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鲜血与壮丽往往以不朽穿越历史的时空,在苦难与辉煌中成就不朽的史诗。张自忠,这个不朽的名字,从他以身殉国牺牲在抗击日寇烽火最前沿宜城十里长山那一刻起,便被永远镌刻在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的丰碑上,像星辰日月与大地同辉。
钟法权
鲜血与壮丽往往以不朽穿越历史的时空,在苦难与辉煌中成就不朽的史诗。张自忠,这个不朽的名字,从他以身殉国牺牲在抗击日寇烽火最前沿宜城十里长山那一刻起,便被永远镌刻在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的丰碑上,像星辰日月与大地同辉。
漫步于一江碧水的汉江岸边,行走在南瓜店昔日抗击日军主战场,驻足于张自忠将军中弹报国献身的长山血窝的半山腰上,踏访将军当年抗击日寇的足迹,身临其境的穿越,让我仿佛回到了枪炮轰鸣、血肉横飞、哀嚎呐喊的战斗前沿,脑海里浮现出唐朝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默默吟毕,尚觉此诗还不足以表达对将军以身殉国的敬意,思索之间,脑海里闪现出清朝诗人徐锡麟的《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吟过此诗,依然尚感《出塞》不能完全表达将军英勇杀敌以身报国的壮烈,望着长山脚下清亮明静的杏仁山湖水,我想起了张自忠将军给予三十三集团军长官部为他上火线抗敌的《敬谏》中的一句话:“保家卫国,赴汤蹈火,是我们军人的天职。怕死就不要当兵,当兵就不能怕死。为抗日而死,为保家卫国死,伟大光荣,国家记得,人民记得,虽死犹生。”张将军直面生死的豪迈,虽然没有边塞诗人报国戍边的浪漫情怀,他却以军人报国献身的赴汤蹈火直抒战死沙场的朴实与坚定。
将军十里长山殉国的悲壮,与他部属战死沙场不绝于耳的拼死咆哮,像长山一旁奔流向前的滔滔汉江,在我耳边声声不息地歌唱。
一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这是杜甫《兵车行》诗句的开头。历史的河流总是在某个节点上出现惊人的相似。
1940年的5月7日下午,宜城汉江窑湾渡口,江水涛涛,船舟竞渡,战旗猎猎,一派抢滩渡河紧张而繁忙的景象。
江汉平原的上空,乌云低垂,随风飘移的云朵,像滚动的车轮,沿着汉江由北向南翻滚。藏在云层中的太阳,像侦探的脸,在翻滚的乌云中,偶尔露下一脸,便很快地消失无影无踪。贴着江面疾进的北风,让蓝盈盈的江水盛开出朵朵白色的浪花。宽阔的窑湾渡口,水流放缓,沙滩凸起,像鱼的脊背一样,一条条沙丘顺江形成,而渡口的东岸,却是一片茂盛的柳林,在疾风中一齐摇曳着婀娜的身姿,像是在欢迎抗日子弟兵的东归。
身着中将军衔的张自忠将军,以山东大汉的魁梧身材伫立于汉江边上。看着眼前正有序渡河的队伍,面对随风飘来的浓烈硝烟,他蹲下身,以手中的木棍作笔,在细如绸缎的沙滩上奋笔疾书:
侦察、判断。戎机、战机。时间、速度。……百战不殆,靠不失战机速度,靠勇敢顽强,靠不怕死的精神!一人拼命,十人难挡;百人拼命,万人难敌!不怕死的精神万岁!
爱好书法的张自忠,以狂草的字迹,在沙滩上一气呵成地写下了东渡一线指挥作战的心得。此时,参谋官张敬拿着电报快步走到他的身边。张自忠将手中的木棍往沙地上一插,问:“七十四师联系上了没有?”“还没有。”张敬答毕,将手中的电报递了过去。将军没有接电,问:“这是什么?”张敬回道:“战区长官部传来的敌情通报。”将军抬头看向天空的乌云,说了一声:“念。”电报的大意是,从信阳出发的北路日军已攻下河南唐河,中路日军已抵枣阳城下,南路日军已进至襄樊以东的双沟镇,切断了襄花公路……
“什么?南路日军进至双沟镇?”张自忠马上追问。张敬则点头确认。张敬在此之前,并不是张自忠的直接部下,他原是五战区干训团第三大队大队长,一次张自忠在干训团参观时,发现张敬精明能干,担任过战区长官部情报科科长,不仅有胆有识,而且工作扎实,便将他从干训大队要到了自己的三十三集团军司令部担任参谋官。在非常时期,能自告奋勇上一线,张自忠自然十分欣慰,觉得自己没有选错人。张自忠将手中的木棍像标枪一样投入眼前的江水,下令司令部加紧向七十四师师部呼叫,要求部队在天黑前渡江完毕。
张自忠,山东临清人,出身于仕宦之家。从小受父亲忠君爱国教育,字荩忱,名自忠。21岁考入天津北洋政法学堂,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同盟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人趁机侵占青岛,24岁的张自忠到他的老乡车震麾下当兵,第二年提拔为司务长,第三年升为师部参谋。军阀混战时期,经车震向西北军冯玉祥将军推荐加入西北军,以英勇善战从排长一步步升任为国民革命军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总司令,中将军衔。
1940年4月13日至14日,国民革命军第五战区长官李宗仁召集各集团军总司令研讨日军行动及其对策,针对日军从信阳、随县、京钟三个方向进犯的企图,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张自忠作为右翼集团军总司令,辖二十九集团军、三十三集团军和五十五军,除各以一部固守襄河西岸阵地与巩固大洪山南侧各隘口外,还以主力控制于长寿店以北地区,机动破进犯之敌。十天之后的5月1日,日军由信阳向第五战区左翼兵团发动进攻,抗战史上的“枣宜(宜昌)会战”正式开始。
面对三十八师被敌围困、东线紧张战势,张自忠决定东渡汉江,到前线指挥督战。为做好与日军血战的思想准备,张自忠分别给战斗在前线的师以上干部写信:“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达到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去死,毫无其他办法,请相信我等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们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5月2日,日军十三师团在战车百余辆、飞机30余架的掩护下,由钟祥的洋梓、黄集一带向三十三集团军的防线发起进攻。一七九师、一八○师阻击不力撤退。5月3日,三十八师奉张自忠命令,从雅口过河阻击北犯之敌。两天后的5月5日,日军攻占流水沟,切断了三十八师与后方的联系。5月6日,三十八师在田集一带孤军作战,受到日军围攻。前去解围的一二二师,与日军一战即溃。三十八师陷入极其凶险的境地。
三十八师是三十三集团军战斗能力最强的主力师,也是张自忠一手带出来的部队,一旦三十八师被日军吞掉,那么整个三十三集团军的进攻与防御能力将会大打折扣。三十八师面临的危局,让张自忠心急如焚。此时第五战区长官部发来电令,要求张自忠抽调兵力向河东进击。危急时刻,张自忠在作战会议上,作出了择日过江东督战的决定。参会人员无不惊愕,因为去年在反日军夏季攻势中,他也是在前线督战,抱炮筒冲锋震动全军,如今相隔不到一年,他又要到火线督战,所有人员一律反对。说,子弹不长眼,上火线太危险。总司令有自己的岗位,就应坚守在总司令的岗位上。大家一致认为,如果司令部一定要派长官督战,那么就请冯副司令去,并当场督请参谋长李文田给冯治安副司令打电话,可冯副司令无法脱身,还劝张自忠也不要到前线督战,以免有失。可是张自忠决心已定,即使是司令部以“敬谏”的形式,也没能动摇他过江东赴一线、挽救危局的坚定决心。他深情地说:“我们国家已经到了这种境地,我们作为守土有责的军人,还能顾及个人的安危吗?国家存亡到了这种危险地步,我们的良心感到不安啦!”
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张自忠总是以军人守土有责来激励自己,总是以拿了国家的俸禄就应该报效来抚慰做人的良心。良心是什么?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在宜城市张自忠将军纪念馆,我看到了张自忠每到战争的关键节点,给部属的励志信、给自己家人的告别书(遗书),不下十处讲到对国家、对民族、对亲人讲良心二字。置身现场,我由表及内看到了将军崇高的精神品质,看到了将军人格与道德高度统一的精神标高,看到了将军言行一致的修行与自律。
天很快黑了下来,乌云笼罩着汉江两岸,天空不见星光,黑漆漆的天空像舞台上紧闭的黑色大幕,这是一场暴雨到来的前兆,更是一场生死之战的暗示,将军感怀吟诵起他无数次临战前吟诵的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激情之下,他拿起狼毫,挥笔泼墨,给自己的亲人写下大战前的遗书:“因为战区全面战事之关系本身之责任,均须过江与敌一拼,奔向我们最终之目标,一定要求良心得到安慰。”
为寻得良心的安慰,将军把个人生死完全置之度外。
夜幕未开,河东的炮声一夜未息。他寻着炮声而去,带领着他的部队朝着疯狂的日军迎面扑去,他要用自己的死和忠诚,报效这个危在旦夕的国家和正在遭受苦难的人民。
来源:重庆与世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