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电视机只是个摆设,你认同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12 15:28 1

摘要:每次回家,最先映入眼帘的总是客厅那台 65 吋的黑色大平板:方正、沉默,像一块巨大而昂贵的墓碑。它曾经是我们家的中心,现在却只是客厅里一个不会说话的成员。遥控器不知所踪,屏幕落满灰尘,偶尔被孩子当成展示照片的静态相框——这几乎就是它与这个时代的全部互动。有人说

每次回家,最先映入眼帘的总是客厅那台 65 吋的黑色大平板:方正、沉默,像一块巨大而昂贵的墓碑。它曾经是我们家的中心,现在却只是客厅里一个不会说话的成员。遥控器不知所踪,屏幕落满灰尘,偶尔被孩子当成展示照片的静态相框——这几乎就是它与这个时代的全部互动。有人说,电视机的衰落是一场静悄悄的“断舍离”,可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场缓慢而体面的告别仪式。

一、从“三大件”到“背景墙”

上世纪 80 年代,谁家要是拥有一台 14 吋的熊猫牌彩电,就能吸引半个胡同的邻居搬着小板凳来围观。《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的旋律一响,连晚饭都顾不上吃。那时的电视机,是家庭娱乐的“唯一解”,是客厅里名副其实的 C 位。

进入 21 世纪,背投、等离子、LED、OLED……屏幕越来越大,厚度越来越薄,价格却越来越亲民。可与此同时,它的地位却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路下滑。今天,年轻人装修新房,首先要考虑的是给 100 吋投影幕布预留槽位,而传统电视则沦为“背景墙”的一部分——设计师甚至贴心地推荐“艺术模式”,让它在关机时显示世界名画,免得黑漆漆一块煞风景。

二、内容逃离了那块屏

电视机的失宠,从“内容”的逃离开始。

小时候,我们追的是电视台的“档期”:周一《动画城》、周三《大风车》、周六《快乐大本营》。现在,我们追的是“更新提醒”:Netflix 周三上新、B 站番剧零点更新、抖音三分钟一个热点。算法把内容切成碎片,塞进手机、平板、折叠屏,甚至车载中控里。那块曾经垄断视听的 55 吋玻璃,再也拦不住观众用脚投票。

更尴尬的是,电视台自己也把王牌节目同步搬到网络平台。当《新闻联播》都能在手机上刷到 4K 高清版,谁还愿意苦守在客厅等整点?

三、场景被重新定义

“回家看电视”曾是一种仪式:一家人挤在沙发上,遥控器像传国玉玺,掌握它的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如今,仪式被拆解成无数个私人屏幕:爸爸窝在书房刷球赛集锦,妈妈躺在卧室看直播带货,孩子抱着平板追番。客厅不再是共享注意力的广场,而成为每个人短暂停留的中转站。

电视机也曾是社交货币。办公室里,“昨晚《越狱》看了吗”可以瞬间打开话题;现在,同事之间寒暄的是“你小红书刷到那个猫猫没有”。当社交话题不再围绕同一块屏,电视也就失去了“破冰”功能,沦为沉默的家具。

四、技术救不了孤独

厂商们并非没有努力。8K、HDR、Mini LED、120Hz、云游戏、远场语音……每一代新硬件都在刷新参数表。可再绚丽的画质,也抵不过“打开率”的下滑。

一个朋友买了最新款 OLED,兴奋地邀请我去体验《赛博朋克 2077》的 4K 光追。十分钟后,他掏出手机回工作微信,顺手把游戏暂停在电视屏幕上。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我们缺的不是更好的电视,而是能够一起坐下来的时间。

技术可以消除拖影、降低延迟,却无法消除“每个人只想看自己想看的”那份孤独。

五、它终将成为一块纪念碑

或许再过十年,电视机就会像唱片机、胶卷相机一样,成为小众极客的玩具。到那时,我们可能会花大价钱买回一台“复古 CRT”,只为体验扫描线的温度;或者像今天去黑胶酒吧一样,去“客厅影院”付费租一个小时,和陌生人一起为同一部老电影大笑或落泪。

而在大多数家庭里,它将继续充当背景墙、装饰画、孩子的投屏白板,直到某天被彻底拆除,露出背后那片颜色略浅的墙漆——像一块褪色的印子,提醒我们:这里曾经安放过一个时代的欢笑与泪水。

结语

电视机的衰落,不是因为它做错了什么,而是我们不再需要它了。当注意力被切割成碎片,当私人屏幕取代公共仪式,当“一起看”变成“各看各的”,那块曾经巨大的玻璃只能安静地退到墙角,成为客厅里最沉默的纪念碑。

下次回家,不妨擦擦屏幕上的灰,给它通上电,哪怕只是为了听听开机时那声熟悉的“噔——”。那声音里藏着的,或许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旧时光。

来源:梅花影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