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乡村孩子的暑假有啥不一样 来看看他们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的“快乐一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4 14:53 3

摘要:这个夏天,天津乡村孩子们的暑期生活不再是单调的“宅”或“无处安放”,而是一幅幅绚烂多彩的画卷。依托遍布城乡的众多平台,各涉农区精心策划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为孩子们打造家门口的“快乐星球”。

乡村孩子的暑假

有啥不一样

天津日报 2025年8月13日 第10版

这个夏天,天津乡村孩子们的暑期生活不再是单调的“宅”或“无处安放”,而是一幅幅绚烂多彩的画卷。依托遍布城乡的众多平台,各涉农区精心策划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明实践活动,为孩子们打造家门口的“快乐星球”。

从东丽区新立街道漆扇晕染的奇幻纹样,到西青区精武镇涵盖植物拓染、飞行器制作的多元体验;从津南区海棠街道孩子们拍摄“小脚丫讲文明”视频喜迎上合组织峰会,到宝坻区八门城镇在剪纸、墨香中浸润家风传承;从静海区梁头镇探秘非遗香油制作技艺、拥抱自然研学,到蓟州区暑托班上演皮影戏《小羊过河》……传统文化在指尖流淌,科技探索激发好奇心,红色教育厚植情怀,劳动实践体悟耕耘,安全知识保驾护航。缤纷多彩的“暑期课堂”,不仅有效破解了“看护难”问题,更让孩子们在沉浸式参与中感受文化魅力、增长见识才干、涵养文明素养、收获成长快乐,“快乐一夏”成为他们难忘的成长记忆。

东丽区·有趣

我的扇子像星空!

“快看!我的扇子像星空!”“我的像流动的彩云!”

走进东丽区新立街道蓝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一场“暑期解锁新‘漆’妙”漆扇制作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漆扇的历史久远,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独特”,活动现场,化身“文化讲解员”的社区工作人员,从漆扇的千年历史讲到工艺巧思,还展示了一把把精美绝伦的漆扇成品。孩子们看得入神,纷纷伸出小手,跃跃欲试想要亲手制作。

“先清洁扇面,再调漆料,像这样轻轻晕染……”随着教学视频的播放,孩子们跟着示范一步步操作起来。6岁的刘岳朋大胆尝试靛蓝与明黄的碰撞,意外晕染出孔雀翎羽般的奇幻纹样,引得同伴们纷纷围拢赞叹。

10岁的左佳鑫则小心翼翼地将七色漆料融合,打造出一把“七彩祥云”扇,她笑着说:“我要把它送给奶奶,她最喜欢漂亮扇子了。”一把把独一无二的漆扇在孩子们手中诞生,犹如被赋予了灵魂的艺术品,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在悄悄浸润着童心。

活动现场不仅有文化的传承,更有安全的守护。社区工作人员结合真实案例,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讲解防溺水、防诈骗等安全知识,还动员社区青少年加入到“安全小卫士”“志愿服务队”中来,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小小力量守护“共同的家园”。

“希望这些亲手制作的漆扇,成为孩子们心中一颗颗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蓝庭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杨俊说,蓝庭社区将持续打造“非遗工坊”等平台,让扎染、剪纸、簪花等更多传统技艺以生动鲜活的方式走进孩子们的暑期生活。

“以缤纷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花式带娃’,让暑期生活有‘趣’处、有‘趣’过。”东丽区新立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暑期过半,街道各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充分整合各类党群活动阵地和社会资源,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过暑假”主题活动。下一步,将继续依托“五爱”教育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等,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孩子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陪伴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难忘的暑假。

宝坻区·家风

我剪出“孝”字啦!

夏日悠悠,蝉声阵阵。宝坻区八门城镇杨岗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欢声笑语,周边几个村的孩子们正在远近闻名的剪纸“达人”——杨岗庄村村民吕守元爷爷的耐心指导下,进行“我的家风”主题剪纸创作。

不一会儿,“勤”“俭”“孝”“善”等字样的图案“跃然纸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润物细无声”中浸润童心。

每到暑期,孩子们的看护都让众多家长头疼,如何将“无处安放”变为“放心托付”?

宝坻区没有停留在仅是“找个地方看着孩子”的初级模式,而是将遍布该区24个街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五爱”教育阵地、快乐营地化身为孩子们的暑期好“趣”处,精心设计了科普互动、文化体验、家风传承、安全教育等700余场公益活动,并充分调动街镇里的“达人”、志愿者等资源,开展“争做文明有礼天津娃”暨“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暑假”主题文明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有收获。

红纸翻飞间,“家风”二字渐显……一把普通的剪刀、一张寻常的彩纸,在有着40多年剪纸功力的吕守元手中仿佛有了“生命”。

“折纸要对齐,下剪要稳当,就像做人做事,得有板有眼。”吕守元爷爷一边示范,一边轻声叮嘱围坐身旁的孩子们。7岁的吕欣怡瞪大了眼睛,小手紧紧攥着剪刀,跟着老人指导的步骤尝试,当自己剪出的“孝”字初显模样时,“我剪出‘孝’字啦!”她的小脸蛋上洋溢着喜悦。

杨岗庄村村民吕守玉和吕守荣两位老人还为孩子们带来书法体验。“咱们村民风淳朴,谁家有困难,邻里间总会搭把手,这就是好家风的传承。”两位老人绘声绘色讲述家风故事,还手把手教孩子们写下“持正道自强不息,守家风厚德载物”“家和万事兴”等作品,让他们在墨香中感受优良家风的力量。

“每个街镇村都有不少民间艺人,老人们发挥所长教手艺、讲传统,孩子们在动手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还能解锁‘新技能’,一举两得。这个暑期,宝坻区有数百场各类公益活动,都发布在‘文明宝坻’微信公众号上,孩子们不仅能在本村找到心仪的活动,还可以参加其他街镇村组织的活动。”杨岗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邱德林说,“我们探索的不仅是从‘看护托管’到‘成长赋能’的新模式,更是孩子们走出校园、体验生活、提高社会认知的新途径。”

津南区·文明

城乡美颜,看我少年!

“盲道畅通是对生命的尊重,文明出行从‘不越线’开始,让我们一起争做文明有礼天津人,同心携手迎上合。”

近日,一段小学生在盲道旁讲解文明行为的视频,被津南区海棠街道滨香园社区的居民们刷了屏。

视频里,由南开大学学生扮演的“不文明司机”将车违停在盲道上,社区工作者扮演的视障人士拄着盲杖艰难绕行,而小学生郝君博和龚亭偌稚嫩却铿锵的解说,让不少居民受到触动——这是滨香园社区为迎接上合组织峰会在天津举办,策划的“小脚丫讲文明”系列短视频中的一期。

暑期里,一场场关于文明与成长的“双向奔赴”正在海棠街道热烈展开。街道以“迎上合、展风采”为契机,组织辖区青少年开展“争做文明有礼天津人”系列实践活动,滨香园社区率先交出一份充满童趣又接地气的答卷。

滨香园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吕佳霖介绍,“小脚丫讲文明”系列短视频目前已录制9期,由社区工作者带着来自南开大学的学生共同策划制作。负责讲解的小朋友大多是海河教育园区南开学校二到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在镜头前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也成为文明理念的小小播种者。

镜头里的文明课鲜活有趣,居民们纷纷点赞:“比贴标语管用多了!现在看到有人乱停车,孩子们就会提醒我们‘盲道不能占’,遵守交通规则。”

在海棠街道文德花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赵子萱、杨裕轩、张文瑾、李皓月也利用暑假录制了一期视频,发出“城乡美颜 看我少年”的号召:“作为天津的小主人,让我们携起手来,牵手爸爸妈妈、邻居伙伴,一起行动起来,让城市变得更整洁有序,让乡村变得更干净美丽,这是我们对家园最深情的告白,也是我们对八方来客最热情的问候。”

海棠街道的暑期文明实践不止于此。知香园社区里,志愿者讲解节电、垃圾分类知识,孩子们踊跃化身“小小环保宣传员”;清兰嘉苑社区通过生动交通安全课,培养“文明出行小使者”;景新花园社区组织亲子家庭开展网络主题活动,剖析网络谣言危害与防护技巧,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这些活动既是暑期‘实践课堂’,也是文明‘播种机’。”海棠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明月说,贯穿整个暑假的“文明伴成长”系列活动,将环保、安全、网络素养等主题融入童趣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中增强责任意识,也为迎接上合组织峰会增添别样光彩。

西青区·多元

三、二、一,发射!

晨光洒在精武文化公园,少年们的拳脚生风,这座浸润着尚武精神的小镇,今夏正以更多元的文明实践活动,为孩子们开启别样假期。

暑期以来,西青区精武镇通过传统文化传承、科技探索、红色教育、劳动实践等112场特色活动,为青少年编织了一段充实而有意义的暑假记忆,让文明实践的微光点亮童心。

“金箍棒一点,废旧电池该进哪个桶?”盛兴佳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皮影话文明”课堂上,幕布上的“孙悟空”抛出问题,8岁的乐乐举手抢答:“红桶,有害垃圾!”今年暑期,实践站以《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为蓝本改编剧本,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讲文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样的互动在精武镇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随处可见。在恒益隆庭社区的手工坊里,草木清香萦绕,孩子们手持小锤在布上轻敲新鲜的雏菊花瓣,花叶脉络渐渐浮现。“你看这叶子的纹路,像不像大自然画的画?”10岁的萱萱举着拓染作品,眼中满是惊喜。指尖与草木的互动中,孩子们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种子也悄然播下。

科普角热闹非凡。陈台子村“小小飞行家”活动现场,孩子们围在工作台前,小心粘贴着机翼、安装电路板,用砂布细细打磨机身。“三、二、一,发射!”随着一声令下,自制滑翔机蓄势升空。

红色教育课堂上,天津师范大学志愿者为付村的孩子们打开穿越历史的大门。互动环节中,孩子们轮流抚摸复刻的红军草鞋,粗糙的触感让他们真切体会到革命征程的艰辛。

劳动实践活动中,孩子们收获耕耘的乐趣。在智达里社区的蘑菇种植角里,一簇簇平菇像小伞般洁白饱满。在这里,平菇不仅是即将收获的美味,更成为连接自然与童趣的纽带。

这个暑假,精武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活动涵盖多个领域,从“祖国旗帜在我心”爱国课堂到描绘家乡美景的绘画创作,再到退役军人讲述的国防故事,一场场活动既传承文化根脉,又传播文明新风,让孩子们的暑假充实而有意义,也让社区生活因这份童真与成长更添温度。

静海区·体验

好浓郁的香味!

“娃去哪儿?”“怎么过?”为了让孩子们的暑假安全又精彩,今年夏天,静海区梁头镇精心打造“15分钟托管圈”,稳稳托起孩子们的快乐假期。

“好浓郁的香味!”一下车,叽叽喳喳的声音就响了起来。还没进门,夏日的风便裹着醇厚的芝麻香扑来,孩子们的脚步更快了,探索香味来源的心情愈发急切。

近日,天津市益民金星香油食品有限公司的门口迎来了一批“小客人”——梁头镇暑托班的孩子们。该公司不仅是梁头镇的明星企业,更是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基地。

在香油文化展厅,该公司负责人张国良细致地为孩子们讲解企业的发展历程与特色产品。透过参观窗口,干净明亮的生产车间和现代化的生产线呈现在眼前,从芝麻到香油的奇妙过程清晰可见。

移步企业的老物件展馆,孩子们更是真切体会到静海“李记香油”制作技艺的非遗魅力。锈迹斑斑的铜制榨油机、泛黄的民国账本……一件件斑驳的老物件静静诉说着“李记”百年沉浮与坚守。

梁头镇李庄子村的学生季绍堂推了推展厅中央的青石磨,脸憋得通红也没推动:“比我书包沉多了!这手艺能传一百年,太厉害啦。”慢工出细活的匠心传承在聆听与体验中悄然浸润童心。

在非遗故事里长见识,也要在自然田野中学知识。梁头镇联合崇泰庄园精心安排的研学之旅寓教于乐,让孩子们直呼“过瘾”。

“这是榕树的气根,可以帮助大树吸收水分。”“荷叶表面有绒毛,就像穿了件防水衣。”崇泰庄园的工作人员化身“自然向导”,带领孩子们探秘植物的“超能力”,迅速拉近了孩子们与植物学的距离。

来到崇泰庄园的国防教育课程体验现场,身穿迷彩服的教官指导大家分别体验了国产枪械模拟拆解、激光打靶等训练项目,孩子们了解了国防科技发展成果,在行走的课堂中眼界大开。

暑托班的精彩远不止于此。今年,梁头镇用“党建带团建”串起各方资源,星光创意市集、防溺水课、书香阅读等36项活动,让孩子们在这个假期拒绝“宅家躺平”,在家门口就能学知识、交朋友、强能力。

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静海区梁头镇党委副书记陈杨说:“我们将持续推出更多主题活动,从实践能力、社会认知、兴趣培养等方面多维度发力,满足孩子们的需求,让这个夏天成为滋养青春、赋能成长的美好时光。”

蓟州区·托管

皮影戏太有意思了!

“孩子们好啊,这皮影戏在咱们蓟州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不仅能古戏今唱,留住咱们的文化记忆;也能与时俱进,年轻、时尚、新潮。”

这是上周蓟州区上仓镇八营村党群服务中心里的场景,蓟州区张氏皮影第五代传承人周永良老师一开始表演,台下的20多名孩子瞬间来了兴趣。

伴着欢快的曲调,白色幕布上一个个色彩艳丽的皮影人偶随着周永良的提拉牵引上下翻动,孩子们一边鼓掌,一边发出“皮影戏太有意思了”的赞叹!

活动的高潮无疑是孩子们动手体验环节,在周永良的指导下,大家手中的竹棍不断摆动,被赋予“生命”的皮影人偶 “忙”得不亦乐乎。

最后,一场精彩的皮影戏《小羊过河》,在这群小家伙儿的通力协作下拉开帷幕。孩子们体验到了皮影戏的乐趣,更在心中种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这场欢乐又温馨的互动,源于这个暑假蓟州团区委联合多家单位精心推出的“缤纷假期”公益暑托项目。这份“暑期礼物”为区内6岁至14岁青少年量身打造,把充满关怀与活力的假期课堂送到孩子们身边。

开学上六年级的刘恩洋说:“爸爸长期在外地,妈妈每天都要上班,往常放假就是把我送到奶奶或姥姥家。这个暑假上了暑托班,不仅有同龄朋友作伴儿,还能学到好多知识,今天的皮影戏就特别有意思。”

该项目创新采用“城区全覆盖+乡镇重点布点”模式,在文昌街道的6个社区实现服务网格无缝衔接,在渔阳镇、上仓镇、官庄镇、下窝头镇、穿芳峪镇、马伸桥镇6个镇设重点服务点,尤其向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倾斜。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接收350余名孩子,其中新就业群体的子女近40%。

让孩子们乐在其中的皮影戏互动体验,只是暑托班6大课程套餐里的文化传承项目之一,除此之外,还有红色引领、法治自护、科技启蒙、素质培养、综合实践等重要内容。包含操作无人机、组装机器人、烘焙、收纳整理、街舞、做中药香囊的“课程菜单”,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以前暑期上班总担心孩子独自在家,现在送到这里有人管、有人教,心里踏实多了,不用再犯愁了!”家长黄凤云欣喜地说。

“希望每个孩子在这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暑期‘打开方式’,也为家长们卸下‘看护包袱’。”蓟州团区委书记陈缇说,“未来我们将继续扩大服务覆盖面,走进更多社区、温暖更多家庭,真正‘托’出精彩、‘管’出成长。”(记者 徐杨 张清 王音 徐丽 史莺 李杨)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