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星纪元 ES在 2025 年 7 月仅售出 797 台,销量低迷的核心原因可从品牌价值、产品力、市场竞争、用户体验四个维度深入剖析,结合其参数表现与行业趋势,具体原因如下:
星纪元 ES在 2025 年 7 月仅售出 797 台,销量低迷的核心原因可从品牌价值、产品力、市场竞争、用户体验四个维度深入剖析,结合其参数表现与行业趋势,具体原因如下:
品牌价值与市场定位的深层割裂
高端化标签与用户认知的错位
星纪元作为奇瑞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虽定位中高端纯电轿车2025 款起售价 15.28 万元,但用户对其品牌溢价认可度极低。而竞品如极氪 007、小米 SU7 凭借独立品牌叙事建立了更强的技术信任。尽管星纪元 ES 搭载全域 800V 高压平台(支持 9 分钟补能 400km)和宁德时代 100kWh 电池(CLTC 续航 710km),但用户更倾向选择品牌力更强的头部产品。
技术背书与用户信任的鸿沟
尽管星纪元 ES 采用宁德时代电池和 Orin X 智驾芯片,但用户对其三电系统可靠性存疑。对比之下,比亚迪汉 EV 通过刀片电池针刺实验建立安全口碑,极氪 007 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和城市 NOA 功能,技术代差显著。
产品定位与价格梯度的矛盾
主销车型(如 Max 城区辅助驾驶版,18.98 万元)与比亚迪汉 EV(19.98 万起)、极氪 007(20.99 万起)形成直接竞争,但星纪元 ES 在品牌溢价、智能驾驶功能(仅顶配支持城市领航)、服务网络(三四线城市覆盖率略显不足)等方面均处劣势。用户更倾向选择 “品牌溢价 + 技术成熟度” 双优的头部产品。
产品力与用户期待的多维落差
智能化配置与体验的代际差距
车机系统搭载高通 8155 芯片(竞品如零跑 C16 已普及 8295 芯片),虽流畅但原生 APP 数量不足,网页版应用体验差,导航版本滞后(错过新开通高架入口)。L2 级辅助驾驶仅支持基础功能,而极氪 007、小米 SU7 等同价位车型已标配激光雷达和城市领航功能。此外,语音识别准确率仅 85%(竞品普遍 95% 以上),用户需重复指令才能完成操作。
市场竞争与行业趋势的双重挤压
头部品牌技术代差难以逾越
同价位的比亚迪汉 EV(CLTC 605km,售价 19.98 万起)凭借 e 平台 3.0 技术实现 “油电同价”,而星纪元 ES 的定价(15.28 万起)与配置(如 L2 级辅助驾驶)未能形成差异化优势。2025 年 7 月销量榜单显示,比亚迪汉 EV、极氪 007 等车型占据主导,星纪元 ES 未进入前 30 名。
行业结构性分化加剧困境
2025 年上半年纯电车型销量同比增长 46.2%,远超 PHEV 的 31.1%,用户购车决策向纯电倾斜。星纪元 ES 的定价区间(15 万 - 33万)与纯电轿车(如极氪 007,续航 688km)形成直接竞争,而其溜背造型在空间灵活性上处于劣势。此外,特斯拉 4680 电池厂投产在即,800V 高压平台下探至 20 万区间,进一步挤压星纪元的市场空间。
用户体验与营销传播的系统性失误
设计语言与主流审美的脱节
星纪元 ES 采用 “猎风者前脸” 和 “豹跃肩线” 设计,但用户反馈 “外观过于激进,缺乏家用轿车的稳重感”。内饰方面,缅因灰 / 布偶米配色显年轻化。
星纪元 ES 的销量困境本质是品牌价值、产品力与市场需求的三重错位:品牌未能摆脱 “奇瑞高端版” 标签,产品续航与智能化未达用户预期,市场竞争中缺乏差异化优势。若要破局,需聚焦两点:
技术差异化突破:推出全系碳化硅电机版本,标配超快充(30%-80% 充电≤25 分钟),并针对家庭用户优化座椅舒适性配置。
渠道与营销重构:在三四线城市发展新能源专属门店,提供 “购车即赠家用充电桩” 等权益;同时开展 “长途续航挑战赛”“车机系统优化众测” 等活动,通过口碑传播重塑品牌形象。
来源:天朗试驾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