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蝶变彰显“两山”理念思想伟力——写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之际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4 10:53 2

摘要: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二十载光阴流转,山河作证,“两山”理念从浙北山村走向神州大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在“两山”理念的引领下,

编者按: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二十载光阴流转,山河作证,“两山”理念从浙北山村走向神州大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在“两山”理念的引领下,从江河安澜到湖清岸绿,从水利粮丰到生态惠民,水利事业谱写出新时代人水和谐的动人乐章。中国水利报推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水利之变”专号并刊发特稿,生动呈现水利系统践行“两山”理念的壮阔实践与丰硕成果。

时间有色彩吗?如果有,这是以绿为底、绚烂多彩的20年——江河湖泊实现沧桑巨变,水清岸绿泼墨大美江河。

时间有韵律吗?如果有,这是以水为脉、和谐共鸣的20年——人水和谐理念深入人心,节水爱水护水成为时代风尚。

时间有温度吗?如果有,这是以民为本、暖意涌动的20年——“民生为上、治水为要”成为共识,水润民生触手可及。

江河万里,活力奔涌,美丽中国新画卷徐徐展开。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一科学论断已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20年来如熠熠灯塔,持续释放真理光芒。在其指引下,水利事业紧扣时代脉搏,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笃定迈进,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真理之光照亮奋进征程

远山如黛、溪流欢歌、翠竹摇曳……余村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

26岁的青年导演沈晨已在余村工作生活一年半,对当下的状态很满意:“每天醒来推窗见绿,这样的生活谁不向往呢?”2024年,沈晨团队创作的《在大余村的一百次推窗》等微电影屡获奖项。

彻底告别“山是秃光头,水成酱油汤”,余村以绿色激发灵感,用创意改造乡村——实施“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集聚60多个合伙人项目,吸引1200多名青年创客驻村创业。依托青年新经济、跨界新农业、体验新文旅,2024年余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20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7.4万元。

余村20年的变化从里到外,是生态面貌之变,是发展方式之变,其根源是“两山”理念引领的思想观念之变。

浙江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 安吉县水利局供图

站在20年的时间坐标上回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通俗易懂却字字千钧的10个字,究竟怎样改变了中国?

——这是一束光芒,照亮生态与经济协同的发展逻辑。江苏永安河从“黑臭水体”蝶变为“生态廊道”,沿线建设的生态产业园年产值突破50亿元;广西邕江从“污水收纳渠”变成“城市会客厅”,百里邕江景观带拉动沿岸土地持续增值;辽宁小汤河实现从“洪涝隐患点”到“鱼鸟栖息地”的重生,生态旅游产业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额增长40%……河流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实现协同迸发。

——这是一个目标,指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水利部大力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保障江河湖泊生态流量,实现“通水于河”:断流100年的京杭大运河实现连续4年全线贯通,一批以大运河为主题的生态公园在沿线城市建成,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断流27年的西辽河干流今年首次实现全线通水,沿线百姓欢欣鼓舞,扶老携幼沿着水流行进方向驻足观看;永定河连续5年实现全线流动,沿河产业带成为带动北京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每一条复苏的江河中找到生动注脚。

——这是一条路径,实现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双向奔赴。深圳市茅洲河建设幸福河湖释放15平方公里滨水空间,吸引180多家科技企业进驻,污染严重的电镀产业园升级改造成环境生态产业园,年产值由1.2亿元增加到80亿元以上;湖南浏阳河治理后拆除违建、修复岸线,融入红色文化与民俗元素,已形成多个民宿聚集区,2024年民宿营业收入突破15亿元……“生态赋能经济,经济反哺生态”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

——这是一种规律,顺应则能万物生长、顺畅运转、动态平衡。长江干流江西九江段崩岸治理摒弃单一混凝土硬措施,采用植生生态混凝土护坡,沿岸种植水生植物,让河道重新成为“会呼吸的生态廊道”;引汉济渭工程的黄金峡水利枢纽,修建1908米长的生态鱼道,高峰期每日上万条鱼儿通过……自然规律为经济活动划定不可逾越的生态边界,唯有尊重规律、敬畏自然方能实现长远发展。

北京市永定河畔,居民在门城湖公园内休闲纳凉 王越 摄

在“两山”理念提出的第10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保障水安全,关键要转变治水思路,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方针治水,统筹做好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一系列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与“两山”理念相得益彰,在江河湖库落地生根,彰显出巨大的思想伟力,成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促进人水和谐共生的实践遵循。

“水利部将坚持不懈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不懈做好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这篇大文章,让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让越来越多的河湖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在今年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水利部部长李国英的话语掷地有声。

改革实践激荡澎湃力量

水,作为生态环境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就像血液之于人体,是一切生命活动存在的根本。

20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如春风化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折不扣落实到水利高质量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

看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深入人心,修复长江生态环境被摆在压倒性位置,产业转型升级,沿江岸线整治,“十年禁渔”落地见效,长江重现一江碧水、两岸青山。退捕上岸的渔民李开权如今是江豚观测员,他举着望远镜笑着说:“现在三天两头能看见江豚翻浪,比当年打鱼时见得还多!”

看河——“八步沙缺水的历史结束了!”今年4月,黄河水通过引水渠流进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坚守治沙前线40年的场长郭万刚万分激动。连续26年不断流的黄河水,滋养着河套平原的麦田,让甘肃天水市麦积区农民的日子像花牛苹果一样红火,也让山东东营的湿地成为候鸟的乐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黄河大合唱”在神州大地奏响。

看湖——从“一湖之治”到“生态之治”,云南洱海再现“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从“臭水湖”到“生态地标”,福建筼筜湖重焕“万顷筼筜水接天,夜来渔火出云烟”的秀丽风光;从生态“告急”到百鸟翔集,内蒙古乌梁素海再现芦苇浩荡、水鸟欢唱的勃勃生机。

看点水成金——在浙江安吉浒溪,滨水岸带的一个咖啡馆一天卖出3000杯咖啡,浒溪流域2024年旅游收入超130亿元。“这石川河,过去只见石、不见川,现在水流之处,遍地生金!”在陕西富平县居民陈文平心里,母亲河“活”了,经济也“活”了,仅富平柿饼一个产业就吸纳了全县约四分之一的人口就业,带动群众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

看价值转化——浙江上线“浙土平衡”数字化平台,畅通土石余方资源循环利用链条,预计每年节省成本超60亿元;湖北鄂州石桥水库水利风景区完成全省首单交易,20年生态旅游经营权成交222.28万元,预计带动当地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全国首例水库碳汇交易落地重庆,汉丰湖生态治理产生的8784吨碳汇“变现”70.3万元,水利工程生态价值转化为真金白银。

看技术革新——水利部门建设一批数字孪生大坝,构建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推动大坝实现更安全运行、更精准调度、更高效管理;2024年发射的首颗水利遥感卫星,为数字孪生水利“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的“天基”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孪生黄河”建设加快推进,为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提供科技支撑。

云南普者黑景区立足独特的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发展文旅产业 记者 李竹音 摄

一系列生动实践,无不印证着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江河湖海的焕新容颜,到“点水成金”的价值转化,再到水利新质生产力的势不可挡,水这一生态“核心要素”正以多元姿态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在改革的浪潮中奏响生态与发展同频共振的时代强音。

202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为新时代江河保护治理锚定了坐标系、绘制了施工图。全国上下将以更大力度推进江河保护治理,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水安全。

幸福之源厚植民生福祉

一杯“南水”,清澈甘甜,北京市民饮水安全的背后是千里之外丹江口库区的水源地保护。

一份“乡愁”,念念不忘,游客在黄河口三角洲欣赏鱼翔浅底、候鸟翩飞,得益于黄河中上游的水土保持、中下游的生态补水。

一张“存折”,增值可期,福建长汀吸引社会资本种植经济林果,治理水土流失,播种满山“绿色银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点点滴滴聚成江河湖海,馈赠幸福长留绿水青山。“两山”理念正以鲜活的方式融入百姓生活,让江河湖泊的生态红利持续转化为幸福之源、民生福祉。

这幸福是“人在画中游”——母亲河复苏行动加速让河流焕发生机,海河流域曾经“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困局已成过往。2024年新建680条(个)幸福河湖,全国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4万平方公里。与2015年相比,地下水超采的“漏斗”缩小31.9%,超采区面积缩减6.8%,越来越多的河道泛起清波,两岸草木葱茏。

幸福是“安全有保障”——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不断延伸,我国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受益人口最广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现有水库大坝约9.5万座,总库容超1万亿立方米。2022年以来,6.3万处农村供水工程像毛细血管般铺开,3.4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有了坚实保障,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水龙头一开便有清水流淌的安心日子已成为寻常。

幸福是“有事找河长”——河湖长制实行以来,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人管、有人护,全国30万名省、市、县、乡级河长和90万名村级河长坚守在江河一线。河湖长牵头抓总,“河湖长+”协调联动,“民间河长”群策群力。2018年以来,各地累计清理河湖库“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28万余个,让江河湖泊卸下“枷锁”、舒展“身姿”。

幸福是“粮食再增产”——灌区稳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超过10.8亿亩,2024年耕地灌溉面积上生产的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今年春灌,全国570亿立方米“解渴水”滋润4.3亿亩良田,打了一场漂亮的抗旱保灌硬仗,为保障粮食安全、农民增收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幸福是“返乡能创业”——广东大力发展水经济,山东打造效益河湖,各地积极构建以河湖为轴线的高质量发展空间。“我要让更多的人记住松花江的味道!”“95后”陈建业从北京回到家乡吉林靖宇县,依托松花江水上旅游大通道,在松花江畔开了6家连锁餐馆,生意越来越红火。

湖南省常德市穿紫河美景如画 何英满 摄

这些可触、可感、可及的民生成果,让每一滴水、每一片绿意,成为滋养幸福的源头活水。

人类文明的脉络,始终与河流的走向紧密交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赋予了河流生命概念,指引新时代江河保护治理新方向,开启了江河保护治理新实践。

2023年,中国水利部代表团在联合国水大会上提出“建构河流伦理”倡议,要把自然界河流视作生命体,尊重河流生存与健康的基本权利,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

《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提出形成“江河哺育人民、人民守护江河、人水和谐共生”的江河保护治理格局,这既是“两山”理念的实践深化,也是对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有力回应,更是对一切工作落脚于民生、服务于人民的深刻诠释。

20年,四季轮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如同一粒粒种子,在神州大地处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0年,山河壮阔,我们见证江河湖泊的华丽蜕变,亲历生态红利泽被民生福祉的万千气象。

20年,追寻真理,实践让我们更加笃定,哪条路才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路,又该以怎样的坚定和智慧走好这条路。

江河保护治理正在全面推进,“两山”理念的实践将迈向更高水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将更加动人,中国式现代化的水润底色将愈发鲜明,文明的长河将载着万千期盼,奔涌向前,生生不息!

来源:中国水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