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诸城——青岛工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赴诸城实践纪实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5 11:41 2

摘要:日前,青岛工学院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乡艺新辉”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奔赴潍坊诸城。活动期间,实践团先后深入王尽美革命教育基地、蔡家沟艺术村、金查理小镇非遗街,在红色教育的洗礼中坚定理想信念,在乡村实践的探索中贡献青春智慧,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中汲取精神力量,以实际

日前,青岛工学院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乡艺新辉”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奔赴潍坊诸城。活动期间,实践团先后深入王尽美革命教育基地、蔡家沟艺术村、金查理小镇非遗街,在红色教育的洗礼中坚定理想信念,在乡村实践的探索中贡献青春智慧,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中汲取精神力量,以实际行动书写青春担当。

追溯红色足迹,筑牢信仰之基

抵达诸城后,实践团的首站便是王尽美革命教育基地。踏入基地,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实践团成员们怀揣着崇敬与敬仰之情,有序步入展厅,了解革命先烈王尽美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

王尽美作为中共一大代表,与毛泽东等革命先辈共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1949年,在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毛泽东还叮嘱山东代表马保三,要把王尽美烈士的历史搞好,收集他的遗物。他是山东党组织重要创建者之一,四处奔走联络革命志士,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都不顾病痛,坚持为共产主义事业工作,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奋斗的一生。

此次参观,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入了解,更是一场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实践团成员们被王尽美同志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所打动,纷纷表示要以王尽美等革命先烈为榜样,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艺术赋能乡村,助力文旅发展

告别王尽美革命教育基地,实践团走进了被确定为国家3A级景区和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蔡家沟。这里正进行着一场独特的艺术乡建实践。

一踏入这片土地,浓郁淳朴的乡土气息便扑面而来,独特而丰富的农业资源更是让成员们眼前一亮。墙绘是这场艺术盛宴的主角,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田园风光长卷。

实践团充分发挥自身艺术设计专业优势,围绕“农旅融合”主题,迅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意和成效的实践活动——

面对村庄现有景观单调、旅游标识不清晰、农产品包装简陋等实际问题,实践团成员们迅速分组,深入调研。他们穿梭在村庄的大街小巷,与村民们亲切交流,了解村庄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他们仔细观察村庄的自然景观和建筑风貌,寻找可以挖掘和利用的元素。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成员们集思广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创意碰撞。

经过反复的思考和设计,成员们最终拿出了一套套兼具乡土特色与现代美感的方案。

他们精心设计了村庄导览地图,以简洁明了的图形和生动形象的标识,为游客提供了清晰的游览指引。他们构思了文化彩绘方案,将村庄的历史故事、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到彩绘中。在农产品包装设计方面,他们为当地苹果、金耳等农产品设计了融入农耕文化元素的IP形象,这些形象既可爱又富有文化内涵,让人眼前一亮。利用专业知识为蔡家沟设计宣传易拉宝等等,通过艺术手段赋能乡村,充分展现了艺术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作用,也体现了红色精神中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在当下的传承。

在与村民和村干部的交流中,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蔡家沟村驻村第一书记周峰感慨地说:“蔡家沟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创意设计上,更要深入到深层的文化构建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他的话让成员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艺术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的深刻意义。

此次实践,让实践团成员们明白了乡村振兴需要青年智慧的注入。只有将专业知识与基层需求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在实践过程中,成员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专业能力,更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潜力和机遇,也看到了自己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和担当。

探寻非遗魅力,传承文化根脉

金查理小镇非遗一条街,汇聚了剪纸、黑陶、古琴、柳编、珐琅掐丝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一座璀璨的文化宝库。

实践团近距离观赏了精湛的技艺展示。一把剪刀在剪纸传承人手中上下翻飞,瞬间便剪出栩栩如生的花鸟;一把柳条在柳编传承人手中巧妙编织,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变成了形态各异的摆件和实用物品;一根金丝在珐琅掐丝传承人手中小心掐丝,精心勾勒出精美绝伦的传统纹样,那细腻的工艺和绚丽的色彩,让人叹为观止。

实践团成员们被这些精湛的技艺深深吸引,纷纷亲手体验剪纸、柳编、古琴等非遗项目,感受着传统文化的深邃与宁静,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了心灵的对话。

诸城剪纸传承人卢新宝语重心长地说:“非遗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民族文化的记忆。它承载着我们先辈的智慧和情感,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实践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拍摄短视频等方式,为非遗项目的年轻化传播出谋划策。他们精心策划拍摄内容,用镜头捕捉非遗技艺的精彩瞬间,展现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精神。他们运用现代剪辑技术,为短视频添加生动有趣的特效和解说,使其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他们还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这些短视频,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非遗的魅力。

实践团的成员们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回到校园。红色教育基地的初心之火,在他们心中烧成了“强国有我”的信念;乡村田野的实践磨砺,让他们懂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的真谛,学会用脚丈量大地、用心体察民情;非遗小镇的文化熏陶,则在他们心里播下了传承的种子,明白守护根脉与开拓创新从来不是对立的命题。

来源:诸城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