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籍籍无名,靠一首肉麻“洞房诗”金榜题名,还选入唐诗三百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4 10:00 2

摘要:在唐朝诗歌的瑰丽画卷里,有一名籍籍无名的书生朱庆馀,仅仅凭借着一首描写着洞房场景的“肉麻”诗作,迎来了金榜题名的高光时刻。

在唐朝诗歌的瑰丽画卷里,有一名籍籍无名的书生朱庆馀,仅仅凭借着一首描写着洞房场景的“肉麻”诗作,迎来了金榜题名的高光时刻。

除此之外,他的这篇诗作成功入选了《唐诗三百首》。

这看似“肉麻”的诗作,究竟藏着怎样的玄机?为何会改变他的命运?

提到朱庆馀,相信大多数人对其感到陌生。

根据一些可靠的历史资料记载,这位在唐代诗坛留下过独特印记的诗人,出生在越州。

这个地方钟灵毓秀,景色宜人。

如果我们有机会前往该地,肯定会就觉得该地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朱庆馀的家乡既有闪着粼粼波光的鉴湖,也有笼罩着云雾的会稽山。

如此绝佳的环境,自然对他的成长有一定帮助,可以激发出他的诗词灵感。

然而,朱庆馀的家境十分贫寒,没有优越的学习条件。

他虽然处于十分艰苦的家庭环境之中,但是对诗歌充满无限热爱。

当时,在晚唐的江南水乡,鉴湖尤为清澈。

少年朱庆馀就生活在湖畔的小村落里。他住的房屋十分简陋,并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摆设。

然而,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他希望让自己的父母住上干净安全的房子,离开这破旧的茅草屋。

然而,如今的他,不得不先认清现实的状况。

他的家里根本就没有笔墨纸砚。因此,如果想要创作诗词,那简直就是奢望。

但是,每当清晨到来,他便拿着捡来的树枝,在沙地之上认真地书写着诗词。

那每一个端正的笔画,都是他对诗词文学的执着追求。

幸运的是,乡间私塾先生无意间,发现了朱庆馀的才华与勤奋。

先生被他眼中对诗词的热爱深深打动,允许他借阅私塾中的各种古书典籍。

这时的朱庆馀就好像获得了珍宝一般,心情无比激动。

从此之后,他一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

为了读懂那部晦涩难懂的《昭明文选》,他不顾路途遥远,步行数十里,向老者求教。

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都不能阻挡他求知的脚步。

有时,朱庆馀会漫步在湖水之畔。

他喜欢看着鉴湖美景,听着枝头鸟儿的吟唱。

每当此时,他便随手捡起一块石子,在地上记下心中浮现的诗句。

渐渐地,朱庆馀创作的诗作在乡里流传开来。

乡亲们对这个才华横溢的少年赞不绝口,就连周边村的学子纷纷前来请教。

此时此刻,虽然他的声名尚未远扬,但在他的家乡,他已经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然而,朱庆馀心中明白,在这世道,对于寒门子弟来说,科举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于是,他准备全身心投入科举考试,认真学习经书典籍。

他将自己的想法写到文章之中,字字珠玑,道尽远大抱负。

然而,他的想法在当时有点不切实际,那时想要顺利通过科举考试绝非易事。

当时,唐代科举考试的难度是比较高的,很多人穷尽一生,都没有考上功名。

这样的结果在当时就是常态,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

很多寒门学子如果想要顺利地考取功名,除了在考场上认真发挥之外,更需要借助贵人之力推开进入仕途的大门。

这时,朱庆馀寒窗苦读数载,虽然满腹经纶,但是出身比较低微,在长安城中只是一名籍籍无名之人。

他清楚地知道,如果没有贵人的引荐,即便创作的文章十分精彩,恐怕也难以得到考官的青睐。

当时,水部员外郎张籍诗名满天下,不仅文采斐然,更喜欢提携后辈。

朱庆馀听闻张籍的才识,心想如果能得到张籍的赏识与推荐,在其诗卷上题字推荐,那自己的科考之路就十分顺畅了。

几经辗转之下,他将精心创作的诗卷呈到张籍案前。

张籍对其细细品读,觉得朱庆馀的诗作用词精妙,对其印象非常深刻。

后来,距离科举考试的时间越来越近了,他顿时感到忐忑不安。

他虽得张籍赏识,但不知自己的才学是否真能打动主考官。

经过慎重思考后,他决定以诗为问,投石问路,再探一探张籍的心意。

于是,一首《近试上张籍水部》应运而生。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中详细描绘了新婚女子洞房花烛后,精心梳妆,小心询问丈夫妆容是否得体的场景。

表面上写闺阁之事,实则将自己比作新妇,将张籍当作夫婿,将主考官当作公婆。

他利用这首诗,含蓄询问自己的文章能否符合主考官的心意。

诗中不但展现出了朱庆馀临考时忐忑心境,而且还有对文章是否契合主考官喜好的不安。

除此之外,他尤为渴望得到张籍肯定与推荐。

整首诗将自己对科举结果的担忧、对前途的迷茫表达了出来。

他创设闺房场景,委婉含蓄地表示出对改变命运的执着。

后来,历经岁月流转。那首《近试上张籍水部》,也因其精妙的构思与含蓄的表达,流传千古,最终入选《唐诗三百首》,成为唐朝的科举文化与诗歌艺术交融的典范之作。

一封回信定乾坤

那时,这首最终入选《唐诗三百首》的诗作,得到了张籍的赞扬。

在收到诗作后,他深知朱庆馀的才华,也明白这诗中藏着的忐忑与期待。

他当即挥笔创作了一首《酬朱庆馀》作为回应。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以越女比喻朱庆馀,夸赞他才华卓越,不需要太担心。他觉得朱庆馀就像越女即便天生丽质,仍然会对自己的美貌不太自信。

他内心十分清楚,朱庆馀的才学足以在科举中脱颖而出。

张籍将他人的作品比作齐地精美绸缎,而把朱庆馀的文章比作珍贵的菱歌。

他明确表明朱庆馀的文章价值非凡,金榜题名毫无问题。

这首诗饱含对他才华的高度赞赏,充分展现出了张籍爱惜人才的高尚品质。

之后,朱庆馀收到张籍的回诗,顿时感到心安,充满了自信。

后来,他凭借一首精巧的的诗作,不仅得到了张籍的认可与鼓励,更成功吸引了主考官的注意,如愿以偿金榜题名。

而那首《近试上张籍水部》,也凭借着其精妙的构思与含蓄的表达,流传后世。

在唐代诗坛,诗歌不仅是诗词创作,更成为文人传递情感的独特载体。

这两首诗一赠一答,珠联璧合。

朱庆馀用含蓄笔触将考试焦虑放进诗中,张籍以精妙诗语回应,传递对后辈才华的赞赏。

两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深厚情谊,更成为诗坛千古佳话,让后人能够深刻地领略到唐朝文人的才情。

朱庆馀凭借一首精妙的“洞房诗”投石问路,描写新妇梳妆的姿态,含蓄地询问自己能否考上。张籍明白朱庆馀的内心想法,以一封回信打消他的顾虑。

正如张籍所说的那样,有能力的人方可放手一搏,毕竟是金子总会发光!

来源:旧历史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