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文化学者雷建德,一直致力于《西厢记》爱情文化的研究、再创作与国内外传播,倾情中国山西永济普救寺作为《西厢记》故事的发源地,逐渐成为传播中国古典爱情文化的重要窗口。此次专程前往意大利,雷建德怀揣着对中西方文化中爱情主题的浓厚兴趣,先后走进了维罗纳的朱丽叶故居
中国《西厢记》文化学者雷建德探访意大利维罗纳朱丽叶故居
萧伯纳(世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评论《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国文化学者雷建德,一直致力于《西厢记》爱情文化的研究、再创作与国内外传播,倾情中国山西永济普救寺作为《西厢记》故事的发源地,逐渐成为传播中国古典爱情文化的重要窗口。此次专程前往意大利,雷建德怀揣着对中西方文化中爱情主题的浓厚兴趣,先后走进了维罗纳的朱丽叶故居和罗密欧故居。朱丽叶铜像右胸被无数祈愿者摩挲得锃亮,雷建德凝视着阳台下层层叠叠的爱情留言,手中《西厢记》研究笔记与这座意大利庭院里430年前的爱情信仰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今年立秋季节,在意大利维罗纳朱丽叶故居的庭院里,中国《西厢记》文化学者雷建德驻足良久。面对青铜铸造的光亮如镜的朱丽叶雕像,还有那墙壁上贴满各色语言的爱情誓言,阳台上垂下的藤蔓在秋风中轻摇——这座被称作“爱之城”的古老小城,因为莎士比亚笔下的爱情故事,成了全世界情侣朝圣的圣地。当东方《西厢记》遇见西方“罗朱”:雷建德执意探访意大利爱情圣地,共话跨越时空的古典爱情美学。
作为中国普救寺文化顾问和《西厢记》研究学者,雷建德此行带着特殊使命:《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内涵,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一座里程碑。它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元素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如何,此时雷建德执意探访世界另一端的爱情圣地,将中国古典爱情经典《西厢记》与西方爱情典范《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颇有新意的跨越时空对话。
一是爱之城的朝圣之旅:维罗纳爱情地标实况
维罗纳,这座被阿迪杰河环抱的意大利古城,在拉丁语中意为“极高雅的城市”。城中蜿蜒的石板路、古老的教堂和巍峨的城堡,处处散发着中世纪的气息。2000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C(iii) (iv),维罗纳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卡佩罗路27号,一幢看似普通的建筑却年年游人如织。这里便是传说中的“朱丽叶故居”。小院内,一尊真人比例的朱丽叶青铜像亭亭玉立,深情而略带哀愁。导游们向游客讲述着一个浪漫的传说:抚摸朱丽叶右胸能带来爱情好运。经年累月,铜像右胸已被无数祈愿者摩挲得闪闪发亮。
庭院左侧,便是那个让无数恋人神往的“朱丽叶的阳台”。 据传这里正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月下幽会、互诉衷肠的地方。尽管有历史学者考证指出,编剧莎士比亚本人从未踏足过维罗纳,故事原型可能发生在锡耶纳,但维罗纳人早已将这座14世纪的建筑与朱丽叶故事紧密相连。
雷建德特别注意到故居墙面覆盖的层层叠叠的留言贴纸。“这些用各种语言写下的爱情誓言,与普救寺‘蛙鸣石’旁挂满的同心锁何其相似,”他在笔记中写道,“人类对爱情的向往早已跨越了文化边界。”
不远处,一座宏伟的圆形竞技场矗立在城市中心。这座建于公元1世纪的阿雷纳竞技场规模仅次于罗马斗兽场,保存完好程度令人惊叹。自1913年为纪念威尔第诞辰百周年在此首演《阿依达》后,每年夏季的歌剧节让这座古罗马遗迹焕发新生,特别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经典作品在此轮番上演。
二是从普救寺到维罗纳:一位学者的文化考察之旅
雷建德的名字与《西厢记》研究早已密不可分。2017年2月25日,即将从《国家电网报》社记者站长岗位上退休的雷建德,在《西厢记》古典爱情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永济普救寺,他被正式聘为 “普救寺景区文化顾问”,同时获得“功勋旅游员工”、“十大新乡贤”称号。
这位学者五十一年来深耕《西厢记》文化研究,创作出版了“西厢记十二部曲”50册,包括《西厢轶事·民间传说》《西厢记·电视文学故事》《白话西厢记·章回小说》《普救寺与电视风光片·中央电视台》《民族交响叙事曲》(与音乐大家合作出版)等著作。他还运用 “互联网+”思维”,先后创建了“西厢记网络展览馆”、“雷·西厢元宇宙珍品艺术馆·国外馆”、“雷·西厢元宇宙数字纪念馆·国内馆”,设有馆藏珍品厅、民间艺术厅、戏剧影视厅等10个展厅,汇集了多件国内外展品。
“西厢记网展馆不仅填补了国内外《西厢记》虚拟展览馆展示的一项空白,”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新闻社、光明日报、中国城市报、中国日报、《中华儿女》、中国质量报、中国电力报、国家电网报、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经济日报、运城晚报及香港大公报、中国新闻日报等报刊如此评价,“开启了人们随时随地阅读《西厢》、收藏《西厢》、研究《西厢》、传播《西厢》的新时代。”
自1997年起,雷建德开始将目光投向世界。他先后赴美国、法国、德国、荷兰、日本、奥大利亚等59个国家,探寻国外大百科全书对《西厢记》的评介。在近三十年的跨国研究中,他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常被国内外专家尤其是西方学者相提并论。
“这两部中西方古典爱情作品都诞生于社会变革期,”雷建德在维罗纳相互交流时表示,“《西厢记》产生于13世纪中国元代,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于17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虽然相隔四个世纪,但都是反封建、反礼教的杰出文化代表。”
三是双城记:东西方爱情经典的跨时空对话
应聘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特邀院士”的雷建德,在意大利维罗纳朱丽叶故居展示了他新近发表的研究成果:《悲喜交织的爱情镜像 :与的戏剧美学比较》(华人头条-奇异新西兰发表)和《再论与的纵横向比较》(北京-都市头条发表),以及先前与音乐大家张福全、宗国昌合作出版的《民族交响叙事曲》。与此同时,还赠送了中国著名工艺美术家李兴骏书画作品“萧伯纳(世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评论《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了异国文旅文化交流。
《西厢记》文化学者雷建德向意大利维罗纳“朱丽叶故居”,赠送书画艺术家李兴骏《肃伯纳评论与》
雷建德介绍说:“一见钟情”的浪漫开篇,是两部古典爱情作品的第一个共鸣点。《西厢记》中,张生在普救寺偶遇崔莺莺,顿时倾心:“蓦然见五百年风流业冤”;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位年轻人在凯普莱特家的宴会上初次相遇,瞬间坠入爱河。
雷建德强调:爱情表达方式上却展现出东西方文化差异。《西厢记》中的爱情含蓄内敛,张生初见莺莺后“一夜无眠”,再到寺中打听消息时,也只能“与法聪拱手”委婉探询。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舞会相遇当夜,罗密欧便翻墙潜入凯普莱特家花园,两人在阳台上直抒胸臆。
雷建德特别关注到两部作品中 “红娘”角色的不同命运。在《西厢记》中,机智的侍女红娘成为崔张爱情的关键纽带,甚至开创了中国婚俗中“红娘做媒”的传统。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促成两人秘密婚姻的劳伦斯神父,最终未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两部作品的结局更折射出文化深层的差异。《西厢记》以 “大团圆”收场:张生高中状元,最终与莺莺喜结连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以恋人殉情的悲剧告终,虽最终化解了两家世仇,但爱情本身却成为祭品。
“《西厢记》的大团圆结局寄托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雷建德分析道,“而莎翁悲剧则更具现实冲击力,通过极端冲突展现人性光辉。两种结局方式,都是各自文化土壤上开出的爱情之花。”
四是从书斋到景区:旅游活化文学遗产的当代启示
漫步维罗纳古城,雷建德发现这座 “爱之城”的旅游开发颇具匠心。尽管学术考证显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原型故事可能发生在锡耶纳,维罗纳却成功将文学想象转化为旅游现实。
1930年代,维罗纳博物馆馆长对卡佩罗路27号进行 “文学装修”,根据戏剧场景设计阳台、布置庭院。这一举措引发了学界震动,却成功打造出举世闻名的爱情圣地。如今,朱丽叶故居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院墙上密密麻麻的爱情留言已成为独特的人文景观。
《西厢记》文化学者雷建德向意大利维罗纳“朱丽叶故居”,赠送其与音乐大师合作出版的《音乐交响曲 》
“维罗纳的经验启示我们,文学遗产需要创造性转化,”雷建德在考察笔记中写道,“普救寺景区的进一步旅游开发可以借鉴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
事实上,雷建德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进行了创新尝试。1990年,他编剧的旅游电视风光专题片《普救寺与西厢记》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山西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首次将修复后的普救寺风光与《西厢记》故事相融合。《人民日报》副刊评价该片“通过简洁明快的艺术手法,充分体现了‘西厢’、‘普救’连理红的主题”。
2022年,“雷·西厢元宇宙数字纪念馆·国内馆”和“雷·西厢元宇宙珍品艺术馆·国外馆”两馆先后上线之后,通过新一代数字技术,融合VR、3D720°全景等新媒体展示技术、3D沉浸式漫游行走,场景嵌入“文字、图画、视频、音频”相结合的全新艺术展览模式,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观性并重的“西厢记珍品”隔空亮相,填补了《西厢记》主题文化国内外展示的一项空白。
2023年,普救寺景区推出沉浸式夜游《梦境·西厢记》,运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剧中场景。游客在数字化的“梨花深院”中与虚拟西厢记人物互动,古典文学在现代科技中焕发出新生。
节庆活动是活化文学遗产的另一途径。维罗纳夏季歌剧节期间,阿雷纳竞技场上演《罗密欧与朱丽叶》,古典艺术在古罗马建筑中产生震撼共鸣。而山西普救寺每年举办的 “爱情文化节”,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情侣前来体验“西厢”爱情文化。
五是爱无疆界:两大爱情圣地的文明互鉴
站在维罗纳古老的石桥上眺望阿迪杰河,雷建德思考着东西方爱情观的深层差异。他在研究中发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爱情常与“天意”相连。《西厢记》中张生初见莺莺即感叹“五百年前风流业冤”,《红楼梦》中宝黛情缘更是前世注定。这种“天命观”使中国爱情故事带有某种神话色彩。
而西方爱情更强调个人选择。罗密欧与朱丽叶明知家族世仇不可逾越,仍毅然为爱抗争。这种个人主义爱情观在文艺复兴时期具有革命性意义,正如雷建德所言:“朱丽叶身上体现了人文主义新的恋爱观,他们大胆追求爱情,不屈不挠地争取婚姻独立自主的精神,在中外戏曲文学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社会背景的差异同样塑造了不同的爱情叙事。元代中国虽处封建社会,但莺莺作为相国之女,所受束缚相对较少。《西厢记》中,红娘的协助使崔张恋情得以发展。而在16世纪末的英国,封建制度趋于瓦解,文艺复兴使人文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因此《罗密欧与朱丽叶》洋溢着为爱抗争的感人激情。
“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雷建德曾如此概括中国人的爱情观。在维罗纳的考察中,他发现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西方爱情经典,只是表达方式因文化而异。
“《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人类追求爱情自由的壮丽诗篇,”雷建德认为,“它们超越文化差异,共同表达了对人性解放的永恒追求。”
夕阳西下,阿迪杰河泛起金色波光。雷建德在河岸边遇到一对中国情侣,他们专程来维罗纳拍摄婚纱照。新娘的白色头纱在风中飘动,与远处朱丽叶故居墙上的爱情便签构成和谐画面。
“我们去了普救寺的莺莺塔,又来到朱丽叶的阳台,”新娘兴奋地说,“东西方的爱情圣地,我们要走个遍。”雷建德微笑着递上自己的名片,背后印着普救寺的轮廓。他望向河对岸古老的竞技场,那里正为秋季歌剧节搭建舞台,很快《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旋律将再次回响在这座“爱之城”。维罗纳石桥上的情侣们依偎得更紧了,阿迪杰河默默流淌,见证着人类永恒的爱情信仰。
六是爱情主题上诸多共通之处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雷建德表示,此次意大利之行收获颇丰。通过实地探访和文化对比,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尽管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爱情作为人类永恒的主题,具有共通性。《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都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伟大,以及人们为追求爱情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他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搭建起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情故事,进一步感受爱情文化的多元魅力。
在朱丽叶故居,那座闻名遐迩的阳台前,雷建德仿佛看到了朱丽叶与罗密欧在月下倾诉爱意的场景。他仔细观察着故居的每一处细节,感受着这座建筑所承载的浪漫气息。身在罗密欧故居,雷建德深入了解了罗密欧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试图从这些方面探寻这段爱情悲剧的根源。
在中西方文化比较过程中,雷建德发现,尽管《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诞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但两者在爱情主题上有着诸多共通之处。《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勇敢追求爱情的精神,与罗密欧和朱丽叶为了爱情不惜对抗家族纷争的勇气如出一辙。同时,两部作品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恋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让读者和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与力量。
然而,两者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西厢记》以大团圆结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好愿景的追求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以悲剧收场,更加强调命运的无常和爱情在现实面前的脆弱。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上的不同。
雷建德表示,通过这次跨国比较,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古典爱情《西厢记》的文化价值和世界意义。他希望能够将这次比较的成果分享给更多人,促进中西方爱情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未来,他建议也在普救寺举办相关的文化活动,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西方爱情文化的异同,让更多人了解《西厢记》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在世界范围内共享有极高的声誉。尤其是国外大百科全书对《西厢记》评价:“十三世纪中国戏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在元曲中是篇幅最长的一部浪漫主义杰作。”不仅如此,《西厢记》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和世界文学的瑰宝。
雷建德感叹到:“众所周知,永济普救寺里的莺莺塔,与北京天坛回音壁、河南郏县的蛤蟆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琴并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回音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法国巴黎钟塔、摩洛哥的香塔、匈牙利的音乐塔及缅甸的摇头塔等并称世界六大奇塔”
此次雷建德对意大利“罗密欧与朱丽叶”旅游点的专访,不仅为中西方爱情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也为《西厢记》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他的努力下,《西厢记》这一中国古典爱情文化的瑰宝将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通过此次探访,雷建德不仅深入感受西方经典爱情故事的文化氛围,更将其与中国古典爱情名著《西厢记》进行了纵横向的深入比较,为东西方爱情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带来了全新视角。
来源:市场信息报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