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的“气候课”:村民如何适应极端天气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4 18:32 2

摘要:▲ 2024年1月, 永青邀请了专家在新寿村开展气候变化培训,为居民介绍气候变化的起因及可能影响。 图片来源:杨钫云南省昭通市水富市新寿村位于海拔 668米的山上,尽管毗邻金沙江,但用水困难, 居民用水主要来自水井和蓄水池。近年来,因高温干旱情况日益严重,村里

在社会组织的帮助下,中国乡村社区正在寻找自己的气候适应方案。

▲ 2024年1月, 永青邀请了专家在新寿村开展气候变化培训,为居民介绍气候变化的起因及可能影响。 图片来源:杨钫 云南省昭通市水富市新寿村位于海拔 668米的山上,尽管毗邻金沙江,但用水困难, 居民用水主要来自水井和蓄水池。近年来,因高温干旱情况日益严重,村里的蓄水池经常干涸,邻里用水矛盾不止,老人的生活更是艰难。2023年,村委会在一年内共接到40多起用水争端。 “之前,居民通过水管接田里渗出的水来维持生活,” 昭通永青的项目负责人杨钫告诉对话地球:“我们针对高温和缺水问题开展了走访调研,并据此设计了气候适应方案。” “昭通永青中心”是云南昭通一家关注养老的社区公益组织,主要为老人、留守妇女和困境儿童提供陪伴支持服务。杨钫加入该组织已经7年了。据她介绍,最近两年,“气候适应”逐渐成为了机构工作的重点。 “现在要了解气候变化,才能真正的服务好老人。”杨钫告诉对话地球,这一变化始于2022年夏天。当时,她们机构服务水富市四个镇办的19个村,包括新寿村经历了30年从未有过的连续两周40摄氏度高温。杨钫收到村里志愿者的反馈——由于夜晚和白天一样热,老年人感觉不适,为老人组织的小组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只能取消。在7-8 月,新寿村还是有几名老人没能熬过严酷的高温而去世。 村里经历的气候危机,杨钫才意识到气候变化的重要。2022年和2023年,她报名参加了云南省内的气候风险识别工作坊,学习IPCC评估模型的使用、数据收集分析方法,以及定量和定性研究技巧。之前,她没听过这些。 中国是全球受气候变化相关极端天气事件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农业部门受灾最为严重。数据显示,2008至2018年间,中国农业因灾损失累计达976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农业累计损失总量的55%。在这一严峻形势下,不仅农民的生计受到威胁,农村的老人、妇女和儿童等脆弱群体的生活也面临挑战。多位专家告诉对话地球,为了适应气候变化、促进生计转型,中国的农村社区正在经历一场自下而上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自我教育浪潮。 气候适应在农村 郑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研究员,也是参与《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撰写的专家之一。她告诉对话地球,中国虽然有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这样的顶层设计,但要对应到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还需要社区组织自己动起来。 “清晰界定气候变化为社区带来的风险和影响,是重要的第一步。” 她说。 中国农村社区的气候适应已经悄然铺开。在昭通永青团队的帮助下,新寿村有了自己的气候适应方案:村民组织成立了十三人的“水委会”,统一管理水,筛选出用水困难户12户,为他们安装了水箱和水桶,筹资修缮村里的蓄水池,邻里相互协作,在山上寻找新的水源。用水争端没有再现。此外,杨钫的团队还给村民进行了气候变化和健康、气候变化与农科的科普教育,现在老人对气候变化的健康知识和影响,不仅能回答一二,还能自导自演“气候戏剧”,给村里的其他居民演示高温之下如何浇灌果树、防止病虫害等。 ▲ 新寿村的老居民正在自导自演“气候戏剧”,主题是种植玉米和种植水稻的过程,如何育苗、浇水、除草等。图片来源:杨钫

“大家认识这是气候危机之后,变得团结了。” 杨钫说,通过了解气候变化,村民意识到,矛盾并非源于彼此,而是来自环境变化,因此探索气候适应的方法,成为村内的新共识。

在距离昭通几千公里外的广州市从化区,廖凤连也遇到了“气候转向”。她所在机构名叫广州市从化区深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简称“深耕”),主要关注社区发展,团队有9人,其中三四位工作者主要在广州市从化区北部山区的5 个村庄开展工作。

廖凤连告诉对话地球,深耕原本对“可持续产业”和“社区发展”更感兴趣,即为生态农产品寻找市场和销路,同时推广生态种植和改进加工技术,跟气候变化关系不大。

但从2021年起,工作团队逐渐戴上了气候变化的“眼镜”,观察到村里本来就正在遭遇危机——人口老龄化,农业产业调整,交通、医疗资源缺乏等……再叠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村里脆弱性就变得更高了。于是她决定去学习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比如农业减碳、气候风险评估、气候适应与韧性等知识。

“我们需要用村民听得懂和常用的话跟村民聊气候变化,比如村民经常说天气就是不断变化的,只是近年来越来越没有规律。在日常生活中,村民习惯归因到自己,比如说自己运气不好,导致当年作物种不好也卖不好;因为自己不注意,导致摔跤或是中风。总之不太会将这些遭遇和现象跟气候变化联系起来。” 廖凤连说。

广州从化地区属丘陵,也是中国南部经常遭受洪涝和暴雨灾害的高发区域,而且由于种植产业的没落,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中老年人成为村里的主要人群,占比达到了 50%。经过气候风险评估之后,廖凤连的团队认为,工作的重点是要找到适合这些村庄的产业。

经过实践和分析,深耕团队认为青梅是气候友好型作物:这种植物开花到成熟是在广东的 1-4月间,不仅采摘的时间避开了广东夏季的高温和洪涝时期,而且虫害少,只需要每年除两次草,施一次肥,适合中老年人种植管理。

深耕团队还“孵化”了村里的合作社,持续推动村民种植多样性的地方品种作物,以青梅这个主打产品为例,推动村民进行生态青梅的种植和加工,生产成话梅、梅酒、脆梅、梅精,青梅熏制后还能做成中药的乌梅。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包含种植-加工-销售的气候韧性农业链条,销售额和合作农户逐年增加。而合作社的销售规模,也从20万增加到75万元,合作农户从二十人增加到近百人。

气候教育者们

杨钫和廖凤莲都是申顶芳组织培训班的学员。

申顶芳是关注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公益组织梦南舍的创始人和执行主任,自从2020年起,开始为“昭通永青”和“深耕”这样的社区公益组织和社工团队,提供气候变化的培训。

2023 年,他和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一起发起了 “和气行动”,两年之内开展了超过 3场气候风险评估工作坊,参与者达68个公益组织。参与者大多都是在社会组织、社工机构的工作人员,原本并非来自于环境和气候领域。

在“和气行动”的气候共学群里,有人在内蒙古、西藏牧区做“牧草银行”和“社区气候监测”来帮助牧民减少生计损失的,有人在皖南古村落里在研究传统建筑材料如何适应现在气候,有人梳理川西林盘的当地古代农业智慧和老品种,还有在云南僳傈族村帮助养蜂人找新养殖地,建造抗低温蜂箱的……这些案例组呈现了中国农村社区适应气候变化的多样性。

▲ 2023年11月,申顶芳所在的机构为西双版纳曼佤老寨的四十多位干部进行环境和生态相关培训。图片来源:梦南舍 申顶芳观察到,最近四年间,随着气候变化对农村居民的影响显现,社区和社工组织从一开始 “不理解为什么要培训气候变化”,现在都转变为 “写项目申请,都想把如何气候适应方案写进去”。 对话地球了解到,最近几年,中国开始有多家社会组织在进行针对社区,乃至个人层面的气候教育项目。除了“和气行动”之外,还有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的社区应对气候变化项目,合一绿的赋能计划,以及“自然之友”自 2021 年发起的“玲珑计划”等等。 资金,人才和国际 尽管中国农村社区组织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积极,但目前资金和人才紧缺挑战依然严峻。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简称:民促会)对中国 69 家从事气候工作的社会组织的调研显示,有一半的受访机构年收入不足 50 万元——这可能会大大限制了人才招聘的质量和团队规模。在另外一份阿拉善基金会发布的民间组织研究中,结论也类似,在 81 家受访的民间组织中,有一半年收入在 50 万元以下,组织规模大约在 1-5 人以内。 昭通永青和深耕也都面临类似情况。永青目前团队只有 3 个人,深耕的团队有9 人,但他们都需要为多个村庄的数百位居民提供支持。 而每年支持中国社会组织参与COP大会的中国民促会秘书长王香奕认为,可以考虑通过国际渠道争取资金。例如坎昆气候大会就设立了绿色气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简称GCF)。不过,想要申请该资金,社会组织需要申请成为GCF认证机构并获得政府的背书,并且所申请的项目带有国际合作性质。她表示,中国民促会也正在建议简化申请流程,希望能帮助更多的社会组织解决资金难题。 “GCF既是一个资金的渠道,同时也是一个进行国际能力建设的过程。”她表示,尽管很多中国社会组织的气候行动,在自己的圈子都有很扎实深入的工作成果,但是这些成果目前很少能在全球被看见。提升社会组织的人才水平、能力,并且让成果在全球可见,是中国社会组织在气候适应上下一个发展方向。

来源:环球啸风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