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规培学员进职工餐厅吃饭,这是人性的泯灭,也是道德的沦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4 18:26 2

摘要:2025 年 8 月,陕西省榆林市中医医院一纸加盖公章的通告,将规培生、实习生及后勤人员 “发配” 至患者餐厅就餐的事件,在舆论场激起千层浪。这起看似微小的管理决策,实则暴露出医疗体系中对规培生群体权益的系统性忽视,以及部分管理者法治意识与人文关怀的双重缺失。

2025 年 8 月,陕西省榆林市中医医院一纸加盖公章的通告,将规培生、实习生及后勤人员 “发配” 至患者餐厅就餐的事件,在舆论场激起千层浪。这起看似微小的管理决策,实则暴露出医疗体系中对规培生群体权益的系统性忽视,以及部分管理者法治意识与人文关怀的双重缺失。

通告原文显示,该院以 “规范就餐管理” 为由,要求规培生等群体自 8 月 20 日起禁止进入职工餐厅,统一在患者餐厅用餐。这一决策的荒谬性在于:患者餐厅 10:30 即开始供餐,而规培生因临床工作往往需至 11:30 甚至 12:00 才能就餐,导致他们经常面临 “残羹冷炙” 甚至 “无饭可吃” 的困境。当舆论发酵后,医院各级部门上演 “踢皮球” 大戏 —— 办公室推责膳食科、膳食科电话忙线、医政科称 “正在研究”,最终在舆情压力下,院长才出面解释称 “职工餐厅拥堵,患者餐厅人数少”,并宣布取消该决定。

这一事件的恶劣之处,在于管理者将规培生视为 “二等公民” 的潜意识暴露无遗。正如临床一线医生所言:若患者餐厅与职工餐厅真如院方所称 “菜品、价格一致”,何须强制分流?规培生对食堂品质的敏感度,恰恰折射出他们在待遇与尊严上的双重弱势。

规培生作为医疗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其权益保障长期存在制度性短板:

身份模糊与待遇低下:全国范围内,除少数发达地区外,规培生普遍面临 “低补助、高负荷” 的困境。以宁夏为例,规培生每月补助仅 2667 元(含中央与地方财政),而江门市中心医院社会人规培生执业注册前年收入仅 7.56 万元,远低于正式职工。这种经济压力下,任何对基本权益的剥夺都可能成为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管理粗放与歧视惯性:从 2016 年东北某医院禁止规培生使用科室饮水机,到此次榆林中医医院的就餐歧视,折射出部分管理者将规培生视为 “临时劳动力” 的思维定式。这种歧视不仅体现在生活待遇上,更渗透到临床带教中 —— 部分高年资医生将规培生视为 “免费劳动力”,甚至出现 “值班室让位” 等荒诞场景。监管缺位与救济渠道不畅:尽管国家卫健委明确要求保障规培生权益,但地方执行中存在 “口号化” 倾向。此次事件中,榆林市卫健委仅表示 “督促说明情况”,暴露出监管部门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约束乏力。规培生因担心影响考核,往往选择隐忍,进一步助长了侵权行为的滋生。美国:住院医师培训(Residency)纳入国家统一体系,薪资与正式职工相当(年薪约 5-7 万美元),且享受完善的社会保障。培训基地若存在歧视行为,将面临法律诉讼与资质吊销。德国:规培生(Arzt im Praktikum)与医院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工资按国家标准发放,且培训期间可申请职业发展基金。日本:采用 “师徒制” 与 “标准化考核” 结合模式,带教老师需定期接受伦理培训,确保规培生在专业成长与人格尊严上同步发展。

这些国家的经验表明,唯有将规培生纳入法治化、标准化管理框架,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歧视现象。

制度重塑:参照贵州医科大学高鸿委员建议,将规培生纳入合同制管理,明确劳动关系、薪酬标准与社会保障。推行 “两个同等对待” 政策(就业与职业发展平等),消除身份歧视。管理升级:优化就餐、住宿等后勤保障,如榆林中医医院可通过延长供餐时间、错峰就餐等方式解决拥堵问题,而非简单 “一刀切” 分流。建立规培生权益申诉机制,由独立第三方机构受理投诉,确保救济渠道畅通。文化革新:加强管理者法治与伦理培训,破除 “官本位” 思维。医疗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业者兼具专业能力与人文关怀,任何对规培生尊严的践踏,都是对医学精神的背叛。倡导 “传帮带” 优良传统,通过资深医师的示范作用,传递尊重与关怀。正如临床医生阿宝所言:“我们无法提高他们的待遇,但至少可以让他们吃顿热饭,给他们应有的尊重”。

规培生是医疗行业的 “未来之星”,他们的职业体验直接影响中国医疗的明天。榆林中医医院事件警示我们:任何对规培生权益的漠视,都是对医学传承的伤害。当管理者习惯于用公章下发歧视性通知时,他们不仅剥夺了规培生的就餐权利,更撕裂了医患信任的纽带 —— 毕竟,一个不尊重未来医者的医院,又如何赢得患者的尊重?

医疗的温度,始于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唯有让规培生在制度保障下安心成长,才能确保医学事业薪火相传,让 “健康中国” 的愿景真正照进现实。

来源:重症医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