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二十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13 17:35 3

摘要: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唐】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韦应物(生卒年不详),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世称“韦苏州”“韦左司”“韦江州”。 宣州司法参军韦銮之子。唐朝诗人、官员。

韦应物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韦应物很早就步入仕途,十五岁起就担任三卫郎为唐明皇效力。其性格仁义侠气,狂放潇洒。安史之乱以后,唐玄宗流落蜀地,韦应物流落失职,开始用心地读书,后来进士及第,历任滁州、江州、苏州刺史的官职。贞元七年,罢官,后在苏州的诸佛寺闲居,直到终年。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其所作五、七绝清韵秀朗,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此外,韦应物偶亦作小词。今传有其所作十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十卷本《韦苏州集》。所作散文仅存一篇。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作描绘了在郡斋雨中与文人雅士宴集的情景,既展现了高雅闲适的氛围,又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关怀以及对苏州文化的赞美。整首诗层次分明,先写郡斋的环境和宴集的背景,接着描述宴会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最后表达对吴中文化的赞美。诗歌语言典雅,意境清新,既展现了诗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又体现了他关心民生、重视文化的情怀。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刺史官署前,侍卫执戟排列森严,显示出郡守的威严庄重。而刺史的居室中,焚香袅袅,弥漫着清幽的香气。这两句诗通过 “森” 与 “凝” 两个字,精炼地描绘出场景的特点,体现了阳刚的威仪与阴柔的清香互补,展现出一种庄重而雅致的氛围。“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海上的风雨悄然来临,给池阁带来了凉爽的气息。这里描绘了风雨到来时的惬意场景,“逍遥” 二字体现出诗人在这清凉环境中的闲适自在,也暗示了当时政尚简易,诗人有闲暇享受这样的时光。“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烦疴” 原指积劳久病,这里指暑热和庶务带来的烦闷郁卒。海上吹来的风雨将这些烦闷一扫而空,此时嘉宾满堂,诗人心情愉悦。“复” 字暗示这样的聚会并非偶然,而是经常性的。“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诗人由眼前的宴集场景,联想到自己居于高位,却尚未看到百姓生活安康。这句诗体现了诗人的责任感和对百姓的关怀,心生惭愧之情,展现了他作为官员的自省精神。“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意思是事理明白,就会搁置小是小非;天性达观,就不会拘泥于世俗的形迹。主人不拘礼节,宾客也就能放松自在,大家在宴会上能够畅所欲言,忘却世俗的束缚。“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当时正处于禁食鲜肥的时期,所以诗人只准备了蔬果来招待嘉宾。这表明诗人严格遵守规定,不搞特殊化,同时也体现了宴会的简朴。“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诗人低下头饮下一杯酒,然后仰起头聆听嘉宾们优美的诗文。“金玉章” 形容嘉宾们的诗作如金玉般珍贵,展现了宴会上文人雅士们吟诗赋词的高雅氛围。“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在这样的宴会上,诗人心情愉悦,精神欢快,感觉身体也变得轻盈,仿佛想要乘风飞翔。这两句诗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宴集时的欢乐心情和超脱的心境。“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诗人通过与诸文士的交流,感受到吴中地区文化昌盛,人才济济,犹如汪洋大海。这里赞美了苏州一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杰出人才。“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最后诗人得出结论,才知道像苏州这样的大藩之地,不仅仅是以财富和赋税强大著称,更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众多的人才。这两句诗升华了诗歌的主题,强调了文化和人才对于一个地区的重要性。

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所作。此诗可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为开头六句,写宴集的环境,突出“郡斋雨中”四字。兵卫禁严,宴厅凝香,显示刺史地位的高贵、威严。然而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原由。宴集恰逢下雨,不仅池阁清凉,雨景如画,而且公务骤减,一身轻松。

再加上久病初愈,精神健旺,面对嘉宾满堂,诗人不禁喜形于色。寥寥数句,洒脱简劲,颇有气概。

第二层为“自惭”以下四句,写宴前的感慨。“自惭居处崇”,不单指因住处的高大宽敞而感到惭愧,还包括显示刺史地位的“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等因素在内,因为这些更使韦应物感到了自身责任的重大。

当然,“未睹斯民康”——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是触发他“自惭”的最为直接的原因。诗人从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出发,自觉地将“斯民”之康跟自己的华贵、威严及“居处崇”对比,这是很自然的。他以前早就说过“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和“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观田家》)等语,把自己所得俸禄与农民的辛勤劳动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地位和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为自己的无功受禄而深感惭愧,深感不安,这种深刻的认识,来自他历年担任地方官所得到的感性印象。

但是又将宴饮享乐了,解决这种心理上的矛盾,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老庄思想了,于是,“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会老庄之理而遣送是非,达乐天知命之性而忘乎形迹,用这种思想去麻痹自己,可以暂时忘怀一切,心安理得地宴集享受,不必再受良心的谴责。韦应物亦不能免给。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病。

第三层为“鲜肥”以下六句,写诗人对这次宴集的欢畅体会。这次宴会,正值禁屠之日,并无鱼肉等鲜肥食品上桌,而是以蔬果为主。这说明与宴者的欢乐并不在吃喝上,而是在以酒会友、吟诗作赋上。诗人得意洋洋地说:“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他一边品尝美酒,一边倾听别人吟诵佳句杰作,满心欢快,浑身轻松,几乎飘飘欲仙了。

第四层为最后四句,盛赞苏州不仅是财赋强盛的大藩,更是“群彦今汪洋”的人才荟萃之地,以回应题目上“诸文士燕集”的盛况。

来源:小模型数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