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白河畔走出的艺术家——孟庆占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3 17:59 1

摘要:在当代中国画坛,孟庆占以其质朴真挚的艺术语言独树一帜。这位从天津宝坻农家走出的艺术家,用四十载光阴在宣纸上书写着对家乡的眷恋,以传统笔墨勾勒时代精神。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的艺术人生恰如潮白河水,既有静水深流

在当代中国画坛,孟庆占以其质朴真挚的艺术语言独树一帜。这位从天津宝坻农家走出的艺术家,用四十载光阴在宣纸上书写着对家乡的眷恋,以传统笔墨勾勒时代精神。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的艺术人生恰如潮白河水,既有静水深流的传统底蕴,又不乏奔涌向前的创新活力。

乡土滋养 艺术根脉

1965年,孟庆占出生于宝坻区王卜庄镇东孟村的一个普通农家。木匠父亲写得一手好字,常以《朱子家训》教导子女;母亲擅长剪纸绣花,邻里喜事总少不了她的巧手。“偷偷学父亲做木工、跟着母亲剪窗花的童年,让我对美有了最初的感知。”孟庆占回忆道。

这份乡土情结成为他艺术的底色。1986年,他考入天津美术学院,师从孙其峰、杨德树、王振德、贾宝珉、霍春阳等名家,系统研习传统笔墨。毕业后,他回到宝坻,白天深入田间写生,夜晚临摹古画至深夜。“高楼再高重在基础”,导师的教诲让他始终坚守传统根基,又从农家生活中汲取灵感。1991年秋,他与妻子到蓟运河畔写生,被一片霜染的红麻震撼,创作出工笔重彩画《麻田秋晓》,一举斩获全国美术作品展天津展银奖。从此,“田原国画”成为他的艺术标签——向日葵下觅食的大公鸡《乐土》、荒野中顽强的刺菜《乡野秋梦》、荷塘相依的鸠鸟《秋塘暖依》……这些平凡景物在他的笔下焕发出深沉的生命力。

守正创新 君子风范

孟庆占的艺术之路,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2005年,他创作40米长卷《百鸡图》,以“鸡有五德”寓意传统美德,作品在央视播出后引发轰动;2012年,响应“中国梦”主题,他绘就《龙之梦》,以龙鱼遨游象征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他深入航天基地采风,含泪完成《军魂》,致敬戍边战士的忠诚担当。

“艺术不能脱离时代。”作为政协委员,他积极建言文化发展。2013年,他与何家英等联名提案“天津申办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推动这一国家级展览落地天津,展示了城市文化软实力。此外,他连续三届入选全国美展。其中,十一届的《凝固的生命》将今天的游鱼与古代化石完美结合,以表现大自然的神奇及生命的伟大,给人以善待地球、保护自然、珍惜生命的启示;十三届的《日出东方》以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四射光芒映红了天边,缅怀抗战精神,用艺术创作追念当年的水上游击船,作品兼具学术高度与思想深度。

艺术为民 德艺双馨

孟庆占对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有着特殊的情感。他笔下的竹子,挺拔中见柔韧,疏密有致;他描绘的兰花,清雅中带刚健,姿态万千。“画竹要见其节,画兰要闻其香。”他常常这样教导学生。在他工作室院中,种植竹、兰、芭蕉等各类花草,观察它们的生长状态已成为他每日的必修课。

成名后的孟庆占始终心系家乡。他在宝坻潮白河畔的艺馨佳苑社区设立个人艺术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并成立绘画高研班培养青年人才。他说:“让艺术走进生活,才能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多年来,他发挥自己专业优势,为高铁站、机关、社区、学校题字作画,带动更多艺术爱好者和学生为群众服务,为京津冀文化交流服务、为社会作贡献。在参与的众多公益活动中,他也总是不忘以“四君子”的精神内涵启迪后人。

从农家子弟到美术大家,孟庆占用40年坚守诠释了“德艺双馨”的真谛。他的画作里,有泥土的芬芳、时代的印记,更有对家国的深情。正如他常说的:“笔下有传统,心中有人民,才是艺术的正道。”如今,这位潮白河畔走出的艺术家,依然保持着每日画竹写兰的习惯,以笔墨修炼心性,以艺术涵养人格。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文人画精神的当代延续,也见证了一位艺术家的文化担当与君子风范。

来源:知宝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