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 年冬,疫情突袭雪域高原。零下 12 ℃ 的那曲市,极端低温可降至 -35 ℃ 至 -40 ℃,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的帐篷外,风像刀子一样刮过。护目镜上结着冰花的护士,用冻得通红的手为市民做核酸采样。帐篷必须保持通风,传统取暖设备在高原低温情况下纷纷“罢
2021 年冬,疫情突袭雪域高原。零下 12 ℃ 的那曲市,极端低温可降至 -35 ℃ 至 -40 ℃,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的帐篷外,风像刀子一样刮过。护目镜上结着冰花的护士,用冻得通红的手为市民做核酸采样。帐篷必须保持通风,传统取暖设备在高原低温情况下纷纷“罢工”,军大衣成了他们唯一的铠甲。
伟而特总部连夜在那曲门店点亮“暖医行动”——高原极寒、缺氧、大风环境下,伟而特红外取暖设备只为白衣天使专属送达。
这里没有红毯、没有闪光灯,没有媒体记者,只有一句:“把热量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上。
四载春秋,公益是刻进年轮的温度
这并不是第一次。2017 年 ,伟而特进入中国,就把“无偿送温暖”定为每年的固定仪式。几年过去,对象也越来越具体:防疫一线的“白衣”、80岁以上的老人”、边防哨所的“橄榄绿”、乡村讲台前的“烛光”……
那曲的白衣天使,值得最温柔的守护
捐赠名单上,"那曲市医护人员"的名字格外醒目。这里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全年无霜期不足60天,冬季日均温-12℃,极端低温可达-40℃。对于坚守在这里的医护人员来说,"温暖"从来不是奢侈品,而是生存的必需品。
次仁卓玛的家在县城边缘的老家属院,一间不足40平米的小屋里,没有集中供暖,靠煤炉取暖的她总说:"夜里孩子写作业,手冻得握不住笔,我总心疼。"
而在县中医院的急诊科主任看来,最愧疚的是除夕夜——去年疫情反复时,他连续72小时守在医院,妻子打电话说女儿发了高烧,他却连回去摸一摸孩子额头的力气都没有。
“他们守护着高原的健康,我们要守护他们的温暖。”项目负责人说。此次捐赠的 伟而特红外取暖设备,采用多频谱红外技术将电能转化为远红外线,以光速传播人体/物体吸收后瞬间升温,无需等待空气缓慢加热。高原、低温、缺氧环境下依旧秒级速热;零噪音、零强光,还能杀灭 99.99 % 的病毒与细菌,并释放负离子净化空气。
公益不是终点,是更多温暖的起点
那年的"第一轮"捐赠已经过去很久,但伟而特的温暖计划远未结束。按照规划,他们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多轮捐赠,覆盖更多边疆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县和抗疫一线。正如企业负责人所说:"公益不是一场限时活动,而是需要持续投入的长跑。只要伟而特还在,只要社会还需要,我们的温暖就会一直送下去。"
来源:淹死的秋刀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