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窗外的天色早已暗了下来,王女士仍坐在办公室的工位上,手指在键盘上不停敲击。桌上散落着五六个拆开的零食包装袋,这是她今天加班以来吃掉的第五包零食了。每当任务堆积、压力袭来,她总会不自觉地伸手去拿零食。越焦虑,吃得越多,吃完的片刻仿佛情绪得到了安抚,可没过多久,内
窗外的天色早已暗了下来,王女士仍坐在办公室的工位上,手指在键盘上不停敲击。桌上散落着五六个拆开的零食包装袋,这是她今天加班以来吃掉的第五包零食了。每当任务堆积、压力袭来,她总会不自觉地伸手去拿零食。越焦虑,吃得越多,吃完的片刻仿佛情绪得到了安抚,可没过多久,内心的不安又卷土重来。回到家看着体重秤上的数字不断攀升,她又陷入自责与难过。这种现象在现代职场中越来越普遍。张老师也是如此,作为高三班主任,她长期处于高压状态,面对学生成绩和教学任务,总想通过吃东西来缓解压力。她发现,尽管嘴上在咀嚼,心里的焦虑却丝毫未减,反而因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身体也开始发出警告。
其实,这种用进食来应对情绪的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情绪化进食。当我们感到压力、孤独或担忧时,大脑会本能地寻求安慰,而高糖、高脂肪的食物能迅速刺激多巴胺分泌,带来短暂的愉悦感。然而这种快感转瞬即逝,并不能真正解决情绪问题。长期的压力还会促使身体分泌更多皮质醇,这种激素会让人更渴望高热量食物,而不是水果或沙拉。于是,压力引发暴食,暴食带来身体不适与自我否定,进而加重压力,形成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要走出这个循环,首先需要学会分辨情绪饥饿和生理饥饿。情绪饥饿来得突然,往往强烈渴望某种特定食物,即使吃饱了还想继续吃;而真正的饥饿是逐渐产生的,对食物没有特别偏好,吃饱后自然停止。当下一次想吃零食时,不妨先停下来问问自己:是肚子饿了,还是心情不好?
寻找替代的情绪调节方式尤为关键。运动是极佳的选择,哪怕只是快走十分钟、跳一段舞,都能促进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分泌,让人心情变好。深呼吸、冥想、写日记或画画,也都是有效的情绪出口。饮食结构的调整同样重要,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纤维的食物,如鸡蛋、坚果、全麦食品,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延长饱腹感。规律进餐,避免过度饥饿,也能减少情绪化进食的冲动。
正念饮食是一种被广泛验证有效的方法。吃饭时,专注感受食物的颜色、香气、口感,小口慢嚼,留意身体的饱足信号,不边吃边工作或刷手机。这种专注能帮助我们重新建立与食物的健康关系。更重要的是,不要因偶尔的情绪化进食而苛责自己。理解那是内心在寻求安慰,接纳自己的情绪需求,才能真正改变行为模式。张老师后来意识到,她对食物的依赖,其实源于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自我要求。当她开始用更温和的方式对待自己,情绪反而逐渐平稳下来。
食物的本质是滋养身体、带来愉悦,而不是逃避情绪的工具。当我们学会用更健康的方式回应内心的声音,与食物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谐、自然。每一次觉察,都是迈向更好生活的一步。
来源:妙招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