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3日,中国商务部发布2025年第5号令,宣布对欧盟成员国立陶宛的两家银行实施全面反制措施,即日起禁止中国境内所有组织和个人与这两家金融机构进行任何形式的交易与合作。
8月13日,中国商务部发布2025年第5号令,宣布对欧盟成员国立陶宛的两家银行实施全面反制措施,即日起禁止中国境内所有组织和个人与这两家金融机构进行任何形式的交易与合作。
这一行动被视为对欧盟此前制裁两家中国地方性银行的直接回应,也标志着中欧关系在金融领域的摩擦进一步加剧。
此次受到中方制裁的机构分别是UAB Urbo Bankas和AB Mano Bankas,两者均总部设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
UAB Urbo Bankas前身为Medicinos Bankas,2024年2月更名,成立于1992年,定位是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性银行服务,同时在私人银行业务领域竞争,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资产总额约6.68亿欧元(约人民币56亿元),当季净利润122.3万欧元。
AB Mano Bankas是2018年获批立陶宛首个专业化银行牌照的,专注于商业贷款和支付服务,,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资产总额约4.5亿欧元(约人民币37.8亿元),当季净利润107.6万欧元。
从规模来看,这两家银行与上月被欧盟制裁的中国绥芬河农村商业银行和黑河农村商业银行体量相当,都属于中小型地方性金融机构。
此次中国的反制措施,是对欧盟此前制裁两家中资银行的回应。上个月,欧盟以所谓“配合规避俄制裁”为由,将绥芬河农商行和黑河农商行列入制裁名单,这两家银行地处中俄边境,业务与跨境贸易密切相关,中国方面当时即表态将采取必要反制。
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对等反制”在国际政治经济博弈中并不罕见——当一方针对特定机构采取制裁措施,另一方往往会寻找对等目标,以形成压力对冲。
不同之处在于,中欧此前的金融制裁动作多集中于大型银行或特定领域,这次则落到了中小型机构上,释放了一个信号:规模不再是制裁与反制的限制条件,更多是象征性的立场表达。
立陶宛自从在2021年,允许台湾设立以“台湾”名义的代表处之后,就相当于彻底和中国走上了对抗路,双方关系不断恶化,但由此带来的后果已经在立陶宛境内可以看到了。
2021年贸易数据显示,立陶宛对华出口额约3亿美元,其中超过2.7亿美元的市场在短时间内消失,受冲击最大的包括木材、乳制品、谷物等传统出口产业,中国是全球最大木材需求国,市场关闭让立陶宛木材加工产业陷入困境,大量原料滞销。
失去中国订单的企业也是不断裁员甚至倒闭,供应链出现断裂,中欧班列中断也让立陶宛港口和铁路运输业务锐减,对华出口暴跌91%,货运企业面临破产风险。
立陶宛在采取对华强硬政策时,寄希望于欧盟和美国提供经济与贸易支持,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援助有限且难以弥补中国市场的缺口。
欧盟虽在政治立场上表示声援,但在实际贸易上并未为立陶宛提供足够的替代市场,美国的援助更多集中在安全和军事合作领域,对民用经济结构的直接支持较少,这导致立陶宛经济在对华关系恶化后长期承压,部分产业难以恢复到制裁前的水平。
其实此次针对我国银行的措施影响范围相对有限,主要目的还是向美国老大哥纳一个投名状而已。
截至目前,欧盟方面尚未就中国的最新反制措施发表正式回应,立陶宛国内媒体则普遍将此视为“可预见的对等报复”,但仍强调应坚持欧盟统一对外政策,一些立陶宛经济评论人士指出,反复卷入对华摩擦,使得本已不强劲的经济恢复更加艰难。
但可以预见的是,如果立陶宛还是不能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的话,那一定是自讨苦吃。
来源:鉴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