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真心热爱太极,这篇文章就是你与名师结缘的开始。青城派掌门刘绥滨老师,一生钻研太极大道,拳理深厚,身法自然,刚柔并济。与其自学迷茫,不如亲近正宗。留言“我爱太极”,刘绥滨老师带你走入真正太极的世界,修身、养心、明道。
如果你真心热爱太极,这篇文章就是你与名师结缘的开始。青城派掌门刘绥滨老师,一生钻研太极大道,拳理深厚,身法自然,刚柔并济。与其自学迷茫,不如亲近正宗。留言“我爱太极”,刘绥滨老师带你走入真正太极的世界,修身、养心、明道。
太极拳的境界高下,往往不在套路的繁复,而在一招一式的精微。青城太极尤为看重 “起势” 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认为它是检验习练者是否得法的 “试金石”—— 若起势能得精髓,便已触摸到太极的门径;若起势流于表面,即便套路娴熟,也难入正宗。
刘绥滨老师作为青城派第 36 代掌门人,以数十年修为印证了这一观点 ,让 “起势见真功” 成为青城太极的重要评判标准。
青城太极认为,起势是 “阴阳相生的起点”,蕴含着太极最根本的运动规律。
青城太极的起势,如‘混沌初开’,手臂上举为阳升,丹田内收为阴降,一升一降间,完成阴阳的首次转换。这一过程中,内气从会阴沿尾闾上行,与虚领顶劲形成的 “头顶气圈” 上下呼应,脊椎以命门为中心节节对拉拔长。
这种 “整劲” 的形成,是起势的核心难点,许多人练拳数十年,仍未能体会到 “骨节开张、气血贯通” 的体感,症结便在于忽视了起势中阴阳互动的深意。
青城太极强调,起势的阴阳转换并非刻意为之,而是 “松静自然中的本能流露”。手臂上抬时,若能做到肩肘松活、不妄用力;手臂下落时,若能以意领气、不僵不滞。
这种‘力感’并非外力强加,而是内气与天地之气相感的结果,是起势中‘阴阳相济’的直观体现。能否感知这种细微变化,是区分 “会打” 与 “不会打” 的第一道门槛。
起势中的身形要领,是青城太极 “松沉” 功夫的集中展现,尤以 “含胸塌腰” 最为关键。
青城太极的含胸,非刻意内收,而是‘心气下降’后的自然状态 ;塌腰亦非弓背,而是‘腰劲下塌’的沉稳,脊椎如‘悬垂之珠’,节节松沉却不失挺拔。
含胸与塌腰需互为前提:含胸则腰易塌,塌腰则胸易含,二者合一,方能使周身血脉畅行无阻。
若含胸过甚成 “驼背”,则经脉受压、气血滞涩;若挺胸外挺,则气浮于上、重心不稳。
起势的身形当如‘古松立崖’,看似沉静却暗藏生机,含胸是为了‘气沉丹田’,塌腰是为了‘劲贯四梢’,二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
许多习练者将起势的身形视为 “摆姿势”,未能领悟 “含胸塌腰” 对气血运行的引导作用,实则已偏离太极 “以形导气” 的核心。
起势中 “沉肩坠肘” 的要领,是检验周身协调性的重要标准。青城太极主张 “沉肩非丢肩,坠肘非夹肘”:肩井松开下沉,如 “重物悬肩” 却不失精神;肘尖自然下垂,似 “钟摆悬垂” 而不僵硬。
沉肩坠肘与含胸塌腰是‘一体两面’—— 唯有沉肩,肘才能自然下坠;唯有含胸塌腰,肩肘才能真正松沉。
若肩不沉则气壅于上,肘不坠则劲滞于臂,即便动作外形相似,也只是 “空架”。
青城太极特别注重 “外三合” 在起势中的体现: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当膝盖与肘尖上下相对时,内劲方能 “合住”,避免散漏。
刘绥滨老师总结:“起势的联动,如‘齿轮咬合’,一处不到,周身皆滞,这正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
青城太极认为,起势是 “周身经络疏通的开端”。起势中每一处要领的到位,都是在为后续动作‘筑基。若起势能做到 “形、气、意” 合一,晨练时每重复一次起势,便是对全身经络的一次梳理。
这也印证了青城太极 “贵精不贵多” 的理念:与其贪多求快学套路,不如潜心打磨起势。
青城太极的起势是 “微缩的太极之道”,藏阴阳、含经络、合劲路,是检验习练者是否得法的精准标尺。
“太极的真谛,不在招式多寡,而在能否从起势中读出‘以形导气、以气养神’的密码。” 悟透此理,方能真正踏入青城太极 “由简入繁、再由繁归简” 的修炼坦途。#MCN双量进阶计划#
青城派第三十六代掌门人刘绥滨,传播中国传统武术,探究养生健康。多年来对太极养生,中国武术进行了深度研究,如果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私信为您答疑解惑。
来源:陈利丹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