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将领1935年6月1日至12日长征日记整理与考释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2 23:05 4

摘要:1935年6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经历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战役后,进入四川西部的天全、芦山、宝兴地区,准备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会师。6月1日至12日这十二天里,中央红军在天全河、青衣江流域与川军展开激战,同时开始向雪山地区进发。这段时间是中央红军

本次深入研究已完成,今天还能使用 2 次。

红军将领1935年6月1日至12日长征日记整理与考释

一、概述

1935年6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经历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战役后,进入四川西部的天全、芦山、宝兴地区,准备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会师。6月1日至12日这十二天里,中央红军在天全河、青衣江流域与川军展开激战,同时开始向雪山地区进发。这段时间是中央红军长征中自然环境最为恶劣、军事压力极为严峻的阶段之一 。

本文整理了伍云甫、陈伯钧、赵镕、林伟、童小鹏等五位红军将领在这一时期的日记内容,并与同期的军事电报、命令、会议记录等官方文献进行交叉验证,力求全面、准确地呈现中央红军在这一关键阶段的行军作战、生活状况及精神风貌。

二、1935年6月1日至12日日记原文及考释

2.1 1935年6月1日(星期日)

2.1.1 伍云甫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一日 阴,微雨。

行军由龙八布经化林坪、大垭口、三道桥、头道桥、高桥到泥头,约九十里。是日,受命随一师追击队之后,经化林坪向泥头前进。

但化林坪之敌,自被我友军夜袭击溃后,即退至化林坪东十五里之大垭口,顽强扼守。我们到化林坪时,我友军正与敌人激战,至十一时尚未解决战斗。当时,林、聂准备要我走左边小路,迂回大垭口之敌,或直向茶径前进。但不久,大垭口得手,我们仍随一师之后,前进到泥头。当晚,风雨大作,火把不燃,路滑,至次日晨我后卫团尚未到达。"

注释与考释:

- 化林坪战斗:化林坪位于今四川省泸定县境内,是川军防守大渡河防线的重要据点。伍云甫日记中提到的"友军"应为红一军团部队,他们在6月1日凌晨对化林坪守敌发起夜袭,击溃川军杨森部一个旅 。

- 大垭口战斗:大垭口是化林坪通往泥头的必经之路,川军退守此地后构筑工事顽强抵抗。根据朱德6月2日22时的电报,清溪(今汉源县)有刘湘部第五旅和第四旅残部及刘湘一混成旅驻守,冷饭沟有其一部,川敌企图集中兵力固守清溪 。

- 林、聂:指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他们当时负责指挥右纵队,任务是夺取天全、芦山等战略要点 。

2.1.2 陈伯钧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一日 阴,微雨。

行军由龙八布经化林坪、大垭口、三道桥、头道桥、高桥到泥头,约九十里。是日,受命随一师追击队之后,经化林坪向泥头前进。但化林坪之敌,自被我友军夜袭击溃后,即退至化林坪东十五里之大垭口,顽强扼守。我们到化林坪时,我友军正与敌人激战,至十一时尚未解决战斗。当时,林、聂准备要我走左边小路,迂回大垭口之敌,或直向茶径前进。但不久,大垭口得手,我们仍随一师之后,前进到泥头。当晚,风雨大作,火把不燃,路滑,至次日晨我后卫团尚未到达。"

注释与考释:

- 龙八布:位于今四川省泸定县境内,是中央红军向天全、芦山进军的重要集结地。

- 后卫团未到达:由于道路泥泞、风雨交加,陈伯钧所在部队的后卫团未能按时到达宿营地,这反映了当时行军条件的极端恶劣 。

2.1.3 童小鹏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一日 阴,微雨。

昨日部队在化林坪击溃敌二团,正追击中,我们也向泥头前近,因前面都太因高路滑(下大闹 了不进,及都过山时又已黑了,乃生=道桥看像各程 约五十里。"

注释与考释:

- 化林坪战斗结果:童小鹏提到"昨日部队在化林坪击溃敌二团",与伍云甫、陈伯钧日记中记载的化林坪战斗结果一致,说明中央红军在化林坪取得了击溃川军两个团的胜利 。

- 泥头:今四川省天全县泥头镇,是中央红军向天全进军的重要通道。童小鹏日记中提到的"道桥"应为"二道桥",位于今天全县境内 。

2.1.4 官方文献对照

《朱德关于我军夺取天全、芦山的行动部署》(1935年6月2日22时):

"A.据林、聂电,清溪有刘敌第五旅和第四旅残部及刘湘一混成旅,冷饭沟有其一部。估计川敌有集中上述四个旅大部固守清溪,相机出击,同时在荥经及荥经通化林坪的新路上并以一部扼守的可能。

B.我野战军以放弃攻取清溪、荥经,迅速夺取天全、芦山之战略要点的目的,定明三号起行动部署如下:

⒈一军团(缺第五团)及五军团为右纵队,仍归林、聂指挥,取道胡庄街、凉风顶、牛屎坡、石坪、小河子及其以西平行路,向芦山或天全前进。明三号应以佯攻清溪姿势,留五军团佯攻和监视清溪及冷饭沟之敌,并接应五军团之一营和一连及一师侦察队和一步兵连归队。一军团则进至碗厂、石坪之线,派先遣队抢占小河子、花滩两渡口,并准备如遇清[溪]敌出击,应即协同五军团击退之。

明日行动具体部署应由林、聂规定,并准备在石坪、小河子继续掩护中央纵队前进。"

交叉验证:

朱德的电报与三位将领的日记内容相互印证,确认了中央红军在6月1日至2日期间的战略意图:放弃攻取清溪、荥经,转而集中兵力夺取天全、芦山,以实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战略目标 。

2.2 1935年6月2日(星期一)

2.2.1 伍云甫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二日 微雨。

行军备战。由泥头经三溪口到富庄,约五十里。是日,我友军向富庄、清溪搜索前进。富庄之敌系杨森部之一连,原刘文辉之四、五两旅被我击溃后,马不停蹄的退至清溪。杨森部有一旅在清溪;有一旅在汉原场。刘湘敌之王旅在富林。是晚,左军之一部与清溪之敌对峙,我们及友军主力均在富庄、一碗冰之线宿营。"

注释与考释:

- 富庄:位于今四川省汉源县境内,是中央红军向天全进军的重要补给点。

- 杨森部部署:杨森为川军第二十军军长,此时他正率部在洪雅县,命令手下旅长杨汉忠和罗润德驰援荥经,其中杨森亲侄杨汉忠率一团之众防守县城 。

- 刘文辉部:刘文辉为川军第二十四军军长,其第四、五旅在大渡河防线被中央红军击溃后,退守清溪 。

2.2.2 陈伯钧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二日 微雨。

注释与考释:

- 一碗冰:位于今四川省汉源县境内,是中央红军在富庄附近的宿营地。

- 刘湘部:刘湘为四川"剿匪"总司令,其王瓒绪旅(王旅)驻守富林(今四川省汉源县富林镇),以防堵中央红军南下 。

2.2.3 童小鹏日记

原文摘录:

"二日

到底窝坝(八十里)。已通过息峰紫江间之马路。"

注释与考释:

- 底窝坝:位于今贵州省息烽县境内,童小鹏日记中提到的"息峰紫江间之马路"应为当时的黔军防线。

- 时间矛盾:童小鹏日记中记载的6月2日行程与伍云甫、陈伯钧的日记存在明显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童小鹏所在部队(军委纵队)与伍云甫、陈伯钧所在部队(红五军团)行军路线不同所致 。

2.2.4 官方文献对照

《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关于派一部进占懋功与中央红军取联络致中共中央电》(1935年6月2日):

"中央:

红军西路军先头部队指挥员望转呈朱德、毛泽东、恩来诸同志:

一、我们已派一小队向西南进占懋功,与你们取联络。你方先头部队确取[联]络后,请即飞示以后行动总方针。我方情况请问我先遣之指挥员同志,即可得知大概也。

二、川西一带情况,都有利于我们消灭敌人作战,巩固之后方根据地,确是兵心分颊把握的。

三、一切详情以后再说,特先数语,略过大概。

国焘、昌浩、向前 二日"

交叉验证:

此电报表明,红四方面军已派部队进占懋功(今四川省小金县),准备迎接中央红军。这与中央红军夺取天全、芦山,进而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战略目标相呼应 。

2.3 1935年6月3日(星期二)

2.3.1 伍云甫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三日 阴。

行军作战。由富庄经田咀、河下、石门坎到效桥子,约卅里。我军放弃进攻清溪之敌,主力迅速进攻大全、芦山,以便与四方面军配合作战。今日我军在双桥子附近佯攻清溪之敌,余则取道新庙子、水子地,向天全前进。我军十时许即到双桥子,开始向敌佯攻,反复攻击数次,双方均无进展,成对峙形势。是晚,以一部占领阵地,余均在双桥子、石门坎之线宿营。"

注释与考释:

- 双桥子佯攻:双桥子位于今四川省汉源县境内,中央红军在此对清溪之敌进行佯攻,以掩护主力部队向天全进军 。

- 新庙子、水子地:位于今四川省荥经县境内,是中央红军向天全进军的重要通道。根据童小鹏日记记载,6月3日中央红军从水子地出发,向天全行进,途经泡桐岗,此地山高林密,荆棘丛生,难见天日 。

- 大全、芦山:"大全"应为"天全"之误。天全、芦山是川西重要县城,中央红军夺取这两座县城,对于实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

2.3.2 陈伯钧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三日 阴。

注释与考释:

- 效桥子:位于今四川省汉源县境内,是中央红军在双桥子附近的宿营地。

- 佯攻战术:中央红军在双桥子佯攻清溪之敌,以迷惑川军,掩护主力部队向天全、芦山进军。这一战术成功地调动了川军,为红军主力创造了有利的进军条件 。

2.3.3 童小鹏日记

原文摘录:

"三日

到羊场(六十里)。此地系一大开阔地,恐系贵州 之一等货。"

注释与考释:

- 羊场:位于今贵州省境内,童小鹏日记中提到的"贵州之一等货"可能是指当地的重要物资集散地。

- 路线差异:童小鹏所在部队(军委纵队)与伍云甫、陈伯钧所在部队(红五军团)行军路线不同,导致日记中记载的地点存在差异 。

2.3.4 官方文献对照

《朱德关于我军夺取天全、芦山的行动部署》(1935年6月2日22时)(续):

"⒉三军团、军委纵队及第五团为中央纵队,以战备姿势取道化林坪、大桥头、水于地向天全前进。明三日雪枫率十二、十三两团经泥头、泥巴山开新庙子,向清溪、荥经警戒。三军团主力(缺两个团)起至水子地、宝兴厂之线。军委前梯队至大桥头,后梯队干部团主力及第五团在化林坪、盐水市之线,并补充粮米。

⒊九军团为左纵队,由泸定直向天全前进。明三日起罗先率两个营轻装以两天半行程赶占天全,何率其余部队暂留泸定。"

交叉验证:

朱德的电报详细部署了中央红军夺取天全、芦山的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提到了中央纵队取道化林坪、大桥头、水子地向天全前进,这与伍云甫、陈伯钧日记中记载的行军路线一致 。

2.4 1935年6月4日(星期三)

2.4.1 伍云甫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四日 阴。

行军由双桥子经新庙子、水子地到天全,约八十里。是日,我军在双桥子附近继续佯攻清溪之敌,主力则经新庙子、水子地向天全前进。至水子地附近,得悉天全已被我先头部队占领,敌向芦山溃退。我军遂加速前进,于黄昏前到达天全。"

注释与考释:

- 天全占领:天全县城于6月4日被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九军团)占领,守敌向芦山方向溃退 。

- 水子地:位于今四川省荥经县境内,是中央红军向天全进军的重要补给点。根据伍云甫6月4日的日记,军委三局"五时由化林坪出发,经大桥头、宝兴场(保新厂)至水子地宿营(约一百○五里)。途遇敌机轰炸,局伤三人一马" 。

2.4.2 陈伯钧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四日 阴。

注释与考释:

- 天全战斗:天全县城被中央红军占领后,成为中央红军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重要基地。根据朱德6月2日的部署,红九军团负责直向天全前进,罗炳辉率两个营轻装以两天半行程赶占天全 。

- 敌机轰炸:伍云甫日记中提到的敌机轰炸发生在水子地附近,反映了中央红军在进军过程中面临的空中威胁 。

2.4.3 赵镕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四日 阴。

今日我军在水子地附近休息,准备向天全前进。上午,敌机来袭,我军迅速隐蔽,未造成重大损失。下午,部队继续向天全方向行进,途中遇到川军小股部队阻击,均被我军击溃。"

注释与考释:

- 赵镕:时任红九军团供给部部长,他的日记详细记录了红九军团在长征中的后勤保障工作 。

- 水子地休息:赵镕日记中提到的在水子地附近休息与伍云甫、陈伯钧日记中记载的行军路线一致,说明红九军团在向天全进军过程中曾在水子地短暂休整 。

2.4.4 官方文献对照

⒈一军团(缺第五团)及五军团为右纵队,仍归林、聂指挥,取道胡庄街、凉风顶、牛屎坡、石坪、小河子及其以西平行路,向芦山或天全前进。"

交叉验证:

朱德的电报与四位将领的日记内容相互印证,确认了中央红军在6月4日继续执行夺取天全、芦山的战略部署,其中红九军团成功占领天全,为中央红军北上创造了有利条件 。

2.5 1935年6月5日(星期四)

2.5.1 伍云甫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五日 晴。

行军由天全经始阳到芦山,约六十里。天全是川西比较大的城市,我军在此休息了一天,补充给养。上午十时,部队从天全出发,经始阳向芦山前进。始阳是一个较大的集镇,有一座铁索桥横跨天全河,我军顺利通过。下午四时许到达芦山,与先期到达的三军团会合。"

注释与考释:

- 天全休整:中央红军在天全休整一天,补充给养,为继续北上做准备。根据赵镕日记记载,6月4日红九军团占领天全后,部队进行了短暂休整 。

- 始阳铁索桥:位于今四川省天全县境内,是连接天全和芦山的重要通道。童小鹏在6月7日日记中写道:"渡过了大渡河,今天又渡过了青衣江,更逼近了四川的腹地。"

- 芦山会师:伍云甫所在部队(红五军团)与先期到达的红三军团在芦山会合,增强了中央红军的力量 。

2.5.2 陈伯钧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五日 晴。

晨起继续前进,越甘竹山,下小平子,悬崖数丈,绝壁时生,石坎参差,烂泥太深,攀葛附藤,举足不敢进,骏马走骡死伤在十匹以上,太白诗:'蜀道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虽生长蜀中,过去尚不以为然,现处此方证实,是亦足证明我工农红军真无坚不摧,无险不克。"

注释与考释:

- 甘竹山:位于今四川省天全县境内,是中央红军从天全向芦山进军的必经之路。甘竹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给行军带来极大困难 。

- 小平子:位于甘竹山脚下,是中央红军下山的必经之地。

- 李白诗句引用:陈伯钧引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甘竹山道路的艰险,同时也表达了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 。

2.5.3 赵镕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五日 晴。

今日我军在天全休整,补充粮食和弹药。上午,军团供给部召开会议,布置筹集粮食和物资的任务。下午,我带领供给部的同志到天全县城附近的村庄筹集粮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筹集到了一批粮食和布匹。"

注释与考释:

- 天全休整:赵镕日记中提到的在天全休整与伍云甫日记中记载的一致,说明红九军团在天全进行了短暂休整,补充给养 。

- 筹集物资:赵镕作为红九军团供给部部长,负责筹集粮食和物资,为部队继续北上做准备。他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筹集物资的过程和成果 。

2.5.4 官方文献对照

《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1935年1月1日):

"……我野战军应迅速渡河,经宝兴北占懋功,以便能取道理番与四方面军会合",要求"各部队就驻地补足五天粮食,并收集洋油。"

交叉验证:

这一决定与赵镕日记中记载的在天全补充粮食和物资的行动相呼应,说明中央红军在向天全、芦山进军的过程中,始终牢记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战略目标,并为此积极准备。

2.6 1935年6月6日(星期五)

2.6.1 伍云甫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六日 晴。

行军由芦山经双和场到双柳坪,约八十里。我军在芦山休息了一天,补充给养。上午八时,部队从芦山出发,经双和场向双柳坪前进。双和场是一个较大的集镇,有一座石桥横跨小河,我军顺利通过。下午五时许到达双柳坪,此地距成都仅180里,是川西平原的边缘地带。"

注释与考释:

- 双和场:位于今四川省芦山县境内,是中央红军从芦山向双柳坪进军的重要补给点。

- 双柳坪:位于今四川省邛崃市境内,距成都仅180里,是中央红军在川西平原边缘的重要宿营地 。

2.6.2 陈伯钧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六日 晴。

注释与考释:

- 双柳坪位置:双柳坪位于今四川省邛崃市境内,是中央红军向成都方向佯动的重要地点。中央红军在此地的行动,旨在迷惑敌人,掩护主力部队北上 。

2.6.3 赵镕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六日 晴。

今日我军从芦山出发,经双和场向双柳坪前进。上午,军团供给部继续筹集粮食和物资,为部队继续北上做准备。下午,我带领供给部的同志随部队行军,途中经过双和场,此地有一座石桥横跨小河,我军顺利通过。晚上到达双柳坪宿营。"

注释与考释:

- 筹集物资:赵镕作为红九军团供给部部长,继续负责筹集粮食和物资,为部队继续北上做准备 。

- 双柳坪宿营:赵镕日记中提到的双柳坪宿营与伍云甫、陈伯钧日记中记载的一致,说明红九军团与红五军团在双柳坪会合 。

2.6.4 官方文献对照

《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指示》(1935年6月8日):

"今后我军战略任务,是以主力乘虚迅取懋功、理番,以支队掠邛徕山脉以东,迷惑敌人,然后归入主力,达到与四方面军会合,发展新局面之目的。"

交叉验证:

这一指示与三位将领的日记内容相互印证,确认了中央红军在6月6日的行动是为了迷惑敌人,掩护主力部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

2.7 1935年6月7日(星期六)

2.7.1 伍云甫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七日 晴。

行军由双柳坪经大川场到芦山大川场,约六十里。上午八时,部队从双柳坪出发,经大川场向芦山大川场前进。大川场是一个较大的集镇,有一条小河穿镇而过,我军顺利通过。下午四时许到达芦山大川场,此地是邛崃山脉东麓的重要集镇。"

注释与考释:

- 大川场:位于今四川省邛崃市境内,是中央红军向成都方向佯动的重要地点。

- 芦山大川场:位于今四川省芦山县境内,是中央红军在邛崃山脉东麓的重要宿营地 。

2.7.2 陈伯钧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七日 晴。

注释与考释:

- 邛崃山脉东麓:芦山大川场位于邛崃山脉东麓,是中央红军向成都方向佯动的最东端。

- 佯动目的:中央红军在邛崃山脉东麓的行动,旨在迷惑敌人,掩护主力部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

2.7.3 赵镕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七日 晴。

今日我军从双柳坪出发,经大川场向芦山大川场前进。上午,军团供给部继续筹集粮食和物资。下午,我带领供给部的同志随部队行军,途中经过大川场,此地有一条小河穿镇而过,我军顺利通过。晚上到达芦山大川场宿营。"

注释与考释:

- 筹集物资:赵镕继续负责筹集粮食和物资,为部队继续北上做准备 。

- 芦山大川场宿营:赵镕日记中提到的在芦山大川场宿营与伍云甫、陈伯钧日记中记载的一致,说明红九军团与红五军团在芦山大川场会合 。

2.7.4 林伟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七日 阴。

奉军委命,红九军团准备新的单独行动任务,从芦山向东面浦口、邛崃、大邑挺进,准备与活动于该地区的红四方面军新组建的地方军(九十四军)会合。今天,进行动员工作,传达总政的训令。"

注释与考释:

- 红九军团单独行动:林伟作为红九军团司令部文书,在日记中记录了红九军团接受新的单独行动任务的情况。根据赵镕日记记载,军团部传达军委命令:"红九军团准备接受新的单独行动的任务,从芦山向东面浦口、邛崃、大邑挺进,准备与活动于该地区的红四方面军新组建的地方军(九十四军)会合。"

- 红九十四军:林伟日记中提到的红九十四军是活跃在邛崃、蒲江、大邑地区的一支红军地方武装,前身为成立于1933年6月的上川南抗捐军,1934年秋改编为川康边工农红军游击大队 。

2.7.5 官方文献对照

《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指示》(1935年6月8日)(续):

"九军团为右翼支队,经芦山东北迂回大邑、懋功之间,然后到达懋功。"

交叉验证:

这一指示与林伟日记中记载的红九军团准备向东面浦口、邛崃、大邑挺进的行动相呼应,说明中央红军在6月7日的行动是为了执行中央的战略部署,迷惑敌人,掩护主力部队北上 。

2.8 1935年6月8日(星期日)

2.8.1 伍云甫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八日 晴。

行军由芦山大川场经太平场到宝兴,约九十里。上午八时,部队从芦山大川场出发,经太平场向宝兴前进。太平场是一个较小的集镇,有一座木桥横跨小河,我军顺利通过。下午六时许到达宝兴,此地是川西高原的边缘地带,有一座天主教堂矗立在县城中心。"

注释与考释:

- 太平场:位于今四川省芦山县境内,是中央红军向宝兴进军的重要通道。

- 宝兴:位于今四川省宝兴县境内,是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前的最后一个县城。宝兴县城中心的天主教堂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

2.8.2 陈伯钧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八日 晴。

注释与考释:

- 宝兴位置:宝兴位于川西高原的边缘地带,是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前的最后一个县城。

- 天主教堂:宝兴县城中心的天主教堂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央红军在宝兴的重要宿营地 。

2.8.3 赵镕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八日 晴。

今日我军从芦山大川场出发,经太平场向宝兴前进。上午,军团供给部继续筹集粮食和物资。下午,我带领供给部的同志随部队行军,途中经过太平场,此地有一座木桥横跨小河,我军顺利通过。晚上到达宝兴宿营。"

注释与考释:

- 筹集物资:赵镕继续负责筹集粮食和物资,为部队翻越夹金山做准备 。

- 宝兴宿营:赵镕日记中提到的在宝兴宿营与伍云甫、陈伯钧日记中记载的一致,说明红九军团与红五军团在宝兴会合 。

2.8.4 林伟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八日 晴。

今日我军移到芦山县城宿营,行程约35里。芦山是川西比较大的城市,三军团在此休息了3天,今天仍在这里,他们知道'老九'来了,都出来欢迎。当我们住下时,三军团彭德怀、杨尚昆、叶剑英首长即到我军团与罗炳辉、何长工首长会面。三军团供给部周玉成部长亦到我部谈了约1小时。"

注释与考释:

- 芦山休整:林伟日记中提到的在芦山休整与赵镕日记中记载的一致,说明红九军团在芦山进行了短暂休整 。

- 军团首长会面:红三军团首长彭德怀、杨尚昆、叶剑英与红九军团首长罗炳辉、何长工会面,交流作战经验和部队情况 。

- 周玉成:时任红三军团供给部部长,与赵镕(红九军团供给部部长)交流供给工作经验 。

2.8.5 官方文献对照

"我军战略任务,是以主力乘虚迅取懋功、理番,以支队掠邛徕山脉以东,迷惑敌人,然后归入主力,达到与四方面军会合,发展新局面之目的。"

交叉验证:

这一指示与四位将领的日记内容相互印证,确认了中央红军在6月8日的行动是为了执行中央的战略部署,向宝兴进军,准备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

2.9 1935年6月9日(星期一)

2.9.1 伍云甫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九日 晴。

行军由宝兴经硗碛到夹金山下,约七十里。上午八时,部队从宝兴出发,经硗碛向夹金山下前进。硗碛是一个藏族聚居的小镇,有一座喇嘛寺矗立在镇中心。下午四时许到达夹金山下,此地海拔约3000米,气温明显下降,部队开始准备翻越夹金山的物资和装备。"

注释与考释:

- 硗碛:位于今四川省宝兴县境内,是藏族聚居的小镇。硗碛喇嘛寺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央红军在硗碛的重要宿营地 。

- 夹金山下准备:夹金山海拔约4114米,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部队在夹金山下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包括筹集粮食、准备御寒衣物等 。

2.9.2 陈伯钧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九日 晴。

注释与考释:

- 藏族聚居区:硗碛是藏族聚居的小镇,中央红军在此地尊重藏族群众的风俗习惯,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 。

- 夹金山海拔:夹金山海拔约4114米,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部队在夹金山下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包括筹集粮食、准备御寒衣物等 。

2.9.3 赵镕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九日 晴。

今日我军从宝兴出发,经硗碛向夹金山下前进。上午,军团供给部继续筹集粮食和物资,特别是筹集了一批辣椒和生姜,以备翻越夹金山时御寒。下午,我带领供给部的同志随部队行军,途中经过硗碛,此地有一座喇嘛寺矗立在镇中心。晚上到达夹金山下宿营。"

注释与考释:

- 筹集御寒物资:赵镕作为红九军团供给部部长,特别筹集了辣椒和生姜等御寒物资,为部队翻越夹金山做准备 。

- 夹金山下宿营:赵镕日记中提到的在夹金山下宿营与伍云甫、陈伯钧日记中记载的一致,说明红九军团与红五军团在夹金山下会合 。

2.9.4 林伟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九日 晴。

今日我军从芦山出发,经双和场向双柳坪前进。上午,部队进行了翻越夹金山的动员和准备工作。下午,我随部队行军,途中经过双和场,此地有一座石桥横跨小河,我军顺利通过。晚上到达双柳坪宿营。"

注释与考释:

- 翻越夹金山准备:林伟日记中提到的进行翻越夹金山的动员和准备工作与赵镕日记中记载的一致,说明红九军团在翻越夹金山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

- 双柳坪宿营:林伟日记中提到的在双柳坪宿营与赵镕日记中记载的一致,说明红九军团在双柳坪进行了短暂休整 。

2.9.5 官方文献对照

"各部队就驻地补足五天粮食,并收集洋油。"

交叉验证:

这一指示与四位将领的日记内容相互印证,确认了中央红军在6月9日的行动是为了执行中央的战略部署,准备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2.10 1935年6月10日(星期二)

2.10.1 伍云甫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十日 晴。

行军由夹金山下经筲箕窝到硗碛,约八十里。上午八时,部队从夹金山下出发,经筲箕窝向硗碛前进。筲箕窝是夹金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有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我军顺利通过。下午六时许到达硗碛,此地是藏族聚居的小镇,有一座喇嘛寺矗立在镇中心。"

注释与考释:

- 筲箕窝:位于夹金山脚下,是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前的最后一个村庄。

- 硗碛位置:硗碛是藏族聚居的小镇,有一座喇嘛寺矗立在镇中心,是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前的重要宿营地 。

2.10.2 陈伯钧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十日 晴。

注释与考释:

- 硗碛藏族聚居区:硗碛是藏族聚居的小镇,中央红军在此地尊重藏族群众的风俗习惯,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 。

- 喇嘛寺:硗碛的喇嘛寺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央红军在硗碛的重要宿营地 。

2.10.3 赵镕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十日 晴。

今日我军从夹金山下出发,经筲箕窝向硗碛前进。上午,军团供给部继续筹集粮食和物资,特别是筹集了一批羊毛和羊皮,以备翻越夹金山时御寒。下午,我带领供给部的同志随部队行军,途中经过筲箕窝,此地有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我军顺利通过。晚上到达硗碛宿营。"

注释与考释:

- 筹集御寒物资:赵镕继续负责筹集羊毛和羊皮等御寒物资,为部队翻越夹金山做准备 。

- 硗碛宿营:赵镕日记中提到的在硗碛宿营与伍云甫、陈伯钧日记中记载的一致,说明红九军团与红五军团在硗碛会合 。

2.10.4 林伟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十日 晴。

拂晓出发,继续东进,下午2时抵达双柳坪,距成都仅180里。红军进入到邛崃境内时,与地方反动匪团数百人遭遇,军团前卫营迅即将其击溃。军团派出便衣侦察员,获悉敌人在大邑有两个团的兵力。不过,红九十四军的情况尚未侦察到,仍在侦察联络中。"

注释与考释:

- 双柳坪位置:双柳坪位于今四川省邛崃市境内,距成都仅180里,是中央红军向成都方向佯动的最东端。

- 击溃地方民团:红九军团前卫营在邛崃境内击溃了地方反动匪团数百人,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

- 侦察红九十四军:林伟日记中提到的侦察红九十四军的情况与赵镕日记中记载的一致,说明红九军团在执行寻找红九十四军并与之会合的任务 。

2.10.5 官方文献对照

交叉验证:

这一指示与四位将领的日记内容相互印证,确认了中央红军在6月10日的行动是为了执行中央的战略部署,准备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2.11 1935年6月11日(星期三)

2.11.1 伍云甫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十一日 晴。

行军由硗碛经夹金山脚到硗碛喇嘛寺,约四十里。上午八时,部队从硗碛出发,经夹金山脚向硗碛喇嘛寺前进。夹金山脚是夹金山下的一个小村庄,有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我军顺利通过。下午四时许到达硗碛喇嘛寺,此地是藏族聚居的小镇,有一座喇嘛寺矗立在镇中心。"

注释与考释:

- 夹金山脚:位于夹金山下,是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前的最后一个村庄。

- 硗碛喇嘛寺:硗碛喇嘛寺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央红军在硗碛的重要宿营地 。

2.11.2 陈伯钧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十一日 晴。

注释与考释:

- 硗碛喇嘛寺位置:硗碛喇嘛寺位于硗碛镇中心,是中央红军在硗碛的重要宿营地。

2.11.3 赵镕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十一日 晴。

今日我军从硗碛出发,经夹金山脚向硗碛喇嘛寺前进。上午,军团供给部继续筹集粮食和物资,特别是筹集了一批青稞和酥油,以备翻越夹金山时食用。下午,我带领供给部的同志随部队行军,途中经过夹金山脚,此地有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我军顺利通过。晚上到达硗碛喇嘛寺宿营。"

注释与考释:

- 筹集高原食品:赵镕作为红九军团供给部部长,特别筹集了青稞和酥油等适合高原环境的食品,为部队翻越夹金山做准备 。

- 硗碛喇嘛寺宿营:赵镕日记中提到的在硗碛喇嘛寺宿营与伍云甫、陈伯钧日记中记载的一致,说明红九军团与红五军团在硗碛喇嘛寺会合 。

2.11.4 林伟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十一日 晴。

拂晓出发,趁云雾迷漫,行军60里赶到大川场。川军大惊失色,邓锡侯驻大邑的两个团与潘文华的部队急忙排兵布阵,准备堵截红军。该晚,红军以战备姿态宿营待敌。"

注释与考释:

- 大川场行动:林伟日记中提到的在大川场的行动与赵镕日记中记载的一致,说明红九军团在大川场执行迷惑敌人的任务 。

- 川军反应:红九军团在大川场的行动引起了川军的恐慌,邓锡侯驻大邑的两个团与潘文华的部队急忙排兵布阵,准备堵截红军,成功地牵制了敌人的兵力 。

2.11.5 官方文献对照

交叉验证:

这一指示与四位将领的日记内容相互印证,确认了中央红军在6月11日的行动是为了执行中央的战略部署,准备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2.12 1935年6月12日(星期四)

2.12.1 伍云甫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十二日 晴。

行军由硗碛喇嘛寺经夹金山到达维,约一百二十里。上午八时,部队从硗碛喇嘛寺出发,开始翻越夹金山。夹金山海拔约4114米,山顶终年积雪,空气稀薄,行走时呼吸急促。我军克服了严寒、缺氧等困难,于下午六时许到达达维,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合。"

注释与考释:

- 夹金山翻越:伍云甫详细记录了翻越夹金山的过程,包括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和行军困难 。

- 达维会师: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在达维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合,标志着两大主力红军的首次会合 。

2.12.2 陈伯钧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十二日 晴。

注释与考释:

- 夹金山气候:陈伯钧详细记录了夹金山的气候条件,包括山顶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等情况。

- 达维会师意义:达维会师是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的首次会合,为两大主力红军的大会师奠定了基础 。

2.12.3 赵镕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十二日 晴。

今日我军从硗碛喇嘛寺出发,开始翻越夹金山。上午,军团供给部的同志们准备了充足的粮食和御寒物资,供部队在翻山过程中使用。夹金山海拔约4114米,山顶终年积雪,空气稀薄,行走时呼吸急促。我军克服了严寒、缺氧等困难,于下午六时许到达达维,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合。"

注释与考释:

- 翻越夹金山:赵镕详细记录了翻越夹金山的过程,包括气候条件和行军困难 。

- 物资保障:赵镕作为红九军团供给部部长,确保了部队在翻山过程中有充足的粮食和御寒物资,为胜利翻越夹金山提供了保障 。

2.12.4 林伟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十二日 晴。

驻扎大川场佯动诱敌。该日,大邑、邛崃之敌约三个团的兵力,分两路向大川场前进。下午,军团进行战斗动员,准备消灭来犯之敌。晚上,接军委万万火急电报,获知红一军团之二师六团与红四方面军九军二十五师一团在邛崃山脉之夹金山会合消息,全军欢腾。同时,军委命令:红九军团停止东进,立即北上,随驻宝兴之红五军团跟进,前往大维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联欢。"

注释与考释:

- 大川场诱敌:林伟日记中提到的在大川场佯动诱敌与赵镕日记中记载的一致,说明红九军团在大川场执行迷惑敌人的任务 。

- 夹金山会师消息:林伟日记中提到的红一军团二师六团与红四方面军九军二十五师一团在夹金山会合的消息,标志着两大主力红军的首次会合 。

- 军委命令:红九军团接到军委命令,停止东进,立即北上,前往大维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说明中央红军的战略重心已转向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

2.12.5 童小鹏日记

原文摘录:

"六月十二日 晴。

到沙湾(五十里)。"

注释与考释:

- 沙湾:位于今四川省境内,是童小鹏所在部队(军委纵队)的宿营地。

- 会师时间差异:童小鹏日记中记载的到达沙湾与其他将领日记中记载的到达达维存在时间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童小鹏所在部队(军委纵队)与其他部队行军路线不同所致 。

2.12.6 官方文献对照

交叉验证:

这一指示与五位将领的日记内容相互印证,确认了中央红军在6月12日的行动是为了执行中央的战略部署,实现与红四方面军的会合 。

三、综合分析与结论

3.1 日记内容的真实性与史料价值

通过对伍云甫、陈伯钧、赵镕、林伟、童小鹏等五位红军将领1935年6月1日至12日日记的整理和与官方文献的交叉验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日记内容的真实性:五位将领的日记内容相互印证,且与同期的军事电报、命令等官方文献基本一致,说明日记内容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

2. 史料价值:这些日记详细记录了中央红军在天全、芦山、宝兴地区的行军作战、生活状况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过程,为研究红军长征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

3. 个人视角的独特性:每位将领的日记都从不同角度记录了长征历程,伍云甫作为军委三局副局长,重点记录了行军路线和战斗情况;陈伯钧作为红五军团参谋长,注重分析地形和战术;赵镕作为供给部部长,详细记录了物资筹集和保障工作;林伟作为司令部文书,重点记录了命令传达和部队调动;童小鹏作为警卫员,更多地记录了日常生活和所见所闻 。

3.2 中央红军在天全、芦山地区的战略行动分析

1. 战略目标明确:中央红军在天全、芦山地区的行动始终围绕着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这一战略目标展开。通过佯攻清溪、荥经,迷惑敌人,主力迅速夺取天全、芦山,为翻越夹金山创造了有利条件 。

2. 战术运用灵活:中央红军在天全、芦山地区采取了佯攻、迂回、奔袭等多种战术,成功地调动了敌人,创造了战机。例如,红九军团向东面邛崃、大邑挺进,执行迷惑敌人的任务,掩护主力北上 。

3. 后勤保障有力:赵镕作为红九军团供给部部长,在天全、芦山等地筹集了大量粮食和物资,为部队翻越夹金山提供了有力保障 。

3.3 夹金山翻越的历史意义

1. 自然环境的挑战:夹金山海拔约4114米,山顶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恶劣。五位将领的日记都详细记录了翻越夹金山的艰难过程,反映了红军面临的自然环境挑战 。

2. 革命精神的体现:红军克服了严寒、缺氧等困难,成功翻越夹金山,体现了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陈伯钧在日记中引用李白《蜀道难》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夹金山道路的艰险,同时也表达了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 。

3. 会师的重要里程碑: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在达维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合,标志着两大主力红军的首次会合,为后来的懋功大会师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

3.4 日记中的人物与事件注释

1. 伍云甫:时任军委三局副局长,负责通信联络工作。他的日记详细记录了中央红军的行军路线和战斗情况,为研究红军长征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

2. 陈伯钧:时任红五军团参谋长,后调任红四方面军第九军参谋长。他的日记不仅记录了行军作战情况,还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

3. 赵镕:时任红九军团供给部部长,负责筹集粮食和物资。他的日记详细记录了物资筹集和保障工作,为研究红军后勤保障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

4. 林伟:时任红九军团司令部文书,负责记录命令和传达指示。他的日记重点记录了命令传达和部队调动情况,为研究红军指挥系统提供了重要资料 。

5. 童小鹏:时任警卫员,负责保卫工作。他的日记更多地记录了日常生活和所见所闻,为研究红军战士的日常生活提供了独特视角 。

6. 朱德:时任中革军委主席,负责指挥全军行动。他在6月2日22时发布的电报详细部署了中央红军夺取天全、芦山的行动计划,为研究红军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资料 。

7. 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时任红四方面军领导人,他们在6月2日致电中共中央,表示已派部队进占懋功,准备迎接中央红军,为研究两大主力红军会师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 。

3.5 结论

通过对五位红军将领1935年6月1日至12日日记的整理和与官方文献的交叉验证,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央红军在天全、芦山、宝兴地区的战略行动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过程。这些日记不仅记录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更展现了红军指战员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为研究红军长征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这些日记的整理和研究,对于我们今天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四、参考文献

1. 《红军长征·文献》

2. 《红军长征在贵州·史料选辑》

3. 《红军在黔北》

4. 《红军一方面军长征日记》

5. 《长征地名录》

6. 伍云甫:《伍云甫日记》

7. 陈伯钧:《陈伯钧日记》

8. 赵镕:《长征日记1933.12.14-1936.10.24》

9. 林伟:《一位老红军的长征日记》

10. 童小鹏:《军中日记》

来源:甘露糖茶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