后,华创最终选择了对簿公堂。
对双方的影响
对于贵州百灵及其股东来说,在企业基本面企稳、完成摘帽之际,若与华创的诉讼无法通过协商形成分期清偿、置换担保、买断回购等方案,一旦进入强制执行阶段,将对股权稳定性和二级市场造成扰动,结合公司仍在证监会立案调查期间的监管不确定性,治理与合规的持续改善是稳定预期的关键。
而华创云信在公告中称,本次诉讼预计不会对公司正常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但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一旦回款节奏与金额不及预期,仍可能带来阶段性资产减值压力和资本占用。这也提示了广大券商,纾困业务虽然兼具市场与政策属性,但应对实际控制人的信用、公司治理与现金流质量进行更加严格的“逆周期”穿透审查,并在合同里设置更严密的到期回购、补充担保与触发处置条款,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来源:财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