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沪剧月太火了!2oo场演出送上门,民营剧团藏着多少惊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4 22:08 2

摘要:你敢信吗?在上海,一群民营沪剧团一年能演400多场戏,比明星开演唱会还勤快!更让人意外的是,2023年的"沪剧月"直接把演出场次冲到了200场,创下历史新高。负责组织的协会会长都愁坏了:"报名的剧团挤破头,我们只能拿着放大镜挑戏。"

你敢信吗?在上海,一群民营沪剧团一年能演400多场戏,比明星开演唱会还勤快!更让人意外的是,2023年的"沪剧月"直接把演出场次冲到了200场,创下历史新高。负责组织的协会会长都愁坏了:"报名的剧团挤破头,我们只能拿着放大镜挑戏。"

这场从9月14日一直热到11月底的沪剧盛宴,到底藏着多少让戏迷疯狂的秘密?

开幕即炸场,民营剧团亮出"全明星家底"

9月14日傍晚,上海逸夫舞台门口早就排起了长队。手里攥着票的观众们三句话不离"沪剧月",有人特意从松江赶过来,就为了看这场《金秋申曲、名家荟萃》开幕大戏。

舞台上,民营沪剧团的"当家人"们轮番登场。平时在郊区田间地头演出的角儿,一到逸夫舞台照样气场全开。一段《罗汉钱》选段刚唱完,台下掌声能掀翻屋顶。负责售票的工作人员说:"开票当天就卖空了,加座都抢不到,这热度比演唱会还猛。"

这可不是夸张。要知道,上海现在活跃着100多家民营沪剧团,他们常年扎根基层,最懂老百姓爱看啥。就像文慧沪剧团,一年400多场演出,从社区广场到农村晒谷场,哪里有观众就往哪里去。这次沪剧月,30个剧团带着压箱底的好戏,要跑遍浦东、松江、奉贤等11个区,把200场演出送到家门口。

60%现实题材,沪剧里藏着最鲜活的上海故事

翻开今年沪剧月的节目单,最显眼的不是老掉牙的传统戏,而是占比60%的现实题材剧目。这些戏里没有王侯将相,净是身边的家长里短,却比任何大制作都让人上头。

勤苑沪剧团的《银杏树下》就是个典型。团长王勤带着演员们跑遍了上海的老旧小区,听老街坊讲过去的故事,硬生生把弄堂里的邻里情搬上了舞台。戏里有爷叔下棋的拌嘴,有阿婆送馄饨的暖心,演到动情处,台下观众边擦眼泪边鼓掌。这次沪剧月,他们不光要演《银杏树下》,还把《石榴红了》《湘兰夫人》等7部戏打包,送到郊区的村村落落。

彩芳沪剧团更厉害,一部《担当》演了110多场还在加演。这出讲消防英雄的戏,没有刻意煽情,却让无数观众红了眼眶。团长孙彩芳说:"我们跟着消防员出过分队,看他们训练、出警,才知道英雄不是天生的。"今年他们带来的新戏《暖阳》更接地气,养老院里的悲欢离合,被这群演员演得就像发生在隔壁敬老院。

就连传统戏也玩出了新花样。文慧沪剧团把"王派"经典《断线风筝》重新打磨,舞台上飘着会发光的"风筝",演员的水袖里藏着现代舞的影子。年轻观众看完直感慨:"原来沪剧能这么潮!"

00后挑大梁,沪剧舞台刮起"青春风暴"

在今年的沪剧月上,最让人惊喜的不是老戏骨,而是一群娃娃脸。

刚成立不到百天的天豪琴悦沪剧团,胆子大得敢演《陆雅臣卖娘子》。这出老戏讲究唱腔身段,可台上的陈悦音、徐响响都是95后、00后,愣是把角色演得活灵活现。团长张六琴说:"12场演出排得满满当当,就想让年轻人多练练,沪剧不能断了茬。"

更绝的是新东苑沪剧团的《飞越七号桥》传承版。台上最小的演员才5岁,扎着小辫唱沪剧,字正腔圆;最大的16岁,已经拿过"少儿戏曲小梅花"奖。有意思的是,这些孩子里不少是新上海人,一开始连上海话都讲不利索,现在却能把沪剧唱得有模有样。带队老师说:"有个安徽来的小姑娘,现在张口就是'阿拉沪剧',比本地孩子还痴迷。"

这些年轻演员可不是来凑数的。5岁的小演员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场吊嗓子,16岁的"台柱子"能背下全剧的唱词。有观众看完直夸:"看着他们在台上发光,就知道沪剧有奔头。"

送戏到家门口,200场演出装满老百姓的期待

从9月上旬开始,上海的郊区就热闹起来了。文慧沪剧团的《断线风筝》刚在松江演完,彩芳沪剧团的《暖阳》就开进了奉贤的养老院。演员们带着简易布景,在社区广场搭起临时舞台,锣鼓一响,街坊邻居搬着小马扎就来了。

在嘉定的一个村里,勤苑沪剧团演《石榴红了》时,台下坐满了老人。有位阿婆拄着拐杖来的,看到戏里的情节,眼泪止不住地流:"这演的不就是我们年轻时的事嘛。"演完后,演员们被围在中间,阿婆们拉着他们的手问:"下次啥时候再来?"

这就是上海民营沪剧团的日常。他们不像大剧院的剧团那样讲究排场,却把沪剧种进了老百姓的心里。就像这次沪剧月,特意瞄准"五大新城"和"两山一岛",把200场演出变成"流动的戏台"。浦东新区的社区广场、崇明的田间地头、金山的文化中心,到处都能听到沪剧的唱腔。

有位住在临港的戏迷说:"以前看场沪剧得往市区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过足瘾。沪剧月就像个大节日,比过年还热闹。"

民营剧团的春天,藏着沪剧的新未来

100多家民营沪剧团,一年几千场演出,200场沪剧月只是缩影。这些剧团里,有的是夫妻搭档,带着戏箱跑遍上海;有的是老艺人退休后重新组团,就想把沪剧传下去;还有的是年轻人创业,用新方式演绎老戏曲。

就像天豪琴悦沪剧团的张六琴,以前在国营院团当演员,退休后忍不住拉着一群年轻人办起了民营剧团。"苦是真的苦,有时一场戏就演给十几个老人看,但只要有人鼓掌,就觉得值。"这次沪剧月,他们的12场演出场场满座,年轻演员们在台上越来越自信。

上海演出行业协会的人说:"民营剧团就像沪剧的毛细血管,把养分送到最需要的地方。"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沪剧,有的跟着剧团学唱戏,有的当起了志愿者,还有的专门拍短视频宣传沪剧。

从9月到11月,这200场演出还在继续。或许在某个傍晚,你路过家附近的广场,会听到熟悉的沪剧唱腔。那是民营剧团的演员们在台上发光,也是上海这座城市最鲜活的文化印记。毕竟,能让老百姓真心喜欢的艺术,永远都有春天。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