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了一茬还有一茬,再生稻前景几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2 23:03 4

摘要:龙世明走进田间,剥开一根稻桩。稻桩的每一个节点上,都长出了一个几毫米长的白色腋芽。“别看腋芽小,再过2个月,每一个腋芽都可以长成一个稻穗。”龙世明小心翼翼地摸着腋芽。

龙世明种植的再生稻丰收。本文图片均为胡盼盼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盼盼 见习记者 范思璇 通讯员 王璟媛

8月7日,益阳市赫山区沧水铺镇黄团岭村的再生稻田里,收割机来回作业,不一会儿谷仓堆尖,留在田间的稻桩整齐排列。

忙着收稻谷的种粮大户龙世明告诉记者,头茬收完无需栽插,稻桩会发芽重新长出,再过60多天,又可以收获第二茬稻谷。

一次栽插,两次收割,听起来挺省事。再生稻发展前景如何?在保粮食生产、促农增收方面效益如何?

一次播种两次收,湖南再生稻面积10年扩大超50倍

再生稻,顾名思义即“能再生的水稻”。一般的水稻种一季收一茬,而再生稻播种一次就可以收割两次。

被割掉的水稻如何再生?秘诀就藏在看起来平白无奇的稻桩上。

龙世明走进田间,剥开一根稻桩。稻桩的每一个节点上,都长出了一个几毫米长的白色腋芽。“别看腋芽小,再过2个月,每一个腋芽都可以长成一个稻穗。”龙世明小心翼翼地摸着腋芽。

8月7日,益阳市赫山区沧水铺镇黄团岭村,种粮大户龙世明种的再生稻头茬丰收。

结合多年种田经验,龙世明认为再生稻是最省事的。它免去了重新播种、育秧、翻田、插秧这一整套农事,省工、省种、省肥、省药、省秧田,比种双季稻每亩可节约成本500元。同时,产量与双季稻差不多。

当天,经专家测产,龙世明种的再生稻头茬亩产达到849.8公斤。龙世明说,只要田间管理到位,第二茬产量轻松可达300公斤。往年,龙世明种的再生稻都实现了亩产吨粮的目标。

简单省事、成本低、产量高,越来越多农民开始种植再生稻。在衡阳县西渡镇豆陂村,种粮大户朱哲君今年种了300亩再生稻,头茬平均亩产均在700公斤以上。朱哲君计划明年再多流转一些土地,计划种植上千亩再生稻。

“10年间,我省再生稻种植面积规模扩大超50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朝晖介绍,2023年全省种植面积达316万亩,较上年增幅超20%。而在2014年,湖南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仅为6万亩。

8月7日,益阳市赫山区沧水铺镇黄团岭村再生稻头茬收割。

提高再生稻效益,关键在第二茬产量

“最难的点是提高第二茬产量。”水稻专家、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刘登魁介绍,精心管理,第二茬产量可达400公斤;放任不管,第二茬收50公斤都难。因此,第二茬产量是决定再生稻综合效益的关键。像龙世明这样第二茬产量能达到300公斤,是管理得非常好的。

对此,龙世明深有感触。他说,种再生稻,就像带小孩一样,要付出很多辛劳。第一茬底子打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第二茬的收成。头茬近130天的生育期里,他几乎天天下田,肥、水、病、虫、害,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掉以轻心。

除了用心,还要讲技巧。龙世明告诉记者,首要是选择高产、再生能力强的品种,再就是落实专家教的高产技术,在收割前10天打促芽肥,收割前一周时间充分晒田。

在龙世明的稻田里,湖南杂交水稻中心副研究员李建武剥开几个稻桩,看到里面均萌出了腋芽。“说明促芽肥打到位了。”他指着收割机碾过的痕迹告诉记者,要充分晒田,让泥巴变硬,收割机陷不下去,就能减少对稻桩的碾压,确保第二茬有效苗数。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建武在田间指导龙世明。本文图片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盼盼摄

李建武解释,目前再生稻专用收割机还未普及开来,收割再生稻都是用普通收割机,稻桩碾压损失大。如果田未晒干,损失可能超过50%,再生季会大幅减产。

近日,隆回县、屈原管理区等多地传来再生稻头茬丰收的消息。记者发现,这些高产田块多数是农业专家的科研试验田或者示范片。

“掌握再生稻高产技术的农民,目前并不是特别多,因此目前我省双季稻区并没有鼓励种植再生稻。”刘登魁说,相较于普通水稻,再生稻种植对技术要求更高。如何强化技术的示范与推广,让示范片产量变成农民大田产量,大面积提高第二茬产量,尤为关键。

再生稻受欢迎,更需政策扶持

虽然技术难度大,但一批爱钻研、会种田的农民已经尝到了再生稻的甜头,也发现了一些现实问题。

8月12日,在资阳区迎风桥镇新塘村,看着沉甸甸的再生稻头茬穗子,种粮大户郭新范的心事却沉重起来。

郭新范告诉记者,今年种植的品种没选对,打出来的米口感不佳。加上今年谷价整体不高,如果50公斤湿谷子卖不到80元,就意味着赚不到钱。

8月7日,益阳市赫山区沧水铺镇黄团岭村再生稻头茬收割。

此外,多位种植户反映,相比较双季稻,再生稻第二茬未能纳入双季稻、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稻谷目标价格补贴、耕地轮作试点等补贴范畴,也没有被列入农业保险范围。

当前,相关部门对再生稻的政策如何?今年湖南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再生稻生产农机农艺融合,力争大面积提单产实现突破。

农业农村部印发今年2月印发的《促进再生稻发展重点工作导引(2025—2030年)》,为再生稻产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文件提出,将围绕品种、农机、技术、基础保障、政策支撑等方面制定再生稻全产业链问题清单,指导各地进一步抓好再生稻生产,力争到2030年全国再生稻面积新增1000万亩左右,进一步增强我国水稻生产保障能力。

来源:湖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