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广岛上空划过一道刺目的白光。被称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在580米高空爆炸,十万度的高温,瞬间将一切化为灰烬。广岛市34万人口中,当日死亡8.8万余人,伤者不计其数,七万多幢建筑物变成废墟。
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广岛上空划过一道刺目的白光。被称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在580米高空爆炸,十万度的高温,瞬间将一切化为灰烬。广岛市34万人口中,当日死亡8.8万余人,伤者不计其数,七万多幢建筑物变成废墟。
三天后的8月9日,另一颗代号“胖子”的原子弹,因小仓市上空云层太厚无法投掷,转而落向备选目标长崎。爆炸造成约6万人当场死亡,整座城市60%的建筑物被彻底摧毁。
然而,在这两场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轰炸之后,日本军国主义政府竟仍未立即投降。
为确定原子弹轰炸目标,美国专门成立了“临时委员会”。他们制定了明确的标准:目标必须具有完整的军事设施,且能有效展示原子弹的杀伤破坏效果,对日本起到巨大震慑作用。
最初的目标名单上有17个城市,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锁定四个候选城市:京都、广岛、小仓和新潟。
千年古都京都是最理想的目标——它不仅是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平坦的地形更能清晰展示原子弹威力。但陆军部长史汀生坚决反对:“京都是日本的宗教和文化历史圣地,彻底毁掉它将使日本人永远不会原谅美国。”
史汀生亲赴白宫说服杜鲁门总统,最终将京都从名单中删除。替代京都的,是九州海岸的港口城市小仓和长崎。
广岛作为日军第二总军司令部所在地,拥有日本陆军最大的集结地和海军基地。当“小男孩”在广岛上空600米处爆炸时,爆炸中心的一切如同原子分裂般分崩离析。
距离稍远的地方,幸存者看到的是被烧毁的男人、女人和儿童的残骸。16公里外的人们仍能感受到闷热的气流。据幸存者回忆:“那一刻,时间停止了。”
但广岛的惨剧并未让日本立即投降。日本政府竭力掩盖真相,甚至向民众宣称广岛是遭遇了“陨石袭击”。军部高层仍寄希望于苏联调停,认为美国只有一颗原子弹。
8月9日,携带“胖子”的B-29飞向另一目标小仓兵工厂。当飞机抵达时,小仓却被烟雾和阴霾笼罩。机组人员三次尝试寻找投弹点未果,燃料告急的警报响起。指挥官不得不启动紧急预案,转向备选目标——长崎。
长崎上空同样是云雾重重,但在最后一刻,云层突然裂开一个缺口,轰炸员透过缝隙看到了山谷中的跑道。11时30分,“胖子”被投下,长崎的悲剧就此铸成。
两颗原子弹造成数十万人伤亡,但日本高层并未立即屈服。8月6日广岛被炸后,天皇未做声明,内阁未解散,军部照常开会。甚至在长崎被炸的8月9日,日本高层仍在激烈争论是否继续战争。
陆军主战派坚持“本土决战”,认为原子弹只是“美国最后的底牌”,只要再坚持几天就能等到苏联调停,实现“体面投降”——即保住天皇制度并维持部分战后领土。
讽刺的是,就在日本等待苏联调停时,8月8日凌晨4点,苏联外交部正式通知日本驻苏大使:“苏联即日起对日宣战。”《苏日中立条约》被彻底撕碎,日本最后的幻想破灭。
8月9日零时,150万苏联红军分三路突入中国东北。号称“亚洲最强”的关东军,早已被抽调去太平洋战场,剩下的老兵和后勤人员根本不是苏军的对手。短短一周内,苏军击毙日军8.3万人,俘虏59万人,彻底击溃了日本在亚洲大陆的最后防线。
8月9日的御前会议上,昭和天皇看着苏军推进路线图,第一次露出恐惧。当军方主战派还在高喊“守住北海道”时,天皇打破了沉默:“必须尽快结束战争。”这是日本走向投降的关键转折点。
8月14日深夜,日本天皇最终拍板接受《波茨坦公告》。但在次日发布的《终战诏书》中,天皇对原子弹只字未提,仅含糊表示“战局已非国家所能挽回”。
8月15日,裕仁天皇通过录音宣布投降。
9月2日,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落幕。
多年后,日本学者谷川毅等人研究指出:苏联的参战才是日本高层真正的“心理破防”。原子弹虽然杀伤巨大,但只集中在两个城市;而苏军的推进是对整个日本防线的全面碾压。
美国投掷原子弹除了迫使日本投降外,还有更深层的战略考量:阻止苏联登陆日本本土,争夺远东主导权。杜鲁门在波茨坦会议期间,特意向斯大林透露美国拥有原子弹,正是为了炫耀武力、震慑苏联。
正如历史档案揭示的那样:原子弹带来的是震撼,苏联的进攻才是真正的绝望。
日本战败后,美国以保留天皇制为条件,换取日本彻底倒向西方。东京审判中,昭和天皇毫发无伤,那些发动侵略战争的军国主义分子或上绞架或入牢狱。
而广岛和长崎的幸存者,却在核辐射的阴影下痛苦挣扎数十年。截至2010年,仅广岛一地因原子弹伤害死亡人数已超过26万。
80年后的今天,这两朵“蘑菇云”依然警示世人:侵略者终将自食其果,而军国主义道路的尽头,唯有毁灭与耻辱。
来源:张元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