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变革中主流媒体对流量的态度变迁与认知重塑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3 14:33 1

摘要:媒体融合十余年,主流媒体对互联网流量的认识不断演进,从早期对流量的恐惧与焦虑,到对“流量至上”的批判,再到主动拥抱流量并尝试加以引导。时至今日,主流媒体仍不同程度地陷于流量困局之中。对流量与内容价值的再审视、对考评机制改革的再深化,必要且急迫。

作者:代玲玲

导读

媒体融合十余年,主流媒体对互联网流量的认识不断演进,从早期对流量的恐惧与焦虑,到对“流量至上”的批判,再到主动拥抱流量并尝试加以引导。时至今日,主流媒体仍不同程度地陷于流量困局之中。对流量与内容价值的再审视、对考评机制改革的再深化,必要且急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2024年8月,中宣部启动中央和省级主流媒体全媒体生产传播效果综合评价,探索构建导向正确、标准科学、数据真实、评价客观的评价体系。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实践,这一评价体系也在进一步完善,适时增加本土用户渗透率、报道内容原创力等指标。这为主流媒体突破流量困局指明了方向。

如何催动原创力、正能量澎湃大流量?本期“一线聚焦”由此展开探讨。

正能量澎湃大流量,是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重要目标。而如何认识流量,主流媒体的态度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从早期对流量的恐惧与焦虑,到对“流量至上”的批判,再到主动拥抱流量规则并尝试以主流价值引导其走向,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主流媒体的自我革新,更揭示了技术、资本、社会价值之间的博弈与平衡。

本文从社会背景、技术驱动、行业实践三个维度,论证这一变迁的内在逻辑。

主流媒体对流量的态度变迁:

从恐惧、批判到拥抱与引导的深层逻辑

(一)恐惧流量:传统媒体权威的解构与技术失控的焦虑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垄断传播渠道并掌握议题设置权,受众被视为被动接收者,流量几乎等同于发行量、收视率。互联网诞生之后,用户点击量也一度成为流量评价标准。

随着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的兴起,内容生产和信息分发规则再次重构,特别是算法推荐的高效率全面碾压传统的“编辑—印刷—发行”模式;广告投放全面导向算法平台,诸多传统媒体停刊停播;在重大舆情事件中,平台用户的讨论也倒逼传统媒体跟进,凸显议题设置权力的转移。

而此时传统媒体的应对策略相对简单,一方面将传统媒体内容简单“搬运”至互联网平台,忽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点,特别是移动端阅读习惯;另一方面,盲目追求点击量,发布“标题党”内容,不但损害了公信力,更加剧了恐慌。

可以看出,传统媒体对流量的恐惧源于对技术变革的误读——将互联网时代的流量简单等同于点击量,却未理解其背后的用户行为逻辑。

(二)批判流量:对“流量至上”的反抗与价值理性的回归

“流量至上”带来了“信息茧房”加剧、虚假信息泛滥等传播乱象。针对这一现象,聚焦于工具理性对公共价值侵蚀的社会批判逐渐展开:一方面批判商业逻辑绑架内容生产,如平台通过流量分成激励碎片化、泛娱乐化内容的泛滥;另一方面批判信息传播伦理失序,如平台利用“假新闻—辟谣—再传播”模式实现流量套利。

解决这些问题仅靠行业自律显然不够,需要社会整体的共同协作。

在政策制定方面,2021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指出,提供算法推荐服务应当遵循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等原则;2024年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启动“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将算法公开透明作为五大工作目标之一。

在行业规范层面,2025年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发布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涵盖加强算法透明、打破“信息茧房”等8个层面,60余家重点平台项目负责人集体签署,承诺推动算法向善。在公众参与层面,豆瓣“反技术依赖小组”吸引上万豆瓣网友加入,不同类型的用户通过反向驯化、规避算法和物理隔绝等方式,共同实现对算法的抵抗。

批判阶段标志着主流媒体及媒体行业从“流量迷信”转向价值理性,意识到流量必须服务于内容价值而非凌驾其上。

(三)拥抱流量:主流叙事的重构与主流价值的“破圈”

流量的本质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用户注意力的量化表达。因此,主流媒体需要对流量的社会价值进行重新认知,对流量的态度也从“对抗”转向“理解”。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型主流媒体开始向平台迈进,主流价值的传播也向平台化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语态革新,如央视新闻推出《主播说联播》栏目,借用竖屏短视频形式,用年轻人喜爱的语言传递主流声音;二是技术赋能,人民日报社AI编辑部推出“一键特写”功能,可将大型会议多人视频素材智能生成竖屏作品,便于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三是生态共建,如澎湃新闻进行社区关系网的编织,通过“澎湃问吧”“澎友圈”等产品建立“新闻+社交”闭环,为业界提供了内容深耕的新思路。

可以看出,拥抱流量不是妥协,而是用互联网语言重构主流叙事,在环境适应中实现价值引领。

(四)引导流量:构建价值与算法的共生生态

主流媒体仅仅拥抱流量是不够的,还要以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这需要建构完善的平台责任强化机制,落实对算法的人工和机器干预机制。

一方面,国家制定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要求算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算法应用向上向善;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和媒体行业通过评价体系改革,激励以流量逻辑传播优质内容。

因此,引导流量的核心在于通过规则设计,让主流价值成为流量生长的“底层代码”。

从技术、政策与用户三重驱动

看主流媒体对流量态度变迁的底层逻辑

媒体对流量的态度变迁并非偶然,而是技术迭代、政策规制与用户行为演变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技术驱动:从流量适配到算法干预

早期算法推荐技术通过用户画像实现“千人千面”的内容匹配。而传统媒体的“编辑选择”模式难以达到基于用户的分发,更缺乏用户数据追踪能力,导致与用户需求脱节。

随着智能生产工具的普及,主流价值的传播可以进行技术赋能的“流量适配”,主流媒体引入AI剪辑、语音合成等技术,将严肃内容转化为适配平台传播的形态。如人民日报与北京移动联合打造的“智媒引擎”,依托AI大模型技术,可轻松实现全球20余种语言的“字幕+语音+面容”级翻译,国际传播效率提升超60%。抖音、小红书、B站等平台则通过技术手段将主流价值嵌入流量规则,如对知识类“自媒体”给予流量扶持。

(二)政策驱动:从调整优化到评先创优

一方面,国家通过政策层面的调整优化,遏制流量异化。如2020年《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将“流量造假”列为违法活动,2021年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取消明星艺人榜单,后续又相继推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等。政策层面明确要求算法“坚持主流价值导向”,平台须公开算法推荐服务情况并提供关闭选项,倒逼平台将社会价值纳入算法模型。

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激励,扶持优质内容生产。2020年《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强化资金保障,加强政策支持,形成政策保障体系,支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首次明确提出“流量和效果说话”,要求媒体实现高质量与大流量的有机统一。

(三)用户驱动:从内容抵制到价值共谋

针对算法推荐,用户价值取向的转变则主要表现在主流价值引导的用户共创上,特别是Z世代用户不满足于被动接收信息,更渴望参与内容生产,使得互动式传播进一步升级。

年轻用户通过二次创作赋予主流价值新表达,如《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借助B站这一高度媒介化平台,彰显青年群体的爱国热情;人民日报海外网发起“全球华人生活短视频大赛”,吸引全球华侨华人以及在华工作学习的外国友人和留学生,用短视频形式展现其多元丰富的生存状况与精神风貌,实现“用户生产—平台聚合—主流赋能”的闭环。

(四)三重驱动的相互作用与未来趋势

技术为基,政策为舵,用户为帆。算法技术提供流量分配工具,政策划定运行边界,用户需求决定内容方向,三者形成“生产—监管—消费”的动态平衡。如抖音通过“技术识别正能量内容—政策要求其优先推荐— 用户点赞互动形成正向反馈”的路径,形成新的流量逻辑。

技术、政策与用户的三重驱动,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流量归谁所有、为何所用”的秩序重构。技术突破传统媒体的渠道霸权,政策遏制资本的无限扩张,用户以指端“投票”重塑内容生态。

未来的流量竞争将是价值观与技术的双重较量——唯有让主流价值穿透算法黑箱、回归用户本位,才能实现“流量向上向善”的终极目标。

主流媒体对流量态度变迁的四个认知重塑

媒体对流量的态度转变的背后,不仅是策略调整,更是一场深刻的认知革命。这一过程催生了四个本质认知突破,重构了媒体的价值坐标与生存逻辑。

(一)从“渠道思维”到“用户思维”

流量背后是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数据。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对垄断权的路径依赖使得渠道思维的局限性更加突出。而互联网思维首先是用户思维,用户思维的觉醒使媒体的运作从数据回归到人性的轨道。互联网平台通过用户画像、行为追踪等技术,揭示流量背后活生生的个体需求。媒体开始意识到,流量本质是用户注意力、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的集合。

新型主流媒体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一是场景化适配,如“人民日报”微博账号根据用户作息时间调整推送节奏,早7点左右推出“早安,追光的你”系列,晚10点20分左右发布“人民日报夜读”;二是情感化连接,如新华社《声在中国》栏目联合网易云音乐推出大型新闻音乐纪录片《为你而歌》。

这个过程本质是认知的突破,即媒体不再追求覆盖所有人,而是通过精准洞察细分人群的需求,在特定圈层中建立深度信任。

(二)从“对抗平台”到“驾驭规则”

早期传统媒体将平台视为“流量掠夺者”,试图通过行政手段夺回话语权,导致其在新兴渠道一度失声。破解这一困境,需要解构与重构规则,在算法框架内植入价值导向。

主流媒体深入研究平台算法逻辑,发现流量分配并非完全不可控。通过“价值导向的技术性适配”,既能获得流量倾斜,又不失内容立场。如主流媒体积极打造党媒算法,努力为算法赋予党媒的主流价值观,构建起主流价值引领下的新媒体生态;通过互动设计吸引用户“二创”,反哺主流媒体流量,实现“主流IP—平台规则—用户共创”的闭环。这充分证明主流价值与算法规则可以兼容。

(三)从“内容搬运”到“意义再造”

传统媒体早期简单将报纸、广播电视内容复制到新媒体平台,导致“长文无人读,短讯无时效”的尴尬。这需要主流价值传播的意义再造:一是形态重构,将长篇调查报道拆解为“图文+短视频+数据可视化”组合产品;二是语态转换,用“网感”话语体系包裹严肃议题;三是关系重塑,从单向传播转向参与式共创。

可以说,专业内容的价值不在于形式上的“完整”,而在于能否在碎片化传播中激活用户的意义感知。

(四)从“流量终点”到“价值起点”

流量是工具而非目的。部分媒体为追求10万+,陷入“蹭热点—洗稿—刷量”的恶性循环。这需要重构价值起点,明确流量服务于意义生产。

一方面,具有社会效益的公共价值优先,如《人物》杂志推出调查报道《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揭露外卖从业者的困境,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和讨论,促使外卖平台相继发表声明、优化系统。

另一方面,具有经济效益的商业价值升维,如财新传媒通过深度的财经报道、专业的数据分析等,吸引了大量对财经信息有深入需求的高端用户,付费订阅用户突破120万,证明了优质流量可以跨越“广告—付费”的变现天花板。

结 语

媒体对流量的态度变迁,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技术工具性与价值主体性如何统一的探索。恐惧源于未知,批判起于异化,拥抱基于认知,引导成于智慧。未来的媒体生态必将走向更深刻的融合——既不是流量吞噬价值,也不是价值排斥流量,而是让算法流淌道德的血液,让流量激荡思想的价值。这一过程的终极目标,是使每一次点击、每一次转发都成为构建社会共识、推动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

(作者为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新媒体大平台流量运营工作室主任)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7月号,原标题为《系统性变革中主流媒体对流量的态度变迁与认知重塑》,参考文献略。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