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班领工资,下班赚外快”,看似是技能变现,其实在公职人员中暗藏风险。现实中,“挂证取酬”“揽私活”“违规中介”等现象并不少见,有的甚至引发权钱交易、利益输送,最终毁掉仕途。
“上班领工资,下班赚外快”,看似是技能变现,其实在公职人员中暗藏风险。现实中,“挂证取酬”“揽私活”“违规中介”等现象并不少见,有的甚至引发权钱交易、利益输送,最终毁掉仕途。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明确,公职人员从事副业必须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条例》等规定,并结合所在单位制度及副业性质综合判定。下面这6类情形,是绝对的“高压线”。
1. 挂证取酬
将会计证、建造师证、消防工程师证等挂靠公司,收取好处费,本身已违反廉洁纪律;一旦挂靠企业出问题,还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2. 借“理财”名义违规圈钱
正常投资证券可以,但利用职务信息低价买股、高价卖出,或通过信托、基金等非正常获利,都属于违规。
3. 违规从事有偿中介活动
以营利为目的牵线搭桥、撮合买卖,收取中介费,即便没直接办企业,也属违规营利,容易引发以权谋私。
4. 违规兼职
未经批准在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任职(包括挂名职务),或经批准兼职却违规领取薪酬、奖金、顾问费等,都要处分。
5. 揽私活
利用公职资源承包工程、合伙经商、投资公司,哪怕是持有股份,也算违规经商办企业。
6. 其他违规营利
未明确列举的其他营利行为,由单位结合职责权限综合判定。
那哪些副业可以做?
在符合条件、提前报备的前提下,这些副业一般可行:
体力劳动:跑滴滴、送外卖等,不影响本职工作写作投稿:写书、写稿赚稿费,收入需申报自媒体运营:分享生活或技能经验,避免涉敏感话题技能服务:设计、编程、维修等小单,不与职务挂钩健身/培训教练:利用专业资格开课,避免用公权招生农产品种养殖:利用业余时间经营家庭农场注意三点
一句话总结:
副业不是不能做,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必须守住纪律底线、利益回避线和时间管理线。否则,一次违规,不仅丢了副业收入,还可能断了主业前途。
来源:橙子谈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