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陷“尾款门”:未收车就要结清20多万元尾款,否则5000元定金作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5 12:57 3

摘要:杭州车主丁先生最近遭遇了购车焦虑。在充电桩安装完成三个月后,他等来的不是梦寐以求的小米SU7,而是一则措辞严肃的通知:若7日内不支付全额尾款,5000元定金将不予退还,订单直接取消。

文 | 汽车行家综合

杭州车主丁先生最近遭遇了购车焦虑。在充电桩安装完成三个月后,他等来的不是梦寐以求的小米SU7,而是一则措辞严肃的通知:若7日内不支付全额尾款,5000元定金将不予退还,订单直接取消。

与丁先生类似经历的消费者不在少数。社交平台上,多位小米SU7和SU7 Ultra准车主晒出相似遭遇:车辆尚未排产,交付周期显示22至25周,却突然接到通知要求7天内结清二十余万元尾款。

“我的要求是验车后再付尾款,但销售表示不付款就会把订单取消,定金不退。”一位SU7用户无奈表示。

图片来源:某社交平台

企业回应:两种特殊情况的解释

面对舆论风波,小米汽车销售人员作出回应。多位北京门店销售解释称,提前支付要求仅针对特殊情况的准车主。

“只是针对提出过延迟交付,或评估有较高提车风险的用户。”一位销售人员具体说明,“比如办理金融分期时配合度较低,或表达过不想提车想法的客户。”

接近小米汽车的知情人士透露了更详细的标准。第一种情况是客户主动要求延迟排产:当车辆即将下线,客户希望推迟提车时间,可能会被要求缴纳2万至3万元保证金存入监管账户。

第二种情况则与风险评估相关。当系统判断客户存在较高不提车可能性时——如办理金融手续拒不配合或在交流群流露退订意向——会要求提前支付尾款或1万至2万元首付。

行业对比:背离承诺的销售策略

小米汽车2024年5月曾在官方公众号明确表态:“小米支持验车后付尾款。建议用户提前办理相关手续,减少提车等待时间。”

这一承诺与当前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汽车经销商董浩表示:“用户购车基本都是在提车的时候结清尾款,然后开发票、上牌。第一次见到车企在车辆还在排产时就要求车主提前支付尾款。”

行业主流做法更凸显小米策略的非常规性。一位刚提车的特斯拉Model 3车主介绍:“特斯拉方面是同意先验车再交钱的。”蔚来甚至允许试驾后再确认付款,将资金风险转移给企业;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则采用“首付+提车时结清尾款”的模式。

消费者困境:资金与信任的双重危机

消费者面临两难抉择。支付二十余万尾款后,需等待数月才能提车,期间承担车辆质量不确定风险;拒绝支付则面临定金损失和重新排队的压力。

“30天内不交尾款就取消订单,但尾款交完1-2个月才能给车,风险全部转嫁给我们。”一位网友控诉道,“等于给你两个选择:要么定金打水漂,要么承担提车期间的不确定性。”

更令人忧虑的是定金门槛的上涨。小米SU7 Ultra定金已从早期2万元涨至4万元,进一步加重了消费者的资金压力。

部分消费者已采取法律行动。一位在7月30日收到付款通知的SU7 Ultra准车主告诉记者:“我被‘吓到’了。”他已聘请律师处理此事。

产能压力:风波背后的商业逻辑

有分析人士指出,小米此举可能是清理“黄牛”囤订单的手段。目前SU7排产周期长达41周,通过预付款要求可筛除虚假订单,提升交付效率。

更深层的原因或是产能爬坡期的资金压力。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若每月3万台订单中有半数预付,按每台平均12万元计算,企业可提前锁定约18亿现金流。

“这相当于获得无息贷款,缓解工厂建设、设备投入带来的资金压力。”汽车行业观察人士分析称,“代价则是用户需提前数月甚至半年支付全款,承担资金占用和不确定性风险。”

然而这种效率优先的策略正损害品牌信誉。截至8月初,小米汽车投诉量达158宗,处理率仅6%,满意度为0%。社交平台上“小米汽车霸王条款”话题播放量超5000万次。

北京某小米汽车门店内,销售人员反复向一位SU7 Ultra预订者解释:“您当时确实表达过可能换车型的想法,系统因此标记为提车高风险客户。”这位消费者三月底支付了2万元定金,如今尾款门槛已涨至4万,还被要求提前结清余款。

竞争对手嗅到机会。多家车企推出 “定金补偿”政策,争夺小米汽车流失的客户。一位行业分析师指出,当合同条款与用户权益冲突时,短期现金流改善可能换来长期信任流失。

法律界的共识逐渐清晰:在尚未见到生产线上的爱车前,没有消费者应该为“空气”买单。

来源:Auto汽车行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