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研酌中辟生面——关于“昆仑石刻”学术争鸣思考之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3 12:17 1

摘要:这的确是一桩足以载入当代中国学术发展史册的盛事:各路方家纷至沓来,各界学人倾情发声,赞许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辩锋云起,风卷浪激。

光明日报评论员

也许再过多年,人们依然会记得乙巳仲夏,光明日报发起的这场“昆仑石刻”学术争鸣。

这的确是一桩足以载入当代中国学术发展史册的盛事:各路方家纷至沓来,各界学人倾情发声,赞许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辩锋云起,风卷浪激。

恰值融媒体时代,报网端微号争相传播,工农兵学商引颈呐喊,一时间,“昆仑石刻”成为热词——工余饭后人必谈之,街谈巷议人必言之。

单就这场论辩本身看,参与之踊跃、涉猎之广泛、辨析之剀切、论证之透彻、意义之深远,将学术争鸣应有的模样展现得淋漓尽致!

学术争鸣,准绳何在?

求真为鹄。真正的学术争鸣,不是为了标榜门户、争竞虚誉,而是为了明辨是非、穷究真理。此次争鸣,无论赞同者,抑或反对者,均视此为指针。

实证为要。“愿闻显据,以核理实。”事实面前一律平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此次争鸣,无论是刻法剖判,还是文献分析,参与论辩者均言必有据、论必成理。

平议如衡。真理之衡,不随声望而倾,不因资质而仄。此次争鸣,无论是年轻学者,还是资深教授,只要言之成理,均提供平台,平等发声。

光明日报,作为一张思想文化大报,一直把“打造知识分子精神家园”视为办报宗旨。推动学术争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昔年,《兰亭序》真伪之辩,成就了一段学术佳话;20世纪70年代末的“真理标准”讨论,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而今天围绕“昆仑石刻”的各种馨颏,绝不会是学术史上的“雪泥鸿爪”。

光明日报缘何倾注如此多的心力推动学术争鸣?这是因为,我们深知——

学术争鸣是达向真理的必由之途。马克思有一个精妙比喻:“真理就像一块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学术争鸣,迫使我们将理论置于放大镜下审视,漏洞,会在众口嚣嚣的诘难声中堵塞;短板,会在不同视角的齐齐注视中补长。

学术争鸣是促使创新涌现的动力之源。创新本质就是对旧有范式的挑战,学术争鸣为非共识思想提供“土壤”,让创新之苗扎得下根、发得出芽。中国科学家尹文英挑战国际昆虫学权威屠格森的分类体系,屠格森用17个质疑回应,尹文英用十载汗水“交锋”,最终推动昆虫分类学方法革新。

学术争鸣是活跃学术氛围的催化剂。一个强大、成熟、自信的文明,自有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能将思想的激荡视作发展之动力。

回望历史,中华民族最为自信、最为开放的时代,往往也是思想最为活跃、争鸣最为繁兴的时代。无论汉代的今古文之争,还是唐代的儒、释、道互辩,都投射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让世人牢牢记住了“汉唐雄风”。

“昆仑石刻”学术争鸣,不也正是当今时代风貌、时代精神的生动注脚吗?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3日 01版)

来源:光明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