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在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署仿生藏羚羊机器人,通过5G超低延迟网络与AI算法实现对藏羚羊种群的无干扰实时监测。这款由新华社、中国科学院与杭州深度机器人公司联合研发的仿生机器人,外观与真实藏羚羊高度相似,成功融入种群,为全球高海拔生态研究提供了革命性工
中国在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署仿生藏羚羊机器人,通过5G超低延迟网络与AI算法实现对藏羚羊种群的无干扰实时监测。这款由新华社、中国科学院与杭州深度机器人公司联合研发的仿生机器人,外观与真实藏羚羊高度相似,成功融入种群,为全球高海拔生态研究提供了革命性工具。
技术突破:“伪装者”机器人的生态侦察术
仿生藏羚羊采用“外形拟态+行为融入”设计:棕灰色皮毛与流线型体态精准复刻真实个体,虽行动流畅度稍逊于活体,但已实现与种群同步移动。其核心优势在于非侵入式数据采集——搭载的AI视觉识别系统可实时追踪迁徙路线、觅食规律及幼崽成长状态,5G网络将高清影像与行为数据瞬时回传至后端平台,分析效率较传统人工观测提升30倍。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项目负责人连新明指出,该系统采用“前端无感采集+后端智能分析”模式,既避免了人类观测对动物行为的干扰,又能捕捉传统方法难以获取的自然行为数据(如夜间觅食、群体警戒反应)。
硬核性能:征服“生命禁区”的工程奇迹
可可西里平均海拔4600米,常年大风、低温(极端-40℃),被称为“无人区”。为适应极端环境,机器人具备三大特性:
全地形通过能力:可攀爬30°陡坡、穿越泥泞湿地及碎石地带,续航半径达2公里,支持远程操控。
抗干扰通信:5G信号穿透复杂地形,在暴风雪天气中仍保持98%的数据传输成功率。
生态预警功能:当监测到藏羚羊群接近公路时,系统自动向保护站发送预警,工作人员可临时管控交通,避免迁徙季路杀事故。
深度机器人公司代表孟源表示,机器人记录的迁徙视频已帮助团队破解藏羚羊“逐水而居”的迁徙密码——通过分析种群规模与移动速度,建立了首个高原物种迁徙数学模型。
应用前景:从物种保护到生态智慧管理
目前,该技术已拓展至雪豹、野牦牛等旗舰物种监测。未来计划升级红外传感模块,实现夜间行为分析,并与卫星遥感数据结合,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业内专家评价:“仿生机器人将生态研究带入‘动物视角’时代,其数据精度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来源:SENSORO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