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炳杰:在脉枕和CT间架一座“生命之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4 11:32 1

摘要:作为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主任、中医疑难病门诊主任,霍炳杰更希望别人称呼他为“中西医结合的摆渡人”,他正用20年的临床经验,在两种医学体系间架起一座救治患者的“生命之桥”。

7月22日一早,霍炳杰完成病区的例行查房后,匆匆往中医疑难病门诊走去。诊室门口,前来就诊的患者已经排起了长队。

霍炳杰(左)正在跟患者交流病情

作为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主任、中医疑难病门诊主任,霍炳杰更希望别人称呼他为“中西医结合的摆渡人”,他正用20年的临床经验,在两种医学体系间架起一座救治患者的“生命之桥”。

因2元方剂迷上中医

“一部中医史,半卷燕赵人。”这是霍炳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由于医术精湛,霍炳杰是远近闻名的专家,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可鲜少有人知道,刚投身医学时,霍炳杰梦寐以求的是“当一名急诊科医生,跟着救护车风驰电掣救死扶伤”,后来阴差阳错学了中医。

“听不懂、不喜欢、不想学”是霍炳杰刚接触中医时最大的感受。直到大一下学期,他的中医启蒙老师、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用2元多钱的方剂小青龙汤治好了缠绵他数月的咳嗽,他才深深地迷上了这门学科。后来读研时,又得到全国首届名中医刘亚娴教授的倾囊相传,他更是醉心于此。

参加工作以后,霍炳杰致力于精研经典,磨砺临床。为了让苦涩的草药更易入口,他尝试把传统汤剂做成棒棒糖、茶饮。

有一次,一名不明原因持续高热半年、多处求医均无明显好转的患者找到霍炳杰。当时,该患者极其虚弱,被家人用轮椅推来门诊。“经诊断,该患者为发热原因待查,肺部感染及Ⅰ型呼吸衰竭。”霍炳杰回忆道,他利用传统中医辨证论治思维,单纯依靠草药治疗,仅2周便使该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从那以后,更坚定了霍炳杰用中医造福患者的决心。

为推广中医报名参赛

一株本草见证千年智慧,一缕药香守护健康传承。

去年,为了参加《“冀”高一筹》河北省中医药职业技能创新大赛,霍炳杰请了一周假,他的门诊也因此停了一周。复诊时,有患者半开玩笑地问他,去参加比赛是嫌“名头”不够响亮吗?了解他的人却清楚,他从来不在乎什么“名头”,他心心念念的,始终是中医的传承与发展。

霍炳杰深知中医理论博大精深,“然而现实中,因为患者对中医了解有限,中医的服务人群不过是总人数的10%。”霍炳杰略有遗憾地说,为了普及中医,当得知省总工会推出“冀高一筹”大赛时,他第一时间报了名。

由于接诊量大,霍炳杰没有时间备赛,不过,每年约35000人次的接诊量意味着每次出诊都等同于备赛。

比赛中,凭借丰富经验,霍炳杰在察言观色、未病先防、四诊合参三个环节的表现堪称完美。特别是在四诊合参环节,他准确判断出情景剧中“患者”的病证为“癃闭”,在其后的诊断阐述环节,他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对治法的阐释、对处方的开具,特别是对“提壶揭盖”法的描述,与评委点评几乎一字不差,成为该场比赛的高光时刻。在他看来,直播比赛时,每场超800万的观看量,就是对中医最好的推广。

运用中西医结合守护生命

CT屏前辨秋毫,脉枕之上有乾坤。这是对霍炳杰一直倡导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最生动的写照。

霍炳杰告诉记者,现代医学倡导的“多学科诊疗”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不谋而合。和产科联手救治胎死宫内、持续高热、血色素持续下降的危重产妇;治疗盆腔巨大血肿产妇……霍炳杰多次运用中西医结合让患者化险为夷。

面对太行山区消化道癌高发的情况,霍炳杰秉承中医“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带领团队深入开展中西医结合逆转上消化道癌前病变的研究。他致力于推广胃肠镜检查,“从溃疡发展为癌通常需要8-10年,这期间,但凡做一次胃肠镜,发现可能形成癌变的增生,再用中药干预,就能逆转癌前病变。”霍炳杰说。

除了借助河北医科大学乡村医师学院平台,对省内基层医生进行培训外,作为博士生导师,20年来,霍炳杰已培养20多名优秀的学生,其中不少已成长为地方医院的副院长、三甲医院科室主任。而他自己也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京津冀基础专项等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荣获第三届河北省健康科普讲解大赛冠军,获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获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首届中西医结合优秀青年贡献奖、河北省“三三三”人才等殊荣。

在霍炳杰眼中,中医文化犹如一座古老的智慧宝库,蕴含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健康智慧。“疾病种类成千上万,临床表现纷纭繁杂。治疗方剂数以万计。”通过普及执简驭繁的辨证论治规律,让中医惠及更多患者,是他毕生的追求。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