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彝族与外界交流的使者:那些架起文化桥梁的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4 12:17 2

摘要:在人类文明的多元谱系中,彝族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闪耀着迷人的光芒。从古老的毕摩文化到绚丽多彩的传统服饰,从热情奔放的火把节到悠扬动听的彝族音乐,彝族文化承载着彝族人民数千年的智慧与情感。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彝族文

推动彝族与外界交流的使者:那些架起文化桥梁的人

在人类文明的多元谱系中,彝族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闪耀着迷人的光芒。从古老的毕摩文化到绚丽多彩的传统服饰,从热情奔放的火把节到悠扬动听的彝族音乐,彝族文化承载着彝族人民数千年的智慧与情感。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彝族文化的传播范围相对有限,外界对这一独特文化的了解也较为匮乏。幸运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他们怀着对彝族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之情,积极投身于推动彝族与外界交流的事业中,成为了连接彝族文化与外部世界的桥梁。这些使者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让彝族文化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代:奢香夫人促进彝汉融合

在古代,奢香夫人为促进彝族与外界,尤其是与汉族的交流融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奢香夫人自幼接受彝汉双学教育,习文尚武。在与明王朝的接触中,她开阔了眼界,深知贵州边远闭塞、贫穷落后。在其任职期间,她积极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文化交流与发展。她聘用汉儒,兴办宣慰司学,培养民族子弟。在她的托付下,其子阿期陇聘请内地贤才学士到贵州,于洪武二十五年兴办贵州宣慰司学堂,造就了一批彝汉文造诣很高的学生,如安聚(稞志)、安珑富等。此后,彝汉文明气象日渐昌盛,彝族社会逐步发展,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贵州与明王朝中央政权之间联系更加密切。

奢香夫人还对彝族文字的使用与传播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她打破传统禁忌,将彝族文字从神秘中解放出来,使其成规模地出现在金石等载体上,使用范围也从传经记史扩大到记账、契约、记录歌谣、书信往来等日常生活中。其影响不仅在当时的贵州宣慰司辖地,还辐射到周边彝区。奢香夫人的这些举措,为彝汉文化的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起到了积极进步作用 。

现代:学者为文化传播倾尽全力

步入现代社会,在推动彝族与外界交流的道路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使者。阿库乌雾,这位彝族著名诗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一直坚持彝族母语文学创作,目标十分明确:彰显彝族文字与本民族书写文明的卓异之光芒,传承彝族古老而独特的历史文化之神脉,揭示文学叙事与母语生命内涵之关联,保护中华本土文明之源流,唤醒人类文明多元共生之意识,捍卫世界少数族裔母语叙事之尊严,实现作为世界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的国际共享之路。

2009 年,阿库乌雾应邀访问美国 6 所大学,历时 20 余天。他所到之处,均以演讲、讲座等形式推介作为中国文明标志之一的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回国后,他又应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邀请,作了 “我用母语与世界对话” 的演讲,并朗诵了两首彝英对照诗歌,获得了来自美国、日本、越南、韩国及国内多所院校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国内媒体《光明日报》和《中国民族报》分别以 “吟着彝歌走向世界” 和 “带着彝族母语诗歌走世界” 为题,对阿库乌雾的此番访美进行了深度报道。阿库乌雾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彝族母语文学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独特的声音,为彝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搭建了一座文学的桥梁。

巴莫姊妹彝学小组同样在彝族文化传播领域成绩斐然。巴莫阿依、巴莫曲布嫫和巴莫乌萨三姊妹,生于凉山,长于凉山,自幼耳濡目染本民族传统文化及风俗民情,对本民族文化充满热爱。1991 年 11 月,她们在家乡成立了巴莫姊妹彝学小组,以繁荣祖国民族文化,振奋彝民族精神,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研究彝族妇女问题为宗旨;以探索彝学研究新路,拓展彝学研究领域,充实研究总体构架为己任。

成立之后,小组成员通过长期的田野实地调查,在广泛搜集第一手彝族文化素材的基础上,对彝学领域中的文化传承进行归纳、整理,进而从理论上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和研究。近年来,巴莫姊妹一直活跃在国内外彝学研究领域,为推动中外彝学界的交流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姐巴莫阿依和二姐巴莫曲布嫫参加了日本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系与云南社会科学院共同发起的 “汉族与周边诸民族的民俗宗教比较研究 —— 纳西族、彝族与日本民俗宗教的比较民俗学考察”;受德国著名汉学家、彝学专家托马斯・海博乐教授的委托,担负了组织中方学者参加第二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的工作;她们还先后参加了法国 “利氏学社” 主办的 “西南中国研究与国际彝学” 座谈会,并为巴黎远东学院图书馆鉴定那里收藏的彝文经籍等 。

1996 年起,在美国人类学教授斯蒂文・郝瑞的倡议下,巴莫姊妹彝学小组和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副所长马尔子教授开始了一个特殊的合作项目,即在美国开办彝族文化展览,将彝学研究成果从学术界推向美国社会,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彝族和彝族文化。2000 年 1 月到 3 月,曲布嫫作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克博物馆邀请的专家,前往该馆参加 “高山图式──中国彝族诺苏文化之传承” 专题展览的实施、布展及有关学术活动。展览展出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更多美国民众对彝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2000 年 9 月,巴莫阿依和巴莫曲布嫫姊妹带着彝族漆器、彝文经书、祭司毕摩的仪式法具和宗教绘画等彝族文化实物前往哈佛大学。在美期间,她们一共在哈佛大学校内外举行了 9 次学术讲座,讲座甚至开到了宾西法尼亚州的狄更生学院和波士顿莱克星顿的小学。2000 年 5 月至 7 月,她们在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成功地举办了彝族宗教文化展览,法国卢浮宫艺术博物馆的副馆长、芝加哥大学博物馆馆长等世界博物馆界的专家学者出席了这一展览的招待会;2000 年 11 月,她们与另一位在哈佛访学的彝族学者潘蛟博士一同举办了一个 “国际彝学工作讨论会”,邀请了美国、德国、法国有关大学的 10 多位学者和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 3 位彝族研究生到哈佛进行学术研讨。巴莫姊妹通过这些活动,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传播了彝族文化,引起了各方学者对彝族文化的广泛关注 。

民间:以多样活动搭建交流之桥

在民间,也有不少热心人士致力于推动彝族与外界的交流。比如来自四川冕宁的彝族小伙阿扭什古,他在浙江台州温岭市努力促进彝族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近年来,除了对音乐的热爱,阿扭什古最牵挂的就是火把节。火把节作为彝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源于彝族先民对火的崇拜,至今已沿袭逾千年,并在 2006 年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的彝族同胞很多,在台州举办火把节,能让他们找到家的感觉,也能让本地人更多地了解彝族文化,促进各族同胞相互理解、相互扶持。” 自 2016 年举办第一届火把节后,在阿扭什古的精心策划下,当地已举办六届火把节,其中人气最旺的一次吸引了 1000 多位各民族同胞参加。阿扭什古通过举办火把节这样的活动,为彝族同胞在异乡营造了文化归属感,同时也为当地民众打开了一扇了解彝族文化的窗口,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团结。

除了举办文化活动,阿扭什古还积极为彝族同胞的生活和发展提供帮助。龙年春节后,温岭的企业纷纷发布招工信息,他就整理收集起来,转发到线上交流群里,为老乡们找工作牵线搭桥。在他的带领下,不少彝族同胞都加入了助人为乐的队伍,过年回家、返工返岗等时间节点,大家都会交换信息,结伴搭车。此外,2022 年以来,为帮助家乡的盐源苹果拓宽销路,阿扭什古主动联系了当地果农,将苹果运送至温岭售卖。据统计,2 年间,他共帮助销售 13 吨盐源苹果,有效促进家乡果农增收致富。阿扭什古以实际行动,在经济生活层面加强了彝族与外界的联系与合作 。

从奢香夫人到阿库乌雾、巴莫姊妹,再到阿扭什古等众多使者,他们或是在政治文化层面推动民族融合,或是在学术领域传播彝族文化,或是在民间通过各种活动促进交流。他们的努力让彝族文化在更广阔的空间中传播,增进了彝族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些使者们就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彝族文化走向世界的道路,他们的功绩将永远被铭记,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事业中,让彝族文化这颗明珠在世界文化的宝库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来源:彝空间音乐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