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晋国历史的骊姬之乱,推动晋文公称霸,改变春秋历史格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3 17:14 1

摘要:春秋的晋国吵吵嚷嚷,宫墙里比国门外还险。骊姬之乱的火苗其实没多高,但熏得晋国上上下下都昏昏沉沉。申生死了,重耳跑了,夷吾呆不下去,奚齐当上了几天君,转头就没命。看上去,这整个故事没什么高明的计谋,就是一场儿女情仇穿了件国事的外衣。但里面的人、话和事,凑在一起搅

春秋的晋国吵吵嚷嚷,宫墙里比国门外还险。骊姬之乱的火苗其实没多高,但熏得晋国上上下下都昏昏沉沉。申生死了,重耳跑了,夷吾呆不下去,奚齐当上了几天君,转头就没命。看上去,这整个故事没什么高明的计谋,就是一场儿女情仇穿了件国事的外衣。但里面的人、话和事,凑在一起搅成一锅奇怪的汤。那些本该扎扎实实往前走的政权、法度,被一群人心思缠绕得快断了气。人活着的路,本以为是按理按制排好队,其实一脚深一脚浅,随时能跌个大跟头!

晋国并非一天混成乱篓子的。往前追,曲沃的那群人,花了七十年才把宗主大位从翼城一派抢到手上。曲沃代翼,是一刀切下去的旧山河,后面的新君主总归想做点像样的事。晋武公抓了把劲,外交不掺合,是的,他偏要闷声发大财,谁打架他绕着走。他暗搓搓练兵、理政,戎狄来烦他,他转身就招呼军队。用的是“两稳一快”政策:安内、攘外、发育。晋宗室收拾整齐,外面诸侯谁都说他是隐形大佬。反正这一段主线很简单,晋国越来越能打。

晋武公寿命不长。死后晋献公顺理成章上台。这人想得比他爹多,心还软不得。献公拉着大夫们搅起一池浑水,他让公子们互相捅刀子,为的就是不被架空。你说他狠么,确实挺狠,但他只动公子,有一种错觉,这套就能把国家捏得死死的?他还爱炫耀,进朝见周天子,带点礼回来换吆喝,反正自己国家有点成绩要所有人都知道。外面看着风光,里面裂缝早开了。

晋献公最头疼的事还是家里那摊事。老百姓可能不知道太子申生多老实、重耳多能耐、夷吾多圆滑,但骊姬,她太特别了。献公带兵打了骊戎,弄回一位又美又灵的姑娘。历史总喜欢写她倾国倾城。我看,不过是那个时候宫里谁都斗不过她的眼色和耐心。两次卜卦才给她立了正位,是巧合还是设计?没人敢说。骊姬有意无意间就在心里种了颗野心种子。

接下去很多都像是剧本。骊姬不安分,她要给自己的儿子找一个安全的位置——未来的君主。搞定了梁五和东关嬖五,这两个大夫嘴巴上说是为了国家,强行把太子申生、重耳、夷吾全都赶到城外治边关。为什么?你问谁都推说是“外患不能无守”。其实一看就明白,这套说辞只是她达成目的的工具。至于申生为什么不反抗?重耳没直接翻脸?是不是都被父辈的权威与身份的束缚住了手脚?

到了申生遭算计那天,场面几乎让人心凉。这孩子祭祀母亲,孝顺得不行。结果回宫后,把带回的肉酒给父亲。骊姬已经给加了料,毒死狗和小臣,献公怒火直冲脑门。他信了骊姬的话,不信自己的儿子。申生求辩?其实没用。最后自缢身亡,竟然成了负责任的“好孩子”。看到这,会有人觉得愚忠,世上的父亲怎么能这样?

其实,不是没人看得透。只是都装作看不见。

重耳和夷吾算是聪明,一看风向就散人。重耳往北,投靠狄族,还带上一班忠心的家将,狐偃、赵衰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晋国有头有脸的人物。夷吾跑路去梁国,翻江倒海只为留口气。很难说这一逃,是放弃,还是等待时机。毕竟宫廷的那点道德和骨气,有时候能值钱,有时候能要命。这俩兄弟谁都没想真那么容易就收场。

晋献公死的时候,国内权力像个没拴紧口袋的金币,哪颗都可能滚出来。骊姬趁火打劫,扶着奚齐坐上了君位。结果里克出手,奚齐倒台。公子卓子上去,不久也被做掉。骊姬和儿子一起遭了殃。原本她想稳稳地操控晋国,最后下场却很狼狈。

晋国变成了流动的权力游戏场。这个时候的规则全乱了套。夷吾按承诺勾结秦国,靠着外力回国坐稳王位。可欠秦的账还不了了,饥荒和粮食让双方成了仇家。秦国转手攻晋,连晋惠公都被俘虏。传来传去,晋国脸都快丢完了。偏偏晋惠公又糊涂,明明是托秦的福才回来当天子,反转头想除掉流亡在外的重耳。生怕别人比自己受欢迎?怕是也没那么简单,谁能和死去的申生不一样吗!

轮到晋怀公,还是用熟悉的套路,谁不听话就治你罪。怀公的亲信,见势头不对也能叛变,跟着重耳。逃亡变成官场“打怪升级”。狐偃、吕省、郤芮,前脚还是忠臣,后脚就能变脸。晋怀公只得灰头土脸去高梁,后来被重耳处死。谁敢说这不是互相投机?

重耳成了晋文公,这一段激得山头鸡飞狗跳。他靠秦穆公给的军队,带一众流亡老臣回国。功劳有了,大夫群体壮大,开始掌控核心权力。大夫们各有打算,自此以后,晋国的内乱就像开锅的粥,再也收不住。

这里出现一种有趣的错位:晋文公开启三军六卿制,把晋国搞成了春秋霸主。但大夫播下的祸根太强劲——权力被稀释、分裂,谁都想分杯羹。弱化的家族线,强化的政治集团,晋国慢慢就成了大夫的天下。晋文公靠外姓臣下问鼎中原,未来却几乎把国祚逆向葬送到了手下人手里。这话是不是矛盾?可后来看晋国灭亡就是这样个路径。

再说回来,这一切其实都绕不开骊姬当初的点火。太子申生如果没死?或许晋国没有这些朴素得可怕的宫廷斗争。申生上位,政权一把抓,兴许能多听点理智的声音,大夫大概没那么快肥起来。更别提秦晋间的连番争斗、重耳远走流亡的壮举。换了世界线,晋国会不会连分裂都不敢想?

又或者,没有骊姬之乱的话,重耳在京城蹉跎。等到年老被同伴干掉,这口气消了,也就没有后面称霸一说。晋国历史,也可以是另一副样子。可惜历史不走直线。骊姬点了一把火,把宫闱、诸侯、外敌通通卷进来,谁都没获得全部想要的,却把晋国往接近分裂和大夫专权的路推过去。

细看那些“权谋”。表面上,是个人目标和宫廷角力。实际上,晋国在风雨飘摇里,靠着一些人的聪明、借助外力、权权交易,勉强往前推。风头浪尖抢到的果实,转头就被下一人摘掉。申生死的时候,没人想到晋国百年霸业种下了第一颗毒果。骊姬死得快,可她掀起的水浪却不会平息。

晋国由一个王朝一家独大的格局,被演变成“卿大夫共治”,也就几年时间。以后的晋国,貌似是不断变强,其实家底已经开始空洞。这一桩桩案子,随便往下扒,都是人性的短板和制度的缺漏连着来的。

有人说,骊姬之乱是权谋的胜利、家国的溃败,也许都不是。权谋最后没有赢家。宫廷内斗推着历史的河流乱流,谁主沉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谁手里溜走了权力和方向盘。

这就是晋国的真相,不止是宫廷的恩怨,也不仅仅是某个人的野心。是大夫,是流亡,是外敌,是亲情的软肋和野心的锋芒搅在一起,把晋国推向一条再也回不了头的岔路。

来源:元气清风cPlMo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