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时间,与一位艺术评论家在谈及当代紫砂艺术时,曾抛出一些观点。这些话在媒体上广泛传播,刺痛了不少从业者的神经——既让职业成型工作者如芒在背,也伤了诸多“高工”“大师”的自尊,却恰恰道出了许多人想说却不愿或不敢说的真相。
前段时间,与一位艺术评论家在谈及当代紫砂艺术时,曾抛出一些观点。这些话在媒体上广泛传播,刺痛了不少从业者的神经——既让职业成型工作者如芒在背,也伤了诸多“高工”“大师”的自尊,却恰恰道出了许多人想说却不愿或不敢说的真相。
如今的紫砂艺术,门槛低得惊人。无论是否办过个人艺术展、是否出版过专著,只要开个工作室、搞几年创作,似乎就能自诩“紫砂艺术家”。更有甚者,热衷于被人一口一个“老师”地称呼,殊不知,绝大多数紫砂壶成型者,其实与紫砂艺术史毫无交集,也难有缘分。
若说想与艺术史扯上点关系,这个概率绝非千分之一、万分之一或十万分之一,恐怕是百万分之一,甚至更低。也正因如此,没人好意思把这层窗户纸捅破——毕竟成功概率太低,说出来反倒像吹牛,显得格外不靠谱。
更荒诞的是,我们身处一个“大师泛滥”的时代。总有人宣称自己改写了紫砂艺术史,创造了“前无古人”的艺术造型,或是开创了全新的紫砂艺术形式。可这些夸张的宣传,多半只是贻笑大方的噱头。如今的宜兴,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各类“大师”超千人,“大师”二字早已失去了含金量,仿佛人人都能当,甚至渐渐沦为贬义词,从正直者口中说出时,竟带了几分骂人的意味,着实滑稽。
当下的宜兴紫砂圈,不少八零后、九零后已感到前路迷茫。他们深知,即便再努力、再勤奋创作,也未必能奢望被写进紫砂艺术史。但在我看来,我们仍能与史料产生些许交集:紫砂行业的自媒体如今十分发达,早些年海内外出版的专业刊物不下几十种,报纸上也常能见到关于紫砂壶的文字,只是现存的纸媒已寥寥无几。不过,仍有人在收集统计紫砂圈的重大事件与各类展览信息。或许,若能在这些事件或展览中占上一丝关联,或是在商业展览上花钱买过某个奖项,就有可能与紫砂艺术史产生些许微弱的联系。
这看似是在为紫砂史铺垫,为紫砂艺术献身,可事实上,紫砂艺术史与其他历史一样,遵循着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我们绝大多数从业者,终究难免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粒砂、一颗尘埃。从整体来看,紫砂艺术史始终处在不断变化、迭代的过程中,但显然,我们当下并非处于量变积累到质变突破的阶段。
道理其实很简单:若你的作品被众人认可,身边总围着一群人显得热闹非凡,你的紫砂壶又能被所有人看懂、看透,那很明显,你绝非创作出划时代作品的人。真正划时代的作品,其创作者往往难以被当下多数人追捧和喜爱,必然与现有艺术形态保持距离,不易被当下大众理解,甚至可能一度备受冷落。
来源:宜兴紫砂頭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