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名家,把工作室开进社区,周周有演出,还要带火这群民间高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4 03:54 2

摘要:4月的上海春光明媚,虹桥镇文体中心里却比春日更热闹。丝竹声里藏着老上海的韵味,沪剧的婉转唱腔绕梁不绝,63岁的孙徐春站在舞台中央,眼角眉梢都是笑意。"14岁进沪剧团那天的场景还在眼前,转眼快50年了。"他对着台下满座的戏迷深深鞠躬,"今天把工作室安在虹桥,往后

4月的上海春光明媚,虹桥镇文体中心里却比春日更热闹。丝竹声里藏着老上海的韵味,沪剧的婉转唱腔绕梁不绝,63岁的孙徐春站在舞台中央,眼角眉梢都是笑意。"14岁进沪剧团那天的场景还在眼前,转眼快50年了。"他对着台下满座的戏迷深深鞠躬,"今天把工作室安在虹桥,往后余生,就和大家一起守着沪剧过日子。"

这场别开生面的名家与戏迷对唱,不仅拉开了虹桥镇城市美育日的大幕,更让孙徐春沪剧艺术工作室与虹桥沪剧聚乐部正式走进上海人的文化生活。当这位沪剧界的"不老传奇"宣布要扎根社区时,台下响起的掌声里,藏着太多戏迷对沪剧传承的期待。

为什么是虹桥?这片土地藏着沪剧的"群众根基"

在上海的沪剧版图里,虹桥镇从来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这里的阿姨爷叔们能随口哼出《罗汉钱》的经典唱段,社区活动室里常年飘着沪剧的调子,就连小学生的课后社团里,都有模有样地排练着沪剧小戏。

"虹桥的业余沪剧团队,数量多到数不过来,水平更是能和专业院团掰掰手腕。"深耕沪剧推广多年的老票友张阿姨最有发言权。她所在的虹桥社区沪剧团,光是能独立排演整本大戏的骨干成员就有20多人,每年在街道、公园的公益演出超过50场,"有时候我们在公园里排戏,路过的居民能直接接上下一句,这种氛围在别的地方很难见到。"

正是这样深厚的文化土壤,让孙徐春下定决心把工作室安在这里。"专业院团像大树,需要扎根在群众的土壤里才能枝繁叶茂。"他坦言,这些年沪剧在创新中不断探索,但最不能丢的还是民间基础。而虹桥镇既有老一辈戏迷的坚守,又有年轻一代的好奇,恰好是沪剧传承最需要的"试验田"。

更让人期待的是,孙徐春带领的锦辉传播早已用作品证明了实力。从融入都市元素的新编沪剧《敦煌女儿》,到让年轻人追捧的沪语音乐剧,他们总能精准踩中时代的脉搏。如今把这份创作力注入社区,谁能想到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名家云集的开幕式,藏着沪剧传承的"破圈密码"

开幕式当天的演出阵容,足以让沪剧迷尖叫。孙徐春一开口唱《昨夜情》选段,台下立刻有人跟着轻声和;王汝刚的独角戏逗得全场大笑,却在转场时巧妙融入沪剧念白;方亚芬的越剧与沪剧跨界对唱,让两种戏曲的韵味相互成就。

但最动人的不是名家风采,而是民间力量的绽放。虹桥镇文化中心的票友们带来的《星星之火》片段,身段唱腔有板有眼,眼神里的专注丝毫不输专业演员;闻广艺术团的孩子们穿着小戏服,用稚嫩却清亮的嗓音唱着《卖红菱》,台下的掌声比给名家的还要热烈。

"这就是沪剧该有的样子。"孙徐春看着孩子们的表演,眼里闪着光,"专业演员是标杆,业余爱好者是根基,少了哪一环都不行。"他还记得自己刚进剧团时,正是跟着老艺人跑码头、看民间演出,才慢慢悟透沪剧的"烟火气"——那些家长里短的唱词,那些贴近生活的表演,从来都来自于最真实的民间。

周周有活动,季季有比赛!社区里的沪剧盛宴要来了

"以后每个周末,大家都能来聚乐部唱戏、聊天、学本事。"孙徐春在开幕式上抛出的"福利",让戏迷们激动不已。他透露,工作室已经排好了一整年的活动计划:每周有票友沙龙,大家轮流上台切磋;每月有名家指导,从唱腔到身段细细打磨;每季有主题比赛,优胜者还能获得和名家同台的机会。

"我们要搞一个'金曲欢乐颂'平台,让每个爱沪剧的人都有展示的机会。"孙徐春特意强调,这个平台没有门槛,不管是唱了几十年的老手,还是刚入门的新手,都能来试一试。工作室的艺术家顾问团队会定期"坐班",小到一个发音的气口,大到角色情感的把握,都会手把手地教。

住在虹梅小区的李阿婆已经开始期待了。她唱沪剧十几年,最大的遗憾是没人指点,"有时候自己练着练着就走了调,想请教专业老师又没机会。"现在听说名家要常驻社区,她特意把压箱底的戏服翻出来晒了晒,"就等着开锣那天,第一个上台唱一段!"

不止是唱戏,沪剧要成为社区的"文化名片"

在孙徐春的规划里,工作室和聚乐部的意义远不止于唱戏。"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展品,是要融入生活的。"他希望这里能成为虹桥地区的文化地标,不仅戏迷能来,普通居民也能来感受沪剧的魅力。

正在策划中的名家讲座就是为此准备的。"我们会请沪剧界的老前辈来讲故事,讲讲《雷雨》背后的创作历程,讲讲沪剧怎么从田头山歌变成上海的代表性剧种。"孙徐春还想搞沪剧体验课,教年轻人学几句经典唱段,穿一次戏服拍照,"让大家觉得沪剧不是老古董,是很时尚、很有趣的东西。"

虹桥镇文体中心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忙活起来,原本的排练室正在改造升级,不仅增加了专业级的音响设备,还特意开辟出一块沪剧展示区,陈列老戏单、戏服、乐器等珍贵藏品。"以后这里就是沪剧爱好者的'家',也是外人了解沪剧的窗口。"工作人员笑着说,已经有不少居民来打听什么时候正式开放了。

沪剧的未来,在社区的烟火气里

"有人说沪剧老了,年轻人不爱看了,但我不这么觉得。"孙徐春说起沪剧的未来,语气坚定又充满柔情。他见过公园里跟着伴奏带唱戏的00后,也见过把沪剧唱段编成广场舞音乐的阿姨,"只要有人爱,有地方能唱,沪剧就永远有生命力。"

在他看来,沪剧的根从来都在社区、在民间。那些家长里短的故事,那些细腻婉转的情感,最能打动普通人的心。"我们把工作室开在虹桥,就是想让沪剧重新回到群众中间,从生活里汲取养分。"孙徐春相信,当沪剧真正融入社区的烟火气,就会开出最绚烂的花。

开幕式的最后,孙徐春和所有演职人员、戏迷一起合唱了《沪剧之歌》。熟悉的旋律里,有老一辈的坚守,有中年人的热爱,也有孩子们的好奇。歌声穿过文体中心的窗户,飘向虹桥的大街小巷,仿佛在宣告:沪剧的新故事,要在这片充满烟火气的社区里,重新开始了。

对于生活在虹桥的居民来说,这或许就是最幸福的事——推开家门,就能听到熟悉的沪剧唱腔,走进社区,就能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守护这份热爱。而对于沪剧这门百年艺术来说,扎根社区,贴近群众,或许正是走向更广阔未来的开始。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