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放战争自1947年10月,转入战略大反攻后,战争形势迅 速向有利于我军方面转化。到1948年下半年,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及时果敢紧紧抓住已经到来的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 战的时机,因势利导,运筹帷幄,在西柏坡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小 小的农村指挥所,摆开大战,指
解放战争自1947年10月,转入战略大反攻后,战争形势迅 速向有利于我军方面转化。到1948年下半年,党中央毛主席审时度势,及时果敢紧紧抓住已经到来的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 战的时机,因势利导,运筹帷幄,在西柏坡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小 小的农村指挥所,摆开大战,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时至1948年10月下旬的一天,蒋介石飞抵北平,与华北驻军总司令密谋,准备偷袭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消息传来,警 卫部队上上下下,无不震惊。
当时的西柏坡,警卫力量极少。警卫部队已调向各地,步兵 连、骑兵连由汪东兴参谋长、古远兴副参谋长带领,调至西柏坡 东北方向的行唐县一带,实施战地侦察和警戒任务;
另一部分警 卫部队,按中央的战略意图,于10月上旬已向太原方向运动, 尚未归来。
此刻西柏坡只剩下一个手枪连,仅有的百余号人,还 被分散在各个值勤点上站岗放哨,执行警卫勤务任务,当时全连 武器配置,除有一个机枪班外,其余人员均配带手枪、大刀及少 量的长枪。
西柏坡周边方圆几百里路程,不但没有我主力部队,连距离 最近的华北野战军两个兵团,也远在察哈尔、绥远地区,正配合 东北解放军进行辽沈战役;
华东、中原野战军正集结于江淮一 带,备战淮海战役,即使这些部队星夜兼程赶回增援,最快也得 四五天。
敌人万一派骑兵快速部队穿插一下,我军主力鞭长莫 及,情况相当危急!
当时西柏坡正如《三国演义》里的“空城 计”,指挥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司令部,实实在在千真万确是 一个兵力极少的空架子, 一座空城。
驻西柏坡的战前指挥部,立即实施紧急行动,动员机关、学 校、家属、老百姓等,投入临敌备战的热潮,迅速组织西柏坡的 军民向深山老林里转移。 一时间车喧、马鸣、人喊声,混乱一 片。
相对比,中央领导办公的小院里却异常平静,我到毛主席办 公处查哨,恰逢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时同志等,正站在小院子里泰然自若地议事,好像四周没有发生任何情况。倒使我想起
随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的日日夜夜,面对强敌,前有急流阻挡,后有追兵紧逼,如此恶劣的环境,首长们身处险境,全然不顾,从容应对,化险为夷。今天面对敌人的偷袭,他们依然平 静、坚毅,临危不乱镇静自若的态度,骤然间使我平添战胜敌人 的坚强信念和无比力量,以及对领袖们无比的信任感。
我刚踏进小院门坎时,首长们似乎刚议论完某个战役的具体 部署,然后转议敌人偷袭西柏坡一事,正切我的话题。
“我们考虑,中央机关还是后撤一下,主席这里也要有所动 作。”周副主席说。
任弼时同志没有说话,看得出,他赞同周副主席的意见。
后 撤同样代表警卫人员的意见,主张后撤决不是惧怕敌人或缺乏战 胜敌人的信心,而是出于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决不能让首 长们有任何闪失,必须做到万无 一 失。
“洪子店后边有个不大的集镇,那里地理条件好,还是做些 准备,撤到那里去吧!”不知是谁急急忙忙道出我们的心声。
“你们谁想走谁就走,反正我是不走的!”毛主席明确表态, 非常坚决。
“这是大家的意见,现在我们驻西柏坡的部队不多,大家担 心中央的安全,中央转移了,就不怕敌人偷袭、空袭,也便于我 们的部队在这里打仗。”周副主席缓缓解释道。
“谁要走,谁就走,我是决不走的!”毛主席继续坚持自己的 意见。
争论的问题就此结束,话题开始转入粉碎敌人偷袭的具体办 法和应对的具体措施,接之对所有人员进行了紧急动员。
周副主席开始调兵遣将,作战室参谋人员进进出出,异常忙 碌,为防止敌机空袭,作战室窗户拉上黑围帘,电灯罩上黑灯 罩,挑灯彻夜工作,分析研究作战方案。
毛主席整夜翻阅电报, 批示文件,周密思考、研究、判断后,迅速发出指示, 一封封机 密电文从这里发出,辽沈战役即将胜利;淮海、平津战役即将全 面展开。领袖们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筹划指挥解放东三省、 全华北直至全中国的大战役。
与此同时,为保卫党中央、毛主 席,手枪连正集合仅有的人员,在西柏坡村外制高点迅速构筑防 御工事,把机枪班也带上阵地坚守,众志成城,准备随时迎接胆 敢进犯之敌。
这天,社会部部长李克农突然找我:“高富有同志,情况紧 急,派你带两个排到郭苏一带,构筑阵地,只要坚守3天,就算 完成任务。”
乍听命令,我不由紧张起来,李克农部长是我最敬重、信赖 的领导之一,但此刻对他的安排不十分理解,这个节骨眼上,我 应在党中央、毛主席身边,保卫中央领导同志,怎么能让我去郭苏呢?
郭苏位于滹沱河、冶河的汇流处,距西柏坡只有十几里路, 是进犯西柏坡之敌必经之路,敌人无论从西边的李家沟,东边的 石家庄进犯;
不管是步兵、骑兵或是车队,要想到达西柏坡,必 须先到郭苏,其镇子不小,前边是一片望不到边的平原开阔地, 背靠大山,地势十分险要,四壁全是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易守 难攻,权当镇守西柏坡的天然门户。
可是,我带走两个排,西柏 坡怎么办?如若敌人派小股部队偷袭一下,那还了得,党中央、 毛主席身边就只有一个排,这怎么能行?一时间急得我不知如何 办 好 。
“李部长,这里是要害,况且手枪连现在就剩下我们这么点 儿人,这能行吗?”我相信他从我的表情和语气中已能体察出我 的犹豫和顾虑及良苦用心。
“好,我们现在就一起去听听弼时同志的指示。”李克农部长 很理解我,不紧不慢地说。
“我认为,党中央、毛主席身边只留下一个排的兵力确实太 少了,我的意见,我们以不去为好。”
刚到任弼时同志办公室, 李部长几乎一句话没插上,我毫无顾忌地讲出自己全部的想法和 意 见 。
“不行!你们非去不可!你带上两个排,同时把机枪班也带 上。”弼时同志举起拿烟斗的手指着我,斩钉截铁地说。
接着深 吸一 口烟,态度缓和些继续说:
“先期到达的6连一并归你指挥,要阻击住敌人,仗只能在 那里打,不能打到这里来!党中央在这里,毛主席在这里,决不 能在党中央、毛主席身边打仗啊!”
“首长,我完全明白了!”听任弼时同志这么一说,我顿然心 明眼亮,领导同志的部署,决没有错,不可置疑,心中充满必胜 的信念,恨不得一步奔到郭苏,我忽地挺起胸坚决表态。
“莫急,莫急!有些情况还要向你讲讲清楚。”任弼时同志继续严肃地对我说。
然后又慢慢向我介绍我军最新战况:
我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进程迅速,已攻克锦州, 切断北宁线,歼敌10万;长春国民党守军军长曾泽生、东北 “剿总”副司令郑洞国相继率部起义、投诚,长春已获解放,胜 利结束辽沈战役为期不远。
蒋介石像个赌徒,妄图把东北丢掉的 城池,从华北捞回,坐镇北平密谋策划偷袭石家庄、西柏坡,妄 想借此一举成功,挽回涣散的军心,重振军风,
于是组织动员强 大的部队,从盘踞平津地区傅作义部60万大军中纠集嫡系94 军,新编第2军,及骑4师和骑12旅等3万余兵力,400余辆汽 车、100吨炸药,组成突袭部队,由94军军长郑挺锋任总指挥, 于10月24日从河北省涿县起程扑来。
另外山西阎锡山部调出5 万余重兵,出太原由西向东逐步推进,以形成对西柏坡东西两线 夹击之势,其前锋已达盂县、平定一线。试图以此挽回行将失败 的命运。
接着弼时同志,又进一步给我介绍了敌人可能偷袭的特 点:
“敌人这次偷袭,决没有占领的打算,主要是骚扰。你去了, 一定要把敌人阻在那里,无论如何不能让敌人打进来。至于这 里,不要紧,还有我呢,必要时我还可以打嘛!”
“注意啊,主要任务是阻止敌人的偷袭。只要你们能坚守3 天,就是胜利,就算圆满完成任务。”
弼时同志分析了敌情,交 待了任务,我完全清楚、明白了,急切地站起来要走,他又重复 交待此次任务的重要性。
“请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我立正、敬礼,然后准备退 出,匆忙中不自觉地用手摸了一下脑袋,逗得两位首长不禁开怀 大 笑 。
回到连部,我立即召开紧急干部会,安排好减员后的警卫工 作,一切交待完毕,我带领两个排外加机枪班直奔郭苏镇。
先期到达郭苏镇的6连已占领制高点,在当地党和政府的协 助下,动员民兵、老百姓共同挖沟、破路、抢修、构筑防御工 事。
为防止敌人用汽车或装甲车开路,在敌军车辆必经之路,挖 了许多深沟、陷阱,然后隐蔽伪装好。深沟、陷阱挖得只有一辆 卡车大小,只要卡车一头扎进去,想上上不来,想退退不回,只 有干等挨打。
待各项工作准备就绪,我与6连的同志们一起分 析、研究御敌的办法,制定具体的阻击方案。
对付敌骑兵,我们 配置三层强有力的火力网。在构筑的工事中形成一层卧射,二层 跪射,三层立射,集中火力,阻击敌骑兵,让他们有来无回。
同 时我们还挖了许多专门绊马腿的陷阱,只要敌骑兵部队踏入,马 腿必折,使之人仰马翻。随后坚守阵地,严阵以待。
在郭苏镇度过艰难的三天,敌人没敢踏入一步,又过了两 天,上级通知我们撤回。
回来后才知道:为粉碎敌人的进攻,党 中央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其一,新华社发表重要文章、消息、 报道,揭露蒋介石勾结众敌,偷袭冀西的阴谋,以涣散敌人军 心;
其二,中央调兵遣将,召回辽沈战役胜利后我军的主力部 队,集结雄厚的军事力量,随时歼灭来犯之敌。
新华社发表题为《保石线正太线军民准备迎接匪军进扰》的 报道,揭露蒋军相互勾结,突击冀西的罪恶阴谋,还公布敌偷袭 的具体部署,各路军、师长的姓名,特别指出:
“此间首长们指示各界,切勿惊慌,只要大家事先有充分准 备,就有办法避其破坏,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这则消息,传至蒋军将领中,引起轩然大波,疑心四起。切 勿“惊慌”?分明已有惊慌?显然无实力抵抗?但中共首脑机关 所在,岂能无保卫实力?分明诱我深入,“聚而歼之”。
想到此 处,这些敌军长、师长们,个个胆战心惊,疑虑重重,犹豫不 前,均怕率先进犯最先被消灭,因而行止不定,互相观望。
敌军心涣散,众叛亲离,各行其是的另一点是:敌突击部队总指挥郑挺锋正准备指挥渡新骆河时,忽闻其弟郑挺笈在辽沈战 役大虎山一仗,被我军俘虏,不禁肃然而泣,托词母病重,辞职 离去。
傅作义的嫡系骑4师师长刘春方,原委派为突袭先头部 队,其多次给傅发电,言及解放区军民防范严密,援兵已到,突 击冀西一举是否稳妥,“谏请军座考虑”。
而阎锡山派出的东进支队,刚到山西盂县境内就被我徐向前 部围歼,西柏坡的西线之虑,然已解除。
傅作义亲自于30日乘飞机赶赴保定督战,然而,他所见到 的,却是一片未战而败的惨状。突袭部队仅与我地方民兵武装部 队进行过几次小的接触,就伤亡官兵3700余人,损失大量军用 物资,只好违心地下令撤军保定。
我人民解放军,自接到命令起,日夜兼程,轻装取捷径赶 路。
到10月28日夜,我3纵队已进至紫荆关一带;
7纵队主力 赶到完县、方顺桥、高阳以西布防,4纵、2纵队各部,也进入 歼敌方位。
地方县市全部动员,萧克将军指挥石家庄及附近各 县;
孙毅将军及九地委直接指挥新乐、望都、安国、高阳等县;
四地委指挥完、唐、曲阳、行唐等县,军民一心,众志成城,全 力以赴面对来犯之敌。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在敌人突袭冀西事件时,毛主席在周副 主席等的协助下,认真唱的一出现代战斗史上的“空城计”。这 场战争从策划、组织到实施,充分体现了我党我军战略眼光的纯 熟,指挥艺术的高超,同时预示我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的胜利为 时不远了。
时隔几十年后的80年代,我任国务院参事室第一副主任时, 与时任参事室参事的刘春方同志会面,他就是当年傅作义骑兵4 师师长,其后随傅作义将军参加了北平和平解放。
当我们谈及共 同经历的往事,他感慨颇多地说:
“突击冀西是蒋介石下的令,非打不可,傅也没有办法。当时召开军事会议,我也出席了,与会者研究最好的结果是偷袭。 谁打前站?谁压后?有分歧意见,他们主张骑兵先深入进去,步 兵再跟进。我说,那里是山沟,不便骑兵作战,进去就出不来 了,还是步兵先行吧,当时谁也不愿意打头阵。”
“我不信,你当时敢那么说?”我半开玩笑地反问道。
“信不信由你!当时我还真是这么说的,你知道吗,我跟随 傅作义将军多年,当时我的看法,其实并不单纯代表我个人的意 见,傅作义将军也是同意了的。”
都是年过八十的人了,不免有 些激动地继续说。
“噢,事情原来是这样。”我自言自语地说。其实当时我们早 已做好对付敌骑兵部队的准备,挖陷阱埋地雷,布置三道密集机 枪火力网,只要敌骑兵一到就会干净彻底全部歼灭,让他们有来 无 回 。
我陷入往事深深的回忆中,深感党中央、毛主席临危不乱, 思路敏捷,制定战略决策的正确,方可一步步取得解放战争的胜 利。同时也深深感受到,蒋介石政府发动的这场非正义的战争, 必然将葬送于人民战争的火海。
来源:大肥肥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