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背后,是宜宾近年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落到实处的举措。
盛夏时节,三江六岸,红花绿植,鱼翔浅底。长江零公里处,江水共长天一色。
长江之畔,宜宾城风光旖旎 兰锋 摄
在戎州大地,一幅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大美画卷徐徐铺展。
——这背后,是宜宾近年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落到实处的举措。
二十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理念凝聚起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的广泛共识与行动自觉,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重塑美丽中国。
生态兴则文明兴。宜宾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宜视察时“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的殷殷嘱托,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抓手,打造美丽中国美丽四川先行区,持续发力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宜宾新篇章。
01
守护好这一江清水 生态环境焕发新光彩
依水而生,因水而兴。万里长江第一城的重要位置,决定了宜宾必须是生态首城的使命与担当。
宜宾围绕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系统治理 王宇 摄
在宜宾长江公园的江边广场上,立着一块石碑,“长江起点”四字十分醒目,这里就是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6月来宜宾视察的首站。
然而,曾经,从“长江起点”向北5公里,是宜宾沿江工业区,化工、热电、水泥、造纸等老工业企业“围江”布局,成为制约宜宾绿色发展的瓶颈。为了守护这一江清水,宜宾市积极行动,打响了碧水保卫战,并承担起政治责任。
如今的宜宾,已是山川披绿、河湖向美,生态底色“靓”了起来。
数据便是最有力的证明:2024年,宜宾PM2.5累积浓度较2021年降低12个百分点;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81位,较2021年上升16位。宜宾PM2.5和综合指数改善幅度,均位于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6位。
市民在江边散步赏景 兰锋 摄
宜宾,从生态危机到绿色典范,又是如何蜕变的?
——“三水”统筹守护“一江清水”。为守护好一江清水,宜宾围绕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开展系统治理。在全省率先建立406支“河小青”志愿队伍,完成河湖健康评价并逐河建立“健康档案”。实施水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攻坚行动;提前两年完成155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纳入河长制管理的112条小流域水质保持在Ⅳ类及以上。全国首次实现人工繁育的长江鲟在野外产卵场自然繁殖。“江之头”成功创建国家级美丽河湖,古宋河入选第三批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
——整治优化长江岸线。实施沿江污染企业“退城入园”,依法拆除和取缔餐饮趸船、非法码头等,清退非法占用长江干流岸线5.61公里。建成生态缓冲带91公里,恢复沿江自然岸线约1703亩。餐饮趸船取缔拆除工作在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中作为正面典型宣传。
——推动打造“零碳港口”。在5G智慧化港口基础上,推动宜宾港志城作业区新增、更换港作设施,优先使用电动化设施,建成17套港口岸电设施,实现到港船舶岸电使用全覆盖。全面实施港口作业车辆“油改电”,推动公转水、水转铁多式联运,降低运输过程碳排放。
——实施有精度的水生生物保护。落实涉鱼工程生态补偿资金1.08亿元,办理生态损害赔偿案件97个,累计放流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特有鱼类1687万余尾,长江鲟野外繁殖试验连续3年获阶段性成效;长江“十年禁渔”工作中,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率和参保率均达100%,提前5个月完成630艘渔船、1186名渔民退捕任务,设立39个集中回收处置点并落实财政资金1.52亿元。
——源头防控防治土壤污染。印发土壤污染分区管控方案,实行风险源“一点一策”“一区一策”管控,翠屏区、江安县完成分区管控省级试点,兴文县黄家沟渣场及周边农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成为全省渣场治理与修复示范标杆。大力推进首批“无废城市”建设,建成固体废物利用处置项目25个和“无废细胞”368个。
回看近年来宜宾的发展,“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共识贯穿始终,500多万宜宾人民更是共同见证了生态文明的持续向好。
02
全面推动绿色转型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塑造新优势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才能让一座城市永续发展、让文明赓续传承。
英发睿能宜宾基地全球光伏研发中心全面启用 曾理 摄
作为典型的工业城市,近年来,宜宾抢抓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风口,大力拓展数字经济新蓝海、绿色新能源“一蓝一绿”产业赛道,以产业生态的理念推动优质白酒、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四大千亿主导产业积聚成势。
今年上半年,全市外贸出口持续向绿色化迈进,“新三样”出口40.2亿元,同比增长5916.2%,占全省“新三样”出口总值的28.4%。
在位于宜宾高新区的光伏企业四川英发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AGV自动搬运小车来往穿梭,机器人不断挥舞机械臂,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平均每0.72秒就能下线一张太阳能电池片。而当天刚刚下线的电池片,经过打包运至仓库后,几乎不会“过夜”,就会被源源不断的货车拉走。
这家以绿色新能源技术为支点的企业,正是宜宾从依赖煤炭、白酒的“一黑一白”传统产业格局,向数字经济新蓝海、绿色新能源的“一蓝一绿”现代化产业体系转型的缩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N型TOPCon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7.02%,站上全球领先位置。这一技术飞跃不仅提升了产品国际竞争力,更通过显著降低单位能耗与碳排放,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硬核支撑。“一片BC电池,可满足一个家庭3天的用电需求,年减碳量达12千克。”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坚持“量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战略,持续攻坚全流程智能化、良率提升与成本控制,加快实现100%绿电生产。
今年以来,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与光伏行业周期性调整的双重背景下,宜宾光伏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从“4+4+4”产业看,相关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其中晶硅光伏增长23.8%。
同时,今年7月21日,2025年度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名单公布,宜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入选,成为四川省零碳工业园区的首批试点园区。
在和光同程研发中心,研发人员进行技术探讨 曾理 摄
近年来,宜宾围绕低碳产业,全面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制定轻工纺织、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计划,成功打造“智改数转”国家级标杆示范7个、省级标杆示范9个。开展绿色转型试点示范,成功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55个、“零碳工厂”17个,被国务院表彰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城市。
同时,宜宾大力培育绿色新兴产业。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全力打造四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向数字经济新蓝海、绿色新能源“一蓝一绿”加快转型。优质白酒、动力电池产值已突破千亿,晶硅光伏、数字经济正朝着千亿目标迈进,全市绿色低碳产业占比达44.8%。
全面推进“电动宜宾”,智轨T1线成为全球首条轨道交通零碳运营线路,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70%。全产业链培育拓展“以竹代塑”应用场景,在全省率先开展碳足迹监测、碳排放溯源等试点,兴文县获批全省第二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县。三江新区大力发展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动力电池产业,引进四川时代、时代吉利、时代长安等电芯龙头企业和长盈精密、中材锂膜、安费诺等配套企业,规划电芯产能295GWh(建成180GWh),围绕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生态圈,建成全球单体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并于 2025 年入选国家碳达峰试点园区。
当前,宜宾正以“智改数转”为重点,推动能源化工、轻工纺织、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四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宜宾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机遇,推动新型储能、数字能源、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四大未来产业破局起步,已初步构建起“4+4+4”现代化产业体系,今年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并连续入围全国GDP百强、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全国数字百强市。
去年7月,省委、省政府将宜宾明确为全省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含储能)产业和茶叶、竹精深加工产业重点产业链主要承载地,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8个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地,并将宜宾白酒、纺织产业纳入全省重点发展优势产业链,赋予了宜宾新的发展使命,也为宜宾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03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新时代美丽宜居城市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的宜宾,推窗见绿,临江逗鱼。市民们纷纷感叹,“蓝天白云更多了,环境越来越好了,生活在宜宾越来越幸福了。”
市民在翠屏山散步、骑行 王宇 摄
6月1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2025年度《美好生活大调查》数据发布系列活动“美好生活城市之夜”举行,宜宾获评“美好宜居典范城市”。
活动现场,颁奖词这样评价宜宾:“宜宾正用山水、人文、产业的组合拳诠释着美好宜居城市的内涵。”调查数据显示,在针对城市满意度的20多项满意度指标中,宜宾有14项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公园、绿地、水、空气质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这不仅是对宜宾在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肯定,更是对宜宾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肯定。
去年5月,宜宾获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十大美好宜居城市”。10月25日,由《瞭望东方周刊》主办的2024企业家幸福感营商对话活动在苏州太仓举办,宜宾获评“2024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
同年12月,宜宾再登《瞭望东方周刊》“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四大权威荣誉的连续斩获,是宜宾以绿色为底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也是城市建设与人们美好生活双向奔赴的最好印证。“幸福感”是对这座城市最大的褒奖,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试金石。
“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好美丽家园。”这是宜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也是宜宾市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长江之畔,宜宾城风光旖旎。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下,宜宾市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推进20余座城市山体复绿和4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6.75%。生态修复成效获央视多次报道,入选国家“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和“改革开放40周年辉煌成就展”。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2个,省级生态县5个。
宜宾市森林覆盖率达46.75% 兰锋 摄
持续攻坚改善空气质量。宜宾出台大气污染防治18条硬措施,实施工业企业深度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等“五大专项行动”,形成“责任压实、四源管控、极限排放、深度治理、应急处置”工作闭环,推动大气污染防治从常态化管控为主向工程治理为主转变、从中心城区为主到全域考核转变。上半年,PM2.5年累计浓度38.9μg/m3、下降9.7%,同比改善幅度位列全省第3,未出现重度污染,成功入选2025年蓝天保卫战攻坚赋能行动支持城市。
去年6月,宜宾印发实施《美丽宜宾建设规划(2024—2035年)》,以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交通等示范样板建设让共建共享的美丽宜宾可感可及。同时,实施“宜美家园·共同创造”十大惠民行动,建成海绵型城市公园及口袋公园180个,中心城区城市绿地率达37.17%,形成“城在绿中、路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新格局。获批202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示范市。
这些举措和行动共同构筑了宜宾市的生态屏障,让美丽成为宜宾的常态,幸福成为市民的触手可及。
如今的宜宾,天空更蓝、河水更清澈、环境更优美,正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从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到构建起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再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定能为宜宾的子孙后代筑牢坚实的物质基础、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来源:长宁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