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全国大多数听众一样,1964年4月19日,边陲小镇密山的大喇叭里传出了《大庆精神大庆人》的报道,首次向世人公开了大庆石油工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因地制宜,节省资金,建设起的干打垒,就像当年延安的窑洞;严格的组织纪律性,让老将军都说,这是“一支穿
口述人:吴丰山,1945年5月生,黑龙江密山人,中共党员。
老会战吴丰山
人物简介:1964年10月,从密山招工前往大庆参加石油会战。会战期间在采油第二指挥部一大队试井队工作。
采访时间:2025年7月24日下午3时。
采访地点:创业七社区。
每个老会战,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会战故事,吴老也是如此。
与全国大多数听众一样,1964年4月19日,边陲小镇密山的大喇叭里传出了《大庆精神大庆人》的报道,首次向世人公开了大庆石油工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因地制宜,节省资金,建设起的干打垒,就像当年延安的窑洞;严格的组织纪律性,让老将军都说,这是“一支穿着蓝制服的解放军”……
在收听这篇报道的人群中,有一位十七八岁的少年,听得格外认真,他就是当年刚刚初中毕业的吴老。在这片同样有着军队血统的北大荒首站上,更让他能同频地体会到创业的艰辛,也让他对千里之外的大庆油田、大庆石油工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1964年底,油田招工的喜报贴进密山,报名录取的300人中,他的名字赫然在列。
大肚汉吃饱靠救济
入了大庆门,先做大庆人。当年的石油工业部机关党委(石油会战初期党的临时办事机构)不失时机,在徒工入职前,成立教导队,对这些新人进行“一个榜样三件宝”的教育活动,即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学“两论”,请老干部、老工人、老会战讲会战史和队史,集中参观铁人第一口井。从思想上,让刚到油田的徒工们有种认同感。与此同时,组织他们参加干打垒集中会战,在意志和体力、能力上做好一名合格石油工人的准备。
吴老说:“6个月的教导队生活,是紧张和劳碌的。
“我们这批徒工来得晚,当时的大庆,严寒天气已经滴水成冰。接到盖房子的通知,让我吃了一惊。因为冬天盖房子,对我来说从来没见过、听过,是件新鲜事儿。觉得这么冷的天,和的泥还来不及上墙,就冻出了冰碴,来年一开化,房子能不能稳固……
“盖房子的地址选好了,一场拉砖劳动竞赛,也在各个小组间展开了。砖,要到解放南村的第二采油指挥部(以下简称采油二部)去拉。四五个小伙子一个车,到了砖厂,解放车一字排开,各组组员跳下车厢,立即投入到装砖的劳动竞赛中,10分钟、8分钟……车上车下,忙忙碌碌,装砖的纪录不断在带队领导的口中刷新。装车有竞赛,卸车同样有竞争,因为快装快卸,卸完即走,直接影响拉砖的趟数。各小组的组员们当仁不让,你追我赶,一个个生龙活虎,为了创造火热的气氛,工地上锣鼓喧天,场面壮观。
“干起活来,紧张得连口水都顾不上喝。与这寒冷相违的,是衣着单薄、浑身透汗的我们。要不是队长一声午饭的哨响,我们早就忽略了肚子里咕咕的叫声。
“干活累,要补得上体力,吃得就多,我是这批人中最能吃的一位。多能吃?一顿一斤六两!也就是二两的馒头,我一顿能吃8个,出奇的饭量,一下子在徒工中声名鹊起,无人不知。食堂每个月供给的饭票,对我根本不够吃。没有领导要求,为了让我能填饱肚子,一些饭量小的,特别是女同事们,都自发地把多余的饭票送给我。遇到不太熟悉的人,我还有点不好意思收,好多人都是把饭票往我兜里一塞,转身就走了。现在想起来当年那种无私的友爱,心里总是暖和和的。”
爱钻研徒工露头角
结束了教导队的生活,与吴老同期的徒工,大多数分到采油队当徒工,吴老却被分进了试井队,和其他3个徒工一起,给玉门油田来的老工人王贵生当徒弟。
吴老说:“当年,试井工与采油工的操作差不多,最大的区别是采油工从井口下的是刮蜡片,把井筒内的影响原油生产的蜡清出井外。试井工下的是专用试井设备,下到井筒中多少米,压力有多大,都会在设备上的一张纸片中标出静压曲线,取得的数据,经技术人员分析,对每口井的地下情况有个更深入的了解。还有重要的一点是,采油工一般只管三到四口井,我们队每个月要对管辖的几百口油井进行试井作业。油井离驻地近的,我们就迈开腿走着去;远一点的,队里会派解放车送我们到现场。赶上饭点,哪个队近,就在哪吃。
“1964年的深冬,采油二部在试井系统搞了个劳动竞赛,上百口井的作业,一个起跑线上冲刺,为了夺取第一名,全班早上四五点钟起床,干到晚上四五点钟收工,不仅在各试油队中拔得头筹,还创造了当年一天试井作业16口的油田纪录,获得了指挥部的通报表扬。
“会战时期,倡导:‘人人出手过得硬。要练真本领,硬功夫。要做到出手就是高标准,出手就是高水平。’试井作业中,钢丝连接压力计需要打个绳帽。大家都知道,钢丝的韧性强,不易弯曲,想利用工具在它上面打个绳结,非常难。为了达到稳、快、准的操作要求,我自发地开始岗位练兵。我找来一些废弃的钢丝,一遍遍地练习,一个不行就反复地琢磨,一点点地摸索,甚至主动放弃了回家探亲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不懈的努力下,宿舍里挂满了上千个绳帽,也让我的试井作业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除此之外,我还将岗位责任制、技术操作规范认真地背诵下来,在师傅的严格要求下,不打折扣地按照规定进行实际操作,并把实践中总结的经验,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当年的岗位大检查中,当着所有领导的面,有问必答,百问不倒,得到了领导们的一致认可,被试井队树为技术尖子。”
掉棉帽耳朵冻起泡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吴老从几百名徒工中崭露头角,成了试井队出类拔萃的技术尖子。
吴老说:“1966年,全国油田厂矿长会议在大庆召开。来自全国各兄弟油田的领导在会后,被有组织分到油田各基层单位学习取经。当分到试井队的领导翻看了我的学习笔记时,如获至宝,不仅传看,还把一些内容摘录下来学习借鉴,并在经验交流会上,念了我的学习笔记,把我的做法进行了介绍。
“这下子,我这个徒工腾地火了起来。我的个人事迹被采油二部的宣传部门画成了当年非常时兴的连环画。我呢,被领导要求传经送宝,去多个小队讲我如何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当年,我还披红戴花,以徒工的身份选为采油二部十大标兵之一,并在党组织的培养下,成了徒工中唯一的一名党员。小徒工入党,这在采油二部引发了热议。
“当了标兵,入了党,还当上了团支部书记。这让对自身的要求更加严格,对工作更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1966年深冬,我在一口野外的油井上做试井作业。天寒地冻,风卷雪飞,气温降到了零下40摄氏度。我当时‘全副武装’站在井口处,手扶着钢丝往井下一点点放压力计。忽然一阵狂风吹来,把我的狗皮帽子吹掉在地上。如果我松开钢丝去捡帽子,钢丝一打卷,极容易发生操作事故。我想都没想,脑袋冻得发木,耳朵冻得生疼,我都无暇顾及,神情专注,直到工作结束。
“同事们看我的耳朵冻得发紫,捧着积雪给我搓耳朵,好久冻硬的耳朵,才有了知觉。
“那时候,不光是我,油田上每个工种、每个人都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以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保证了石油大会战的最终胜利。”
红色传承
埋头苦干最踏实
讲述人:吴莉珉(吴老的女儿)
吴莉珉
父亲是个扎实肯干的人,年轻的时候,别人打扑克,他在看书学习记笔记。没有什么平白无故的成功,没有自己的勤奋努力,没有超出他人的苦练,一个小小的徒工,怎么会从几百个人的队伍中脱颖而出?
父亲总对我们讲,年轻人是要有追求的,浪费了大好的时光,没有把全身心都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做过眼云烟式的生活,那么,你的人生过往将是平淡无味和庸庸碌碌的。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我们需要的不是那种虚名,而是在曾经工作过的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记,让自己欣慰,让他人记得就行了。
来源:伏虎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