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 2025 年 4 月 4 日中国对部分稀土品项实施更严格出口管控以来,围绕稀土的各类消息在媒体与社交平台上持续发酵。有些是政策调整的真实反映,有些是夸大其词的误读,还有一些则是彻头彻尾的谣言。在稀土这样关乎国家战略安全的领域,谣言的杀伤力远比人们想象的更大
自 2025 年 4 月 4 日中国对部分稀土品项实施更严格出口管控以来,围绕稀土的各类消息在媒体与社交平台上持续发酵。有些是政策调整的真实反映,有些是夸大其词的误读,还有一些则是彻头彻尾的谣言。在稀土这样关乎国家战略安全的领域,谣言的杀伤力远比人们想象的更大。它不仅能扰乱市场、搅动舆论,还可能在国际舞台上被放大利用,成为打击中国稀土产业的舆论武器。遗憾的是,很多非专业自媒体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极其轻率,甚至主动制造噪音,只为博取流量与收益。为了帮助行业读者快速识别和应对,我们整理了近四个月以来的稀土谣言速览,并分析了背后的利益链条,提醒大家警惕信息陷阱。
金融投机与资本市场操作目的:短线套利、资金引流获益方:游资、持股方、财经自媒体跨境政治博弈与舆论战目的:塑造威胁论、争取政策支持获益方:境外矿企、国防工业、游说团体诈骗与非法集资目的:骗取投资款、引流诈骗获益方:虚假金融平台、币圈灰产环保议题放大与绑架目的:施压监管、阻挠项目获益方:环保组织、地方竞争方流量与内容产业驱动目的:博取关注、广告变现获益方:短视频创作者、自媒体大 V伪造内部信息外泄或二手变形目的:试探反应、利益交换获益方:内部泄密者、谈判方根源:旧案记忆+管制收紧+舆论情绪渲染
获益方:金融投机者、境外买家、自媒体、政策游说方
四、非专业自媒体传播稀土谣言的双重危害
近年来,稀土产业屡屡成为舆论焦点。但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并非专业研究稀土的自媒体账号,为了流量与变现,频繁发布未经官方确认、缺乏权威依据的所谓“内幕消息”“独家爆料”。这些内容往往带有明显的夸张甚至虚构成分,短期内或许能收获点击和关注,但对产业、市场乃至国家形象造成的损害却是长远而深刻的。
这些非专业自媒体的动机并不复杂——用热点换流量,用流量换收益。常见的获利方式包括:
平台广告分成:文章阅读量越高,广告收益越多。软文与舆论定制:受企业、投资机构委托,制造利好或利空的舆论氛围。二级市场配合炒作:借助谣言引导股价或期货波动,从中套利。私域引流变现:通过制造焦虑或“内幕感”,吸引用户进群,再推销课程、咨询服务或理财产品。信息倒卖:收集读者的联系方式和行业身份信息,转卖牟利。在这种模式下,信息的真实性、来源的可靠性往往被放在次要甚至可忽略的位置,首要目标是“抢先”和“吸睛”。
稀土是关乎国家战略安全的产业,其市场价格、政策动态、国际供应链格局都高度敏感。非专业自媒体随意发布未经核实的消息,会造成两方面的直接危害:
(1)扰乱舆论与市场预期
虚假或夸大的信息容易引发价格波动,制造投资恐慌或盲目乐观,导致企业和投资者作出错误决策。
(2)误导公众认知,损害国家形象
当公众被反复灌输不实信息,错误印象会固化,甚至在国际舆论中被二次利用,成为抹黑中国稀土产业的工具。
稀土领域的信息传播,必须基于事实与权威来源,而不是情绪化的猜测与博眼球的标题。自媒体并非不能参与稀土话题讨论,但必须有起码的专业门槛与核实责任。在战略性产业面前,真实不仅是新闻的底线,更是国家利益的防线。
本文为核实整理,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法律或政策依据。欢迎读者在评论区补充线索或提供核实渠道。
来源:沃德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