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人在意是不是“秒回”信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4 11:00 3

摘要:日常生活中,“神经多样性”个体往往面临着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风险。这一观点由澳大利亚社会学家 Judy Singer 提出,其认为,自闭症、注意力缺陷障碍( ADHD )等传统观念中的疾病应该被视为一种多样性的体现,而非需要矫正的缺陷。神经多样性个体与神经典型性个

为什么总有人在意是不是“秒回”信息?

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真的是一种需要改变的“异常”吗?

日常生活中,“神经多样性”个体往往面临着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风险。这一观点由澳大利亚社会学家 Judy Singer 提出,其认为,自闭症、注意力缺陷障碍( ADHD )等传统观念中的疾病应该被视为一种多样性的体现,而非需要矫正的缺陷。神经多样性个体与神经典型性个体(传统观念下的正常个体)间的差异不应被视作一种疾病。


相该研究结果表明,减少环境压力源,为神经多样性个体提供友好的生存环境,是降低他们心理健康风险的重要环节。

了解这些藏在日常里的心理学,能帮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01

恋爱中的“宜家效应”:

到底要不要秒回?

在第一次约会之后,你会秒回消息,还是故意消失来制造神秘感?

一方面,真诚且直白的兴趣是迷人的,我们天生就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另一方面,人们往往对属于自己的东西习以为常,不再对其抱有强烈的期待与憧憬。

完全顺从和过分热情可能被视为痴迷或心怀不轨,最终让人反感。同时,过于冷静则可能被理解为毫无兴趣,可能会扼杀吸引力——没有人想追逐一个无望的目标。

有研究表明,刻意保持距离确实能提升你的吸引力,但有一个关键条件:对方必须觉得他们的努力最终有可能成功。如果刻意保持距离,让你看起来真的不感兴趣,则会适得其反。

有效运用刻意保持距离的关键,在于传达出你的魅力,但又不至于让你触不可及。这种做法鼓励潜在伴侣更多地思考你,认为你值得追求,并投入努力来赢得你。

研究者将其称为「宜家效应」( IKEA Effect )——与直接购买的桌子相比,你会更珍惜那张亲手组装的。潜在伴侣为你投入的心思与时间会增加他们对关系价值的感知,使他们更加投入。

但这种策略并非适合所有人,研究表明,其效果因使用者及使用对象而异。

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追求难以成功的伴侣,这或许反映了持续存在的刻板印象,即男性被期望为主动追求者。

具有焦虑型依恋倾向的人,那些害怕被抛弃并渴望得到安抚的人,也可能被这种追求所吸引,他们可能会过度使用这种策略,使他人感觉自己处于某种悬而未决的暧昧之中,也可能被这种策略过度影响,在关系中陷入焦虑与幸福的循环。

研究者将这种行为视作一种“策略”而不是“玩弄”,其中关键的区别在于这种行为是为了建立关系,还是利用他人,经过考虑后的延迟回复和毫无理由的忽冷忽热之间存在本质区别。

因此最有效的策略是展示你的价值,同时明确传递兴趣,将发展出真诚长久的关系作为目标,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一些有意义的「拉扯」也许能为你们的关系带来完全不同的新鲜体验。

02

安娜·卡列尼娜原则:

乐观者连前额皮层都相似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托尔斯泰在为《安娜·卡列尼娜》写下这样的开篇时,大概没有想过自己的小说会被用来命名一种心理学现象。

近期日本神户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当思考未来事件时,乐观主义者的脑部活动相似,而悲观主义者的脑部则显示出更大的个体差异。

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安娜·卡列尼娜原则」——乐观的人是相似的,不乐观的人则各不相同。

研究共招募了 87 名参与者,要求他们想象各种未来事件,包括积极、中性、消极和死亡相关事件,同时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扫描和记录他们的大脑活动。

结果发现,高乐观得分个体在内侧前额叶皮层上的神经活动模式高度相似。

因此「乐观的人是相似的」,指的是乐观的人在思考未来时的大脑活动类似,而非具体的想法类似。

研究者还发现乐观者在思考积极事件或消极事件时,其神经模式上的差异比悲观者更为明显。

这意味着乐观的人在大脑中能清晰地感知到积极与消极事件之间的区别,他们总是把积极事件延伸得更远、更加具体,而限制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想象。

因此,乐观并不涉及对消极事件的积极重新诠释,乐观者通常以更抽象和更具心理距离的方式处理消极场景,从而减轻这些场景的情感影响。

同时,研究者认为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乐观者更善于社交——

乐观者似乎对未来有一个共同的思维蓝图,这可能有助于他们与他人建立联系,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彼此的观点。相比之下,悲观者则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思考未来。

于是,这引出了新的问题,乐观者这种类似的大脑活动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逐渐形成的?

正如文章作者谷崎邦彦说: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更深入地理解是什么导致了孤独感,以及是什么让人们能够相互交流。我相信阐明这种共享现实产生的过程,是迈向一个人们能够更好交流的社会的一步。

03

离婚男性自杀的可能性

是已婚男性的近三倍

离婚不仅意味着生活层面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会带来巨大的情感创伤,甚至使人产生自杀想法和行为。

有研究发现,与已婚者相比,离婚者的自杀率高出 2~3 倍,男性离婚后的自杀风险提升尤为显著。缺少亲密关系与物质滥用、抑郁症类似,均为显著的男性自杀风险预测因素。

近期,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重点讨论了离婚如何对男性造成严重伤害。

墨尔本大学的研究者汇集了全球 30 个国家 75 项研究的发现,涉及超过 1.06 亿男性,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 离婚男性的自杀可能性是已婚男性的 2.82 倍,随后的分居会进一步增加近一倍的自杀风险;

▨ 年轻男性更容易受到关系破裂的影响,35 岁以下离婚分居男性自杀的可能性是已婚男性的 8.6 倍;

▨ 亚洲文化背景下的离婚男性自杀风险更高;

研究者认为,离婚所带来的情感创伤、人际关系变化以及与传统男性形象的冲突是导致自杀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传统的男性气质文化鼓励男性在面对压力时使用压抑或者回避的策略,这使得他们在理解或解读自身情绪方面存在困难,离婚带来的强烈且复杂的情绪,包括悲伤、失落、焦虑、内疚、愤怒等,可能使他们的情绪应对机制不堪重负,以至于寻求自杀。

离婚也造成了人际关系网络的变化。在男性的关系网络中,伴侣是最主要的社会和情感支持来源,亲密关系外的人际支持相对较为薄弱,这意味着男性在面对关系破裂时少有可以寻求支持的关系,由此产生的社会隔离和孤独也增加了男性的自杀风险。

即使离婚男性寻求帮助,也很难得到有效支持,他们常常被告知「振作起来」或者「重新开始」,却几乎没有人承认他们的痛苦,这进一步强化了传统的男性刻板印象——他们不该被关系破裂所影响。

在传统刻板印象中,离婚会被视为「男性身份的失败」,婚姻的失败甚至等同于人生的失败。

婚姻状态的变化会引发男性在原生家庭关系、亲子关系、职场关系等多种关系中的形象变化,也影响着男性看待自我的方式,这使得他们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并且更容易因此感到羞耻。

这种羞耻感在亚洲文化背景下似乎更为强烈。

虽然离婚双方均存在自杀风险的上升,但研究者发现「社会隔离」和「羞耻感」似乎并不会以类似的方式,加剧女性的自杀风险,这意味着男性在这些方面产生了额外的风险,可能需要更多的关注。

来源:新建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