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电子世界的基石晶体管,一开始只是个“备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4 20:53 2

摘要:一切要追溯到1880年,爱迪生在白炽灯里偶然发现了一个“小魔术”:他把一块与灯丝电路不接触的金属片放进灯泡,通电发光时,那块金属片竟然也流过了微弱的电流。它后来被称为热电子发射现象,而这个灯泡,就是最原始的真空二极管。

这,是一个5纳米的晶体管。

现在一块主流芯片里,轻松塞下1000亿个!

小到你无法想象,却无处不在:手机、电脑、汽车、火箭...全球总数,保守估计超过270万亿颗!绝对的电子世界基石!

大家好我是火箭叔,时间回到1947年,发明它的肖克利、布拉顿、巴丁,谁也没料到这‘小不点’能翻天覆地!为啥?因为当初,它只是个‘备胎’!

一切要追溯到1880年,爱迪生在白炽灯里偶然发现了一个“小魔术”:他把一块与灯丝电路不接触的金属片放进灯泡,通电发光时,那块金属片竟然也流过了微弱的电流。它后来被称为热电子发射现象,而这个灯泡,就是最原始的真空二极管。

到了1906年,米德弗雷斯特在这个“小魔术”的基础上,添加了第三条“控制线”——即第三根电极,用来在阴极与阳极之间施加电场。只要轻微调整第三极的电压,就能控制二极管的电流强弱,真空三极管由此诞生。它成为第一个真正可控的电流放大器,电话信号、广播音频都能靠它延伸到更远、更广的地方。

然而真空管有着致命缺陷:它体积庞大、耗电高、寿命短,还会因温度骤变而烧毁。二战期间的雷达和通信需求令这些缺点暴露无遗——一台计算机要用上万只真空管,光散热就让整个机房几乎变成烤箱。于是,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开始寻找固态替代方案。

20世纪30年代末,量子力学的进展让大家知道了一种介于“金属和绝缘体”之间的神奇材料——半导体,通过掺杂便可调节载流子的浓度和迁移率,即改变电流的大小。于是肖克利就想:这会不会就是他们正在寻找的替代材料?用它试试!他便开始在实验室里把硅或锗片夹在两根电极之间,再给第三根电极上加电压,来测试这个装置能否像真空管那样控制电流。

可惜,早期实验总是以失败告终。硅表面存在氧化层和杂质,使得外加电场难以穿透晶片内部;即便极低温下测试,输出电流依旧微不足道。研究陷入僵局,肖克利一度焦头烂额。他马上请来布拉顿和巴丁,两人一个擅长实验设计,一个精于理论分析,准备在锗上继续攻关。

1947年12月,布拉顿在实验台上做了一个关键改动:他将一小片金箔贴在锗晶片上,再用非常锋利的剃刀在金箔与锗之间划出一条极细的缝隙,形成两个紧靠的接触点。当第三极接入电压,锗中载流子被吸引或排斥时,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少量电流被迅速放大——于是,首个利用固态材料的“点接触晶体管”就此诞生。

可点接触晶体管的问世,虽然验证了半导体放大的可行性,但也暴露出工艺上的不稳定:金箔接触点容易移动,寿命短而且参数散差大。于是三人继续攻关,巴丁和布拉顿随后改用合金化锗-铂结构,使接触更加牢固;肖克利则提出将整个锗晶片划分为三层区——即发射区、基区和集电区,形成硅衬底上的平面结构。到了1948年末,平面晶体管工艺基本定型,为后续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

从此,人类的信息科技开始起飞。晶体管的发明,解决了真空管体积与功耗的瓶颈,让电子器件走向小型化和高可靠性。它将热电子发射的真空空间换成了半导体内部的能带调控,电子不再飞出外部,而是在晶格中跳跃,响应更快、效率更高,也更易集成。

此刻,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现在这千亿个晶体管都换回当年的“灯泡”,你还能不能把它握在手上。

来源:科学火箭叔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