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打了3年多,本以为第一个倒下的是乌克兰,没想到是瑞士,瑞士金融业近乎崩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5 09:12 2

摘要:本以为,在这场地缘政治的漩涡中,最先被拖垮的会是乌克兰。毕竟,这个国家已经深陷战火数年,国土被打得千疮百孔,经济也遭受了重创。从数据来看,经历了三年冲突以后,2025年乌克兰人口从战前的4300万锐减至3400万,人口流失包括战争死亡、出生率暴跌及难民外逃,社

据中国日报网报道,本以为,在这场地缘政治的漩涡中,最先被拖垮的会是乌克兰。毕竟,这个国家已经深陷战火数年,国土被打得千疮百孔,经济也遭受了重创。从数据来看,经历了三年冲突以后,2025年乌克兰人口从战前的4300万锐减至3400万,人口流失包括战争死亡、出生率暴跌及难民外逃,社会代际断层问题凸显,劳动力严重短缺。战争导致基础设施损毁、经济停滞、产业链断裂,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7749亿美元。乌克兰国债从战前227亿美元飙升至2300亿美元,债务负担需几代人偿还。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如今瑞士的金融业却率先摇摇欲坠,近乎要完蛋了。瑞士,这个几百年来一直以“永久中立”形象示人的国家,其金融业曾经是全球金融界的一块金字招牌。可如今,情况却急转直下。

瑞士信贷银行的“猝死”,成为了这场金融风暴的导火索。这可不是一家普通的银行,它有着167年的悠久历史,曾经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可就是这样一家巨头银行,却轰然倒下。这一事件,不仅仅意味着一家银行的破产,更像是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连锁反应,瑞士国家信用也随之破产。

想当年,瑞士银行凭借着“永久中立”和“绝对保密”这两大法宝,吸引了全球的财富。不管是战争年代的贵族,还是和平时期的富商,都对瑞士银行无比信任,觉得把钱放在这里,那就是放在了保险柜里。然而,当瑞士政府为了避免更大的金融海啸,强行让瑞士信贷与瑞银集团合并时,一切都变了。这场由瑞士政府和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主导的合并,看似是一场救援行动,实则更像是一场“包办婚姻”,一场体面的葬礼。它亲手埋葬了瑞士信贷,也把瑞士金融业几百年来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金字招牌给砸了个稀巴烂。

合并之后的新瑞银,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巨无霸”。其庞大的资产规模,对于瑞士这个小国来说,已经到了一种“太大而不能倒”,同时又“太大而救不起”的尴尬境地。整个瑞士的金融命脉,如今都被捆绑在了这一家银行的战车上,这种系统性风险,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瑞银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安思杰也不得不承认,整合瑞士信贷的过程困难重重。虽说截至2025年中期,在成本削减和业务迁移方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裁员带来的阵痛和业务收缩的影响仍在持续。

从瑞银2025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财报来看,虽说利润数据还勉强说得过去,但整合过程中产生的巨大成本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依旧是市场担忧的焦点。这种担忧可不是空穴来风,它实实在在地反映在了瑞士的国际地位上。在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苏黎世和日内瓦的地位明显下滑,这就好比一个原本成绩优异的学生,突然在班级里的排名大幅下降,背后肯定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如果说瑞信的倒闭只是一个表面现象,那么真正让瑞士金融业陷入困境的,是瑞士亲手抛弃了两块至关重要的基石:中立与保密。

先来说说“永久中立”这块基石。自1713年以来,瑞士银行就以保护客户隐私为传统,并在1934年将其上升为国家法律,靠着这一传统,吸引了无数全球财富。可在2022年,瑞士却做出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决定:跟随欧盟,全面制裁俄罗斯,还冻结了俄罗斯在瑞士的资产。从金融逻辑的角度来看,这简直就是自毁长城的行为。它向全世界的客户传递了一个危险的信号:瑞士的中立并非绝对,客户的资产在政治面前也不再安全。

这就好比一个一直标榜自己诚实守信的人,突然做出了背信弃义的事情,以后谁还会相信他呢?从那以后,来自全球特别是亚洲的富裕客户,开始对瑞士的安全性产生怀疑,资金外流的暗潮也开始涌动。新加坡、香港等金融中心,正悄然承接这些因为不信任而离开瑞士的国际资本。

再看看“银行保密制度”这块基石。曾经,这可是瑞士银行安身立命的法宝,在无数电影里都被津津乐道,充满了神秘色彩。但在美国的重压之下,这块基石早已摇摇欲坠。从美国司法部对瑞银的穷追猛打,到后来《外国账户税务合规法案》(FATCA)的全球推行,再到瑞士最终被迫签署《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AEOI)标准,瑞士这个曾经的“避税天堂”已经千疮百孔。

当瑞士联邦税务管理局开始与其他国家交换银行账户信息时,瑞士银行的保密神话就已经宣告破灭。如今的瑞士银行,在信息透明度上和世界其他主要金融中心没啥区别,它失去了最独特的吸引力。当保密和中立这两大光环都消失不见,瑞士对于全球资本来说,就不再是那个独一无二的选择了。

咱们再来看看乌克兰。尽管乌克兰经济遭受重创,2025年的重建成本预估高达数千亿美金,可它的金融系统却没有崩溃。在欧盟和美国等国际社会持续的资金支持下,乌克兰的宏观金融保持着基本的稳定。根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评估,虽然乌克兰面临通货膨胀、劳动力短缺等诸多严峻挑战,但它的经济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这种韧性,一方面来自于外部的巨额援助,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内部在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方面的努力。一个国家就算在物理上被摧毁,但只要国际社会愿意伸出援手,它的经济血脉就能勉强维系。

乌克兰的情况和瑞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乌克兰面临的是生存危机,这种危机激发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而瑞士面临的是身份危机,它失去了自己独特的身份和信誉,收获的更多是全球资本的悄然离去。虽然瑞士金融业还没有真的“完蛋”,瑞银依然是全球举足轻重的财富管理机构,但那个建立在绝对中立和绝对保密之上的旧时代,确实已经彻底终结了。

如今的瑞士,只是一个普通的、甚至因为过度依赖单一巨无霸银行而显得更加脆弱的金融中心。它从一个全球规则的例外,变成了一个必须在规则下小心翼翼求生的普通玩家。这场没有硝烟的金融业崩塌,比任何战场上的炮火都更加发人深省,也给其他国家的金融业敲响了警钟。

来源:世观新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