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热搜放大镜|GOGOGO~昆明“文明封签”和美食一起出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12 21:32 3

摘要:在这里,开屏新闻记者将落地热点新闻,深入挖掘热搜背后的新闻故事。每天5分钟,和开屏新闻一起一览昆滇爆款话题,开启精彩探索之旅!

嘿,大家好!

开屏热搜放大镜闪亮登场!

在这里,开屏新闻记者将落地热点新闻,深入挖掘热搜背后的新闻故事。每天5分钟,和开屏新闻一起一览昆滇爆款话题,开启精彩探索之旅!

今天是8月12日,截至12点35分,昆明网友们热切关注着本地热门话题,微博昆明同城热搜前几名分别是:

在云南当野生菌猎人是种什么体验

云南人把好客刻进DNA里了

昆明的文明封签和美食一起出发

云南豆腐界的双生花

来云南陪大象晃一天

其中,由@春城晚报主持的话题#昆明踏板型共享电单车投入测试#等话题也获得了网友们的热切关注,话题热度还在持续攀升中。

8月12日,话题#昆明的文明封签和美食一起出发#冲上昆明同城热搜。近日,在昆明一份份从文林街、圆西路等地出发的外卖贴上了定制的“文明封签”。据了解,这些定制的“文明封签”是昆明市五华区委文明办联合美团、饿了么推出的创新举措,首批6000张融合五华特色和方言文化的定制封签,覆盖20余家商户,借势暑期人潮,这张“文明名片”被传递至游客手中。

方言里的昆明风味

当日(8月12日),开屏新闻记者采访了正在昆明翠湖公园拍照的游客张先生。张先生告诉记者,今年暑期,他从北京来昆明避暑旅游,在酒店里他拆开一份米线外卖,一股香气扑鼻而来。正当他准备大快朵颐时,目光被外卖盒上那枚特别的封签深深吸引。封签上不仅印有“五华”的剪影,更有一句充满地方韵味的方言标语——“米线碗中见情意,光盘到底最‘板扎’!”读到这,他不禁会心一笑,这句带着泥土芬芳的提示,瞬间打破了他对外卖封条的固有认知。

“原以为只是一张简单的封条,没想到里面竟藏着昆明人独有的热情和幽默!”张先生感慨,这张小小的封签让他感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淳朴与友好。他从未想过,一张普普通通的外卖封签,竟能如此巧妙地融入地方文化和文明倡议。“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却让咱们这些外地游客瞬间感觉与昆明亲近了许多,不再只是一个匆匆过客。吃着碗里的米线,都感觉格外香!”张先生笑着说道。

这小小的封签,无疑成为张先生此行昆明记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不仅仅是一份美食的守护帖,更是一张饱含城市温度和文化底蕴的“文明名片”。

外卖盒上的城市温度

在“文明封签”的传递链条中,外卖骑手和餐饮商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他们用实际行动让这份文明的温度得以具象化。

8月12日,开屏新闻记者来到位于昆明市五华区大观街道富春街的一家小吃店,进入店内看到店主正在对食物进行打包。店主李才彦告诉记者,他的店铺自上个月底便积极参与到“文明封签”的张贴活动中。在李才彦看来,这张标签贴在袋子上非常显眼,很快就引起了顾客们的注意。“大部分顾客都表示了浓厚兴趣,会主动询问这些标签是从哪里来的,上面写了什么内容。”李才彦说:“有时候就封签内容与外卖小哥幽默互动,比如看到‘东风西路人潮涌,戴好头盔保畅通’,就会开玩笑地提醒小哥慢点骑,注意安全。这种互动特别有意思。”

对于这项创新举措,李才彦认为:“我觉得是挺好的,因为它通过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场景来传播,大家能接触到、能看到的人就会更多,实际效果是比较好的。”这种将文明与美食相结合,再通过外卖进行传播的方式,实现了文明宣传与店铺推广的“共赢”。“贴在袋子上也是宣传了上面的内容,对我们店来说也是一种宣传,”李才彦补充道,他的小店到今年十月份就满两年了,对于这样的文明活动,他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参与:“我们希望后面也可以多一些这类活动,是对文化的一种宣传,也是对我们店的一种宣传。”

一枚小小的封签,不仅仅连接着美食与消费者,更承载着商家的诚信、城市的温度,它正以“小名片”撬动“大文明”的杠杆,让文明理念深植人心,让城市形象持续提升。

今天的“开屏热搜放大镜”之旅告一段落

明天同一时间

开屏热搜放大镜

继续和你一起探索更多昆滇精彩!

统筹 何晓宇

开屏新闻记者 张田睿 杨质高 实习生 董琳艳 摄影报道

一审 何晓宇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李鸿睿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开屏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