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泽连斯基宣布大消息,乌克兰人终于盼到这一天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4 11:07 1

摘要:说实话,这条消息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都有点愣住了。毕竟这几年,乌克兰境内的紧张气氛谁都看得见,征兵眼看着一年比一年严,不少家庭都是一夜之间全家气氛直转沉重。

说实话,这条消息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都有点愣住了。毕竟这几年,乌克兰境内的紧张气氛谁都看得见,征兵眼看着一年比一年严,不少家庭都是一夜之间全家气氛直转沉重。

可8月12日这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一条社交媒体动态,瞬间点燃了全球舆论场。他宣布:“22岁以下的乌克兰男性公民可以自由离境。”

这场决定的直接导火索,是美俄总统即将在阿拉斯加举行的会谈。就在特朗普和普京敲定会面细节的同时,乌克兰的局势却陷入前所未有的僵局。

泽连斯基在声明中称,这将有助于许多年轻乌克兰人保持与祖国的联系,并有可能在海外学习后返回。

放宽出境限制,是动员政策三年来首次松绑,说明乌方对战争的未来有了重新评估。

俄乌冲突全面爆发以后,乌克兰马上拉响警报,戒严、总动员,一线到后方全部织成一张大网。18岁到60岁男的,哪怕是才刚刚进大学的、刚考上班的,统统不许出国,说白了就是随时待命。

到后面直接就开始“抢人”了,征兵官跟警察真的就在街头巷尾、电梯口、公交站等人,逮着个男人检查证件,当场就给你塞召集令,有点像电影里抓壮丁一样。

如今乌克兰人的噩梦总算是结束了!

俄军的攻势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绞肉机,日复一日地吞噬着士兵们的生命。

最近,乌军的防线在短短一天内就后退了超过150平方公里,波克罗夫斯克方向的缺口越来越大,近五万守军的退路几近被切断。

一位前线士兵在日记里写道:“我们守着苏联时代的老碉堡,却等不来一颗美国造的新炮弹。”西方承诺的“神兵利器”正在褪去光环,德制“豹2”坦克一半以上趴窝在维修站,法制“凯撒”自行火炮部队在俄军无人机的精准打击下成建制溃散。

更要命的是消耗比:俄军仅用一架成本两万美元的“柳叶刀”无人机,就能逼得乌军用价值百万美元的防空导弹去拦截。这种消耗战,打的远不止是钢铁,更是两国之间悬殊的国力。一位前线指挥官的哀叹回荡在网络上:“再这么打下去,我们丢掉的恐怕不止五个州了。”

前线的巨大消耗,如潮水般涌向后方。乌克兰的征兵政策,从最初动员经验丰富的预备役,一步步收紧,直到演变成一场全民的噩梦。如今在城市街头,征兵官和警察的联合巡逻队随处可见。他们会在商场,在公交站,甚至在海边,随时拦下一名男性检查证件。

有时,他们会当场递上征召令。有时,甚至直接塞进军车拉走。这种无差别的“抓壮丁”,正在撕裂乌克兰社会,让“保家卫国”的口号变得苍白而刺耳。

有钱有势的人,总能找到门路开具假的医疗证明,或者花重金买通关系,安然留在后方甚至出国。而普通家庭的年轻人,则成了被送往前线的“消耗品”。“有钱的买路,没钱的卖命”,这种冰冷的观念已然深入人心。

为了躲避兵役,许多人不惜铤而走险。他们翻越冰冷的喀尔巴阡山,徒步穿越原始森林,甚至仅靠一个充气船就想渡过湍急的蒂萨河。单是2024年春天,就有二十多名年轻人永远沉睡在这条界河里。

如果说内部的军事与民心压力是乌克兰的内伤,那么外部盟友态度的悄然转变,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俗话说,“打仗亲兄弟,算账父子兵。”这话放在国家之间,依然如此。曾向乌克兰提供了超过七成弹药的美国,其态度正在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特朗普的威胁言犹在耳:“要么现在就接受现实停火,要么再打三年直到亡国。”这不仅仅是竞选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他派出的特使已明确告诉基辅:接受用土地换和平的方案,否则军火库的大门就要对乌克兰关闭了。

美国的算盘打得很精。长达三年的高强度援助耗资超过两千亿美元,已让国内的共和党选民怨声载道,成了巨大的政治包袱。更关键的是,美国的核心战略家早已明言,只有尽快从乌克兰这个“泥潭”里抽身,才能集中全部精力,去印太地区应对他们眼中的头号对手。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在更大的地缘政治棋盘上,显然成了可以被交易的筹码。

欧洲的“兄弟们”,则表现得更加微妙。德国防长前脚还在痛斥“美国的要求等于让我们投降”,后脚就签署了新的协议,同意欧洲出钱从美国购买武器再转送给乌克兰,这实际上是为美国的“甩锅”行为背书。

欧盟承诺的几百亿欧元援助,雷声大雨点小,实际到账的不足两成,其中大部分还是需要偿还的贷款。法国的弹药库存,据说只够乌军再打十天。

当泽连斯基声嘶力竭地呼吁欧洲联合起来,抵制美国的压力时,欧盟却在联合声明中悄悄埋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当前的接触线应被视为谈判的起点。”这无异于变相承认了俄罗斯占领区的现状。嘴上说着“欧洲的安全不能由美国决定”,但身体却很诚实地承认,一旦离开美国,欧洲的安全体系便是一个无法支撑的空壳子。

现在,我们再回望泽连斯基那两个看似矛盾的举动,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他就像一个走在钢丝上的人,一边是俄罗斯的炮火隆隆,一边是美国步步紧逼的最后通牒,而脚下,则是汹涌的民意和即将崩盘的战线。

公开宣称“寸土不让”,是他的政治底线,也是对国内民众的交代。毕竟,乌克兰宪法规定任何领土变更都需要全民公投,而最新的民调显示,超过九成的民众反对放弃东部和南部领土。如果他敢公然松口,立刻就会面临议会的弹劾和街头的抗议。他的支持率已经从战时高点的91%跌落至不足45%,再也经不起任何政治动荡。

而允许22岁以下年轻人离境,则是一个极其痛苦但又现实的B计划。这部分人是未来2到4年后国家重建和军队补充的希望。现在放他们走,表面上看是放弃了长线的兵源储备,但实际上是在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

这既是向社会释放一个信号——最高压的动员模式可能即将结束,以此缓解内部矛盾。也是在为战后的乌克兰保留一批没有经历战争创伤、有机会在海外接受教育的“火种”。这就像一个高压锅,在即将爆炸前,先小心翼翼地拧开一个排气阀。

最终摆上谈判桌的,或许将是两份方案:一份是美俄之间可能早已秘密勾兑的草案——乌军撤出顿巴斯,换取俄军退回哈尔科夫边界,但克里米亚的地位将成定局。另一份,则是乌克兰能否为自己争取到的,一个在千疮百孔中残存的未来。

来源:影史奇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