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烂名声”咋来的?从谋杀潮到现在的乱,还有老市长吸毒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4 10:54 1

摘要:特朗普将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描绘成一个“充满犯罪、血腥、混乱、贫困和更糟事物”的城市,此举为将这座城市置于联邦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铺平了道路。他动用整个行政资源,部署了约800名国民警卫队士兵,以打击他口中“失控”的犯罪。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正全力支持一项“拯救”行动,以拯救这座城市“失控”的犯罪率。

特朗普将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描绘成一个“充满犯罪、血腥、混乱、贫困和更糟事物”的城市,此举为将这座城市置于联邦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铺平了道路。他动用整个行政资源,部署了约800名国民警卫队士兵,以打击他口中“失控”的犯罪。

然而,总统将华盛顿特区描绘成一个暴力、犯罪猖獗之地的论调并非新鲜事。这种叙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一位曾为内战前的华盛顿勾勒宏伟蓝图的建筑师,最终却将这座城市描述为一个“可鄙的村庄”。

到了1968年,理查德·尼克松声称,华盛顿特区正迅速沦为“世界犯罪之都”,并承诺要将其打造成“一个尊重法律、免于恐惧的典范”。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因毒品危机导致谋杀率创下历史新高,华盛顿特区被冠以“美国谋杀之都”的恶名,与此同时,时任市长甚至因吸食可卡因被捕。

尽管目前华盛顿特区的犯罪率正在下降,但特朗普仍在推动类似的负面言论。不过,犯罪研究人员也指出,这座城市依然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曼哈顿研究所研究员查尔斯·费恩·莱曼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上撰文写道:“尽管犯罪率有所下降,但华盛顿仍然比一个美国首都应有的安全程度危险得多。”

以下,我们回顾这座城市及其犯罪问题的历史轨迹。

1791年,法裔美国建筑师皮埃尔·朗方受乔治·华盛顿委托,为联邦首都进行城市规划。朗方曾为这座城市构想了一幅宏伟蓝图,其中包括风景如画的花园、宽阔的大道和宏伟的宅邸。

然而,到了19世纪初,他对眼前的现实深感失望。正如历史学家兼作家J.D.迪基在其2014年著作《泥土帝国:华盛顿特区秘密史》(Empire of Mud: The Secret History of Washington, D.C.)中所写,朗方抱怨这座城市是一个“可鄙的村庄”。“他所设想的宏伟林荫大道,如今只剩下肮脏的小巷和破损的人行道,”迪基写道,“他所期待的时尚剧院、教堂、银行和沙龙,早已变成了肮脏的巷道、赌博场所和妓院,专为罪犯和嫖客服务。”

迪基指出,近年来所见的暴力文化根源,其实可以追溯到19世纪。

他在The Takeaway播客中提到:“华盛顿特区曾是一个极其暴力的地方,尤其是在内战前、内战时期以及整个镀金时代。”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警力严重不足。当时只有少数几名警员负责巡逻长达数英里的区域,导致犯罪行为频发,从暴民暴力到各种不良行径和犯罪活动层出不穷,甚至包括一些被社会认可的暴力行为。与此同时,首都的奴隶贸易也蓬勃发展。迪基补充说:“奴隶制的遗产是深远而令人不安的,当你深入研究这座城市的历史时,这种影响几乎无法摆脱。”

1861年4月内战爆发后,国会成立了大都会警察局(Metropolitan Police Department),旨在应对随之而来的混乱局面。华盛顿特区大都会警察纪念馆和博物馆指出,那是一个“国家首都充满危险的时代”,随着内战的爆发,军队驻扎进城,政府雇员人数激增十倍,大量不法分子涌入这片仅有几平方英里的地区。

在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的第一任期内,该市连续数年报告的犯罪率有所下降。然而,一本于1951年出版的争议书籍的作者,却将华盛顿特区描述为“罪恶的温床和罪犯的天堂”。

1978年司法部的一份报告指出,在1954年至1957年的三年间,报告的犯罪率下降了近20%。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针对公职人员的一系列暴力犯罪事件加剧了公众的担忧。“1959年8月,前国防部副部长唐纳德·夸尔斯(Donald Quarles)的遗孀遭抢劫,国会议员查尔斯·迪格斯(Charles Diggs)遭持刀威胁,一名空军军士被杀害,一名警察遭帮派殴打,”报告详细描述道,“这些事件促使官方重新关注并采取行动。”

1968年,在马丁·路德·金博士在孟菲斯遇刺后,全国范围内爆发了骚乱。理查德·尼克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宣布华盛顿特区是“全国犯罪重镇”之一。

随着愤怒在城市中蔓延,13人在这场暴力事件中丧生,超过900家企业被毁。警方和消防员不堪重负,联邦军队最终进驻。尼克松在竞选活动中表示:“华盛顿如今司空见惯的骚乱、犯罪和暴力行为,已不仅仅是国家的耻辱。”他援引的数据显示,从1967年7月到1968年7月,该市的谋杀率上升了67%。

美联社指出,长期以来,保守派议员们一直用贬损性的语言来描述美国主要城市的状况,并呼吁加强执法,而这类言论往往是在这些城市因非白人人口迁移(他们大多是为寻求工作或逃离种族歧视和国家暴力)而导致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时出现的。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华盛顿特区陷入了毒品危机,可卡因的泛滥引发了帮派暴力。《华盛顿邮报》前记者鲁本·卡斯蒂略在2014年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回忆道:“这座城市正经历一段可怕的时期。”他描述了当时与强效可卡因(crack cocaine)相关的暴力程度“令人难以置信”,包括为争夺毒品地盘而发生的械斗、证人被杀害以及报复性杀人。

1989年,该市的年度谋杀率突破400起,华盛顿特区再次被冠以“美国谋杀之都”的称号。这座城市的形象在1991年进一步受损,时任市长马里昂·巴里因丑闻被捕,他在一次卧底行动中被拍到吸食强效可卡因。

尽管他在1991年因持有可卡因被判入狱六个月,但巴里却在1995年惊人地重新当选市长。他在2014年11月去世后,其自传中曾写道,当时的他被“权力、魅力、酒精、性与毒品的混合物”所驱使。正如前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所言,尽管巴里的人生“动荡不安”,但在任期间他因推动民权运动而备受赞誉。与此同时,到1991年,该市创下了482起凶杀案的骇人纪录,这是20年来最严重的凶杀率。

相较于80年代和90年代,当前的暴力水平已显著下降。莱曼指出,2005年由大都会警察局和联邦政府实施的一项针对暴力行为源头和地点的战略,有效地使谋杀率有所降低。他在《大西洋月刊》中写道:“2005年举措的成功表明,行政当局无需抢在特区之前采取行动就能降低犯罪率。”

犯罪数据分析师杰夫·阿舍尔在其AH Datalytics公司的Substack文章中写道,2012年,华盛顿特区记录了“令人震惊的低”88起谋杀案,但这一数字在过去10年中又有所回升。“华盛顿特区的谋杀案在2023年达到峰值,2024年开始下降,并一直稳步下降至2025年7月,”阿舍尔写道。

“归根结底,华盛顿特区的暴力犯罪目前正在下降,该市报告的暴力犯罪率目前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水平大致相当,”阿舍尔补充道,并附注并非所有犯罪都会被报告给警方。“2024年该市官方暴力犯罪率是自1966年以来报告的第二低水平。”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华盛顿特区民众对安全问题的担忧日益加剧。《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去年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65%的华盛顿特区居民认为犯罪是“极其严重”或“非常严重”的问题,高于2023年的56%。莱曼表示:“这座城市确实存在问题,有人需要对解决这个问题负责。”

作者: 瑞安·卢宾

来源:日新说Copernicium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