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5 14:41 1

摘要:8月的银川,碧空如洗,贺兰山层林叠翠,黄河畔碧波荡漾。这座被“一山一河”滋养的城市,正以满眼的绿意与蓬勃的生机,展现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果。从贺兰山东麓生物多样性提升,到黄河边复苏的湿地;从街头巷尾推行的绿色生活方式,到产业园里崛起的生态经济

银川提升生态颜值,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6月20日摄)。 记者 李靖 摄

银川阅海湖环湖绿道,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廊道(8月10日摄)。 记者 李靖 摄

8月的银川,碧空如洗,贺兰山层林叠翠,黄河畔碧波荡漾。这座被“一山一河”滋养的城市,正以满眼的绿意与蓬勃的生机,展现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果。从贺兰山东麓生物多样性提升,到黄河边复苏的湿地;从街头巷尾推行的绿色生活方式,到产业园里崛起的生态经济……银川不断探索,将生态保护的种子播撒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绿色成为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也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惠及百姓的“金山银山”。

精耕细作 全力守护“银川蓝”

秋日的银川,天朗气清。漫步阅海湖畔,澄澈的蓝天下,水鸟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岸边的芦苇荡随风摇曳,老人带着孩子在草坪上散步,手机镜头里捕捉的画面,是“抬头见流云,低头赏碧波”的惬意。这抹沁人心脾的“银川蓝”,早已不再是偶然的馈赠,而是这座城市精耕细作、精心夯实的生态画卷。

“生态环境,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这一理念早已融入银川的发展脉络。为了让“银川蓝”成为常态,银川市下足了功夫。PM2.5浓度是空气质量的“晴雨表”。“为全力守护‘银川蓝’。我们把PM2.5攻坚作为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邀请区内外技术团队和专家对我市2024年PM2.5进行溯源分析,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印发PM2.5攻坚专项行动、夏季空气质量提升等工作方案,细化管控措施和责任清单,发布空气质量形势预报54期、召开推进会议8次,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形成治污合力。”银川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治污如治病,既需精准施策,更要靶向发力。在银川热电等38家重点涉气企业,“总量和浓度双减”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地改造升级;城市角落里,5台1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一个个被拆除,4台2蒸吨以下的生物质锅炉也完成了“退役”,从源头上掐断黑烟的“病根”。就连加油站的油气回收,也装上了在线监测设施,实现了96座加油站100%全覆盖,让挥发的油气全部回收。涉喷漆的汽修企业里,245个整改问题被一一攻克,曾经刺鼻的油漆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空气。

汗水浇灌出的成果,藏在一组组数据里。截至6月30日,我市181天有效监测中,优良天数为141天,优良比例为77.9%,同比增加3.2%;扣除沙尘影响后,PM10平均浓度降至68.4ug/m3,同比下降9.9%,PM2.5更是跌到34.9ug/m3,同比下降8.2%。

系统治理 绘就“塞上碧水长卷”

初秋的银川黄河湿地公园,晚霞为湖面镀上一层金辉。市民李建新沿着木栈道漫步,看水鸟掠过水面,听芦苇丛中传来清脆鸟鸣,忍不住用手机记录这“岸清水秀、鱼翔浅底”的画面:“以前这儿可不是这样,现在一步一景,真是住得越久越爱这座城!”李建新说。从昔日的河道淤塞到如今的碧水穿城,银川正以系统治理的智慧,在黄河之畔铺展一幅“塞上碧水长卷”。

黄河银川段的岸边,一条条河道沟渠如银色丝带蜿蜒交错,将8处湿地串联成线。这片长达51.6公里、面积约1.1万亩的滨河水系,是银川建设生态强市的生动注脚。近年来,银川坚持“岸上与岸下齐抓、治标与治本并举”,以水系连通工程为笔,在黄河畔精描细绘:改造淤塞河道、扩整萎缩水面、恢复河湖水利功能,让“断流的沟”重新流动,让“干涸的塘”重现碧波。

“治水先治污,治污要治本。”银川将水污染防治作为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以“钉钉子”精神啃下一个个硬骨头。针对黄河干流入河排污口,全市开展拉网式排查整治,整治完成277个黄河干流入河排污口,从源头上切断污染“脉络”;为精准掌握水质状况,银川优化调整“十五五”黄河干流银川段水生态考核点位,持续开展水生态调查评估,让每一段河道都有了“健康档案”。

在水源保护上,银川更是下足功夫:完成8个水源地环境现状评估,对工业园区水生态污染源进行“全面体检”,查摆的50个问题已整改39个,让工业发展与清水绿岸并行不悖;联合多部门开展4次黑臭水体排查,整改3个潜在问题,严防“小污染”变成“大问题”。一系列组合拳之下,黄河干流银川段水质持续保持Ⅱ类进出,地表水国控、区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让市民喝上了“放心水”。

同时,为呵护生态“颜值”,提升经济“含绿量”,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银川市持续高标准打好净土保卫战。“我们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风险管控,严格用地准入管理,依法依规将24家企业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完成15处用途变更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专家评审。”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强化地下水管控,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和‘十五五’地下水质量国家考核点位调整。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低效运行问题整改,完善污水管网配套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79.4%;加强‘无废城市’建设,完成2024年建设成效评估,有序推进50个‘无废细胞’建设。”

融合赋能 激活生态改革动能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好则发展好。近年来,银川市以创新思维探索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路径,通过一系列生态改革举措,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肌理,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持续释放生态红利,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

今年8月5日,银川市首笔大型活动碳中和签约交易在兴庆区落地,为城市生态改革写下生动注脚。针对7月5日“不象艺术第肆周年音乐现场”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主办方通过银川市“六权”改革一体化服务平台,购买34吨经备案的碳普惠项目减排量,开创了全市文化演出绿色实践的先河。这一突破背后,是银川市对大型活动碳中和工作的系统推进。今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落实《银川市大型活动碳中和工作实施方案》,联合多部门引导活动主办方从源头减排——设置分类回收装置、就近安排住宿、精准控制餐饮、推行电子票务,将碳足迹降到最低,让绿色理念贯穿活动全流程。

在碳排放权改革领域,银川市以创新突破为核心,构建科学指引体系。《银川市分布式光伏项目碳普惠方法学》等3个方法学的发布,为碳量核算提供了精准标尺。目前,已核算分布式光伏碳量68吨、酿酒葡萄园种植碳量1000吨,其中869吨纳入“六权”改革一体化服务平台,完成2笔碳交易,交易总量399吨,金额达29925元。从核算到交易的全链条打通,让生态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激活了经营主体参与减排的内生动力。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则以“全链追溯”为关键,筑牢生态保护防线。银川市创新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行政处罚同步开展、无缝衔接的“一案双查”模式,从各级督察发现问题、信访投诉等渠道中精准筛查线索1400余条,启动损害赔偿10件,结案3件。这一模式不仅让生态破坏者付出应有代价,更以刚性约束倒逼企业自觉履行生态保护责任,形成“谁破坏、谁修复”的鲜明导向。

排污权改革聚焦“扩面增量”,持续释放制度红利。银川市修订《银川市排污权储备和出让管理办法》,动态更新排污权4本账,不断扩大改革覆盖面。今年上半年,新增排污权交易主体83家,开展交易28笔,成交总额69.634万元,交易笔数位列全区第一。同时,全面推进排污权改革试点,对全市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进行确权,推动确权交易常态化,让环境资源成为优化产业结构、倒逼企业转型升级的“指挥棒”。

从大型活动碳中和的创新实践,到碳交易、排污权交易的市场化探索,再到生态损害赔偿的刚性约束,银川市以系统性生态改革为笔,在塞上大地描绘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新图景。未来,随着各项改革的持续深化,生态红利将不断释放,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鲍淑玲

来源:银川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