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织就“横连东西、纵贯南北、放射机遇”的立体路网动脉,畅通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到铺就“城乡一体、惠民利民”的致富坦途,为广袤农牧区注入强劲动能;从滨河碧波荡漾、南山绿树成荫勾勒的“推窗见绿、漫步亲水”生态画卷,到古韵悠长的街巷与现代活力交融焕发新生……拉萨,
一甲子峥嵘岁月,六十载春华秋实。拉萨,这座屹立于雪域高原的首府之城,以经济繁荣为引擎、生态宜居为底色、民生福祉为根本,奋笔疾书发展新篇。
从织就“横连东西、纵贯南北、放射机遇”的立体路网动脉,畅通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到铺就“城乡一体、惠民利民”的致富坦途,为广袤农牧区注入强劲动能;从滨河碧波荡漾、南山绿树成荫勾勒的“推窗见绿、漫步亲水”生态画卷,到古韵悠长的街巷与现代活力交融焕发新生……拉萨,正以昂扬之姿,绘就一幅经济腾飞、民生殷实、生态秀美的高质量发展壮美画卷。
经济繁荣:
特色产业崛起 发展动能澎湃
六十载砥砺奋进,拉萨的经济也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蜕变。昔日的马帮铃声仿佛还在雪山峡谷间回响,如今的车流已如江河奔涌在四通八达的坦途;曾经摇曳的昏暗灯火,早已融入现代城市的璀璨夜景与高原新城拔节生长的轮廓之中。
拉萨地区生产总值从1959年的0.41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990.0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59年的57元增加到2024年的2715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59年的220元增加到2024年的58171元,人民安居乐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创造了“短短几十年 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夏日的阳光洒向海拔4200米的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净土农业示范园,温室内翠绿的上海青、鲜嫩的黄瓜、鲜红的草莓,一派生机勃勃。
作为拉萨市“菜篮子”工程核心项目,墨竹工卡县净土农业示范园自2020年运营以来,已建成80栋温室大棚,成功种植西红柿、辣椒等作物,带动近百户群众就业增收。2024年,园区启动提升工程,新增60栋双面拱棚温室及10亩联动温室,并配备智能温控系统、水肥一体化等数字化设备,为高附加值水果种植提供硬件支持。
科技赋能的净土农业,正成为拉萨特色产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近年来,拉萨市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经济“体格”日益健壮、经济“体质”持续优化。2024年,拉萨市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了900亿元大关,标志着这座高原城市正从依靠外部“输血”,稳步迈向强大内生“造血”的崭新阶段。
与此同时,拉萨市的文旅经济,正成为拉动区域增长的新引擎。
2024年国庆期间,热播剧《日光之城》以藏戏、藏医药、马术竞技、民族服饰等文化元素为媒介,向全球观众展现了拉萨的现代魅力,掀起“追日之旅”热潮。文化赋能下,拉萨文旅经济实现量质齐升。数据显示,2024年,拉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324.44万人次,同比增长15.01%;实现旅游收入529.28亿元,同比增长14.02%。
民生为本:
共享发展成果 幸福指数节节高
走进拉萨火车站公交枢纽中心,高续航新能源公交车整齐排列。窗外天空湛蓝,车厢内,老阿妈德吉带着孙子准备乘坐公交车前往罗布林卡游玩。“没有汽油味,噪音小,行驶也很平稳。”德吉感慨道。
自2015年启动电动化改造以来,拉萨公交发展稳步推进。如今,拉萨市已全面实现100%新能源公交车运营。
“2020年我们实现全域公交电动化,去年又开通4条微循环线路。”拉萨市公交运营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晋美郑堆介绍说。在曾经大公交难以通行的窄巷里,新开通的W03微公交正鸣笛转弯,居民贡嘎准备乘车接孩子,她说:“十分钟就有一班,接送孩子上下学更方便了。”
内部循环提质,外联动脉同步延伸。2017年,全长近百公里的拉萨环城路建成通车,这条跨越青藏铁路的交通环线,将新老城区、产业园区紧密串联,形成高效运转的“环线经济圈”,为构建“三小时交通圈”“两小时经济圈”奠定坚实基础;2021年G6京藏高速那曲至拉萨段、2024年S5拉泽快速路相继贯通,“三纵两横两联”干线骨架全面成形。
“以前从蔡公堂前往堆龙德庆区,常常因堵车耗费大量时间。如今,有了南北环城路,出行方便又快捷。”蔡公堂居民扎西坚参说。
扎西坚参开启更便捷生活的同时,城市另一端的就业市场里,无数梦想也正沿着畅通的路网加速启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拉萨市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摆在突出位置,一幅就业增收的温暖画卷在雪域高原徐徐展开。如今,拉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有就业意愿的脱贫家庭毕业生更是实现了100%就业;区外就业的大门越开越宽,区外就业率从2021年的4.19%跃升至如今的12.5%;广袤牧区与田间地头,43.38万人次的农牧民通过就业增收44.72亿元;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增长,易地搬迁群众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一组组攀升的数据,托起了千家万户稳稳的幸福。
走进城关区塔玛西路的零工市场,农民工格桑和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坐在拉萨零工市场大厅电子显示屏前,在滚动播出屏幕上寻找适合自己的用人企业和岗位信息。
拉萨零工市场于2023年8月启用,是自治区首个集标准化、信息化于一体的零工服务平台,设有7类业务办理服务窗口、5大功能分区和1个数字平台,为零散务工者和用工单位架起了高效桥梁。
拉萨市城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王曦宇介绍说:“运行以来,市场已吸引640多家企业入驻,提供岗位超8000个,‘西藏数字零工市场’注册用户达1.7万人,线上线下成功对接就业6000余人次,成为推动农牧民高质量就业的新引擎。”
零工市场的红火,是拉萨织密就业服务网的一个缩影。目光投向更远处,自治区首家“双国家级”创新创业载体——第三极众创空间,年轻创客的键盘敲击声不绝于耳。拉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中心为学子们提供从政策咨询到岗位匹配的全链条服务。遍布基层的108个劳动就业社保平台,连同“拉萨就业”小程序、网站、抖音专号,共同编织起一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一张网”。政策、平台、服务多轮驱动,让就业之路越走越宽广。
60年巨变,最温暖的注脚写在拉萨各族群众的笑脸上,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生态优先:
守护高原净土 绘就绿色新画卷
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拉萨市全面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南北山造林、山体修复取得新突破,“绿色围城”格局形成,拉萨河综合整治稳步推进,城市水系恢复连通,拉鲁湿地保护成果市民共享,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成效明显,城市公共交通全部实现清洁能源化,“15分钟绿地便民服务圈”基本成形,海拔4300米以下“无树村”“无树户”全面消除,城区天然气供暖工程全面完成,空气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列。
清晨的南山公园,流水潺潺,一条条徒步小道镶嵌在绿色的山间,水景、绿植景观长廊一派诗情画意;整齐排列的柳树、松树、杨树、侧柏等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以绿色为底,与布达拉宫隔河相望,南山公园犹如一幅优美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除了南北山绿化工程,拉鲁湿地的重生也是拉萨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这片位于市区西北部、被誉为“拉萨之肺”的湿地,曾因城市扩张、过度放牧和垃圾倾倒而严重萎缩退化。到上世纪末,核心区水域面积锐减,部分区域甚至干涸见底,生态功能岌岌可危。
转机始于1995年,拉萨市政府将其划为市级自然保护区,成立拉萨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并启动搬迁核心区居民、清淤修复等工程。1999年,拉鲁湿地获准建立西藏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拉鲁湿地的动植物种类显著增加,成为高原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
这份对绿色的执着守护,不仅体现在拉鲁湿地这样宏大的生态修复工程上,更深深浸润到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中,在街头巷尾的细微之处悄然改变着市民的生活。
“以前夏天都不敢开窗,现在干净多了,住着舒心。”八一社区居民卓玛感慨道,拉萨“垃圾革命”带来的切实变化让居民感受到了切切实实的幸福感。这场针对背街小巷的深度清洁行动,正让定时清运、分类投放成为城市“毛细血管”的常态。
从宏大的生态修复工程到精细的社区微更新,从根治“脏乱差”到提升城市“颜值”与安全,拉萨市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顽疾,创新体制机制保障长效,以“绣花功夫”推进全域治理,一个更洁净、更有序、更宜居、更美丽的拉萨新形象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拉萨,城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美丽拉萨越来越有魅力。”市民李女士说。
回望一甲子峥嵘岁月,拉萨的巨变犹如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
展望前路,拉萨这颗闪耀在世界屋脊的明珠,将继续脚踏实地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让绿色生态成为最亮丽的底色,让民生福祉织就最温暖的画卷,让创新活力激荡发展的春潮! (刘斯宇 卢文静 董国峰)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