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7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大爷今年60岁,退休后生活规律,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锻炼一小时,回来吃早餐。早餐内容也很“健康”:一碗燕麦粥、几片全麦面包,再来一个水煮蛋。这样的习惯,他坚持了两年,自觉既营养又科学。
但最近一次体检却让他懵了:脂肪肝中度。
“我又不喝酒,吃得也不多,怎么还会得脂肪肝?”张大爷一脸不可思议。他觉得问题可能出在那个水煮蛋上——“是不是每天吃鸡蛋太多了?”
其实,鸡蛋并不是“元凶”,真正的问题在于他对脂肪肝的几个误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很多人一听“脂肪肝”,第一个反应就是:是不是吃得太油?是不是体重太重?是不是天天大鱼大肉?
这些都不完全对。
脂肪肝的本质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超过5%,主要原因有两个:摄入超过、代谢不足。而这两点,和体型没有必然关系。
据《中国脂肪肝诊疗指南(2021年版)》显示,我国脂肪肝患病率已超过30%,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正常体重脂肪肝”,也就是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对张大爷这类人来说,问题可能出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误把“无油”当“无脂”
水煮蛋确实没有用油烹饪,但它本身含脂肪。一个普通鸡蛋大约含有5克脂肪,其中大部分集中在蛋黄里。
这点脂肪本身不算多,但问题在于:除了鸡蛋,日常饮食中还有很多“隐形脂肪”,比如:
早餐的全麦面包里有黄油;
中午炒菜用油没控制;
晚上有点馋,来点坚果或牛奶……
这些脂肪一点点加起来,远超身体的代谢能力。肝脏是脂肪代谢的核心器官,当它处理不了这些脂肪时,就只能“存起来”,久而久之就成了脂肪肝。
所以,不是吃鸡蛋错了,而是整体饮食结构没控制好。
2.误把“健康食物”当“无限量”
鸡蛋、燕麦、坚果、牛奶,这些都被贴上了“健康”标签。但再健康的食物,吃多了也可能出问题。
就拿鸡蛋来说,虽然富含优质蛋白,但如果摄入过多胆固醇,对一些人群(如原本血脂偏高、代谢能力差的人)来说,还是会增加肝脏负担。
再比如燕麦,虽然是“控糖利器”,但过量摄入也会导致碳水超标,多余的糖分进入肝脏后,也可能转化为脂肪堆积。
健康食物≠无限量进食,饮食永远讲究的是“平衡”。
3.误把“运动”当“免疫牌”
张大爷每天锻炼一小时,觉得自己“动得够多了”。但运动并不是万能的,它不能抵消饮食摄入过多的问题。
更关键的是,很多人所谓的“运动”其实达不到改善代谢的标准。
比如:
走路太慢,心率没提高;
时间太短,刚热身就结束;
运动后马上吃高热量食物,反而适得其反。
真正对脂肪代谢有帮助的,是中等强度、持续性运动,比如快走30分钟以上、游泳、慢跑等。而且要坚持,不是一周一次、月初冲刺。
脂肪肝早期常常没有明显症状,这也是它危险的地方。
长期不控制,脂肪肝可能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肝癌。
一份发表于《Journal of Hepatology》的研究指出:约20%的脂肪肝患者,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功能衰竭。
所以,别以为脂肪肝是“小毛病”。有脂肪肝的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的风险都明显升高。
1.学会看成分表、算热量
无论是鸡蛋、牛奶还是麦片,吃之前先看看它的脂肪、糖分和热量。现在很多手机App可以辅助记录饮食,做到心中有数。
别再迷信“健康食物”,关键是看总量、搭配和频率。
2.每周至少3次中等强度运动
不是走几步就行,而是要出汗、心跳加快,比如:
每次快走30分钟以上;
游泳、骑车、跳舞等有氧运动;
每周做两次力量训练,提高基础代谢。
只有动起来,脂肪才有出路。
3.定期体检,别怕查出问题
很多人怕体检,怕看到“异常”。但脂肪肝早期可逆,早点发现,早点调整,完全可以逆转。
肝功能正常≠没有脂肪肝,建议每年做一次腹部彩超,尤其是以下人群:
腰围粗、肚子大的;
血脂、血糖偏高的;
久坐、少动的人;
有脂肪肝家族史的。
张大爷的问题,不在“每天吃鸡蛋”,而在于他误解了“健康”的含义。
真正的健康不是吃“健康食物”,而是:吃得合理、动得规律、查得及时、改得科学。
脂肪肝不是胖人的专利,也不是油腻食物的代名词。它是一种代谢问题,而代谢问题,解决的钥匙在你每天的生活方式里。
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肝脏的“考题”。答案写得好不好,不是看你吃了几个鸡蛋,而是看你有没有真正掌握正确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中国脂肪肝诊疗指南(2021年版)》
来源:邢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